在彻底解决了个人情感上的所有纠葛之后,顾清辞的心境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空明与通达。她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即将到来的、更宏大的挑战之中,即修复故宫的镇馆之宝——后母戊鼎的残片。
几天后,一辆挂着特殊牌照的红旗轿车悄无声息地停在了“归源阁”的门口。故宫博物院的郑院长亲自登门,以最高的礼遇迎接这位他们寄予了全部希望的“神级修复师”。顾清辞没有带任何助手,甚至连谢知行都留在了“归源阁”,负责处理日益增多的来自各方的修复委托。她只身一人跟着郑院长,进入了那座承载着六百年风雨、象征着华夏文明最高殿堂的紫禁城。
穿过一道道不对外开放的宫门,走过一条条幽深的甬道,最终郑院长将她领到了一个深藏于故宫地下、戒备森严的特殊区域。这里便是故宫博物院最高级别的文物修复中心。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恒温恒湿系统特有的、干燥的味道,又混杂着古老器物散发出的沉甸甸的历史气息。通道的两侧是由防弹玻璃构成的陈列柜,里面静静地躺着无数等待被修复的国之重宝,有开裂的唐代三彩、锈蚀的战国青铜、虫蛀的宋版古籍。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每一件都足以让任何一个文物工作者为之疯狂。
郑院长亲自刷开一道需要三重验证的合金门,将顾清辞领进了一间灯火通明的会议室。会议室里早已坐着十几位神情严肃的老者,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国内考古界、历史学界或文物修复界一言九鼎的泰斗级人物。此刻,他们所有的目光都齐刷刷地聚焦在了走进来的顾清辞身上,那目光充满了审视,有好奇、有期待,但更多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怀疑与不信任。
顾清辞的声名如今确实如雷贯耳,但是她的那些“神迹”,无论是“瓷粉复原”还是“点石成金”,在这些一生都信奉科学、讲究传承、注重实证的老学究们看来,都更像是某种他们无法理解的“噱头”或“魔术”,充满了太多无法被量化的因素。而文物修复在他们眼中是一门最严谨的科学。一个二十出头、没有任何学术论文、没有任何师承背景、仅仅依靠几次网络上的“神迹”就一举成名的年轻女孩,真的有资格去触碰“后母戊鼎”这种级别的国之重器吗?几乎所有人的心中都打着一个巨大的问号。
而将这份怀疑最直接地表达出来的,是坐在会议桌主位上的一位老者。他年近七旬,面容清癯,身形瘦削,但腰板却挺得笔直,眼神锐利如鹰,浑身散发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场。他便是本次“后母戊鼎残片修复项目”的总负责人、华夏国家级考古泰斗,在整个学术界都以治学严谨、性格古板而著称的陈正阳教授。
陈教授一生最看重的就是履历、传承和可以被验证的科学依据。他对顾清辞这种“网红”式人物,从骨子里就抱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不屑。在郑院长介绍完双方之后,陈正阳教授清了清嗓子,不等顾清辞开口,便毫不客气地当众发难道:“顾小姐,欢迎你来到这里。”他的声音如同他的人一样冷硬,不带任何感情,“但在我们正式开始工作之前,我必须代表项目组向你说明我们的立场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