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绿色小说网 > 现代都市 > 只想做咸鱼的我,被朱元璋盯上了高质量小说阅读

只想做咸鱼的我,被朱元璋盯上了高质量小说阅读

关河万里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只想做咸鱼的我,被朱元璋盯上了》这本书大家都在找,其实这是一本给力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朱允熥朱元璋,讲述了​岂能强求?老百姓用银两交易,不是他们有错,而是官府无能!”朱元璋终于找出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老百姓没错,自己也没错,错就错在你们这些臣子没把事情给咱办好!「果然,老朱爱民如子,真不是挂在口头上!」「从古至今,帝王们都在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李世民从旬子“君舟民水”的理论中延伸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说法。」......

主角:朱允熥朱元璋   更新:2024-05-07 16:56: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只想做咸鱼的我,被朱元璋盯上了高质量小说阅读》,由网络作家“关河万里”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只想做咸鱼的我,被朱元璋盯上了》这本书大家都在找,其实这是一本给力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朱允熥朱元璋,讲述了​岂能强求?老百姓用银两交易,不是他们有错,而是官府无能!”朱元璋终于找出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老百姓没错,自己也没错,错就错在你们这些臣子没把事情给咱办好!「果然,老朱爱民如子,真不是挂在口头上!」「从古至今,帝王们都在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李世民从旬子“君舟民水”的理论中延伸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说法。」......

《只想做咸鱼的我,被朱元璋盯上了高质量小说阅读》精彩片段


难道是得晕社的相声演员穿越了?

朱元璋否定了朱允炆的提议,正想说出理由呢,看到朱允熥又改了主意。

真要是把理由说出来,朱允熥会不会发现有问题?

把朱允熥心里所想的都说出来了,朱允熥有可能对自己能够偷听的特殊功能有所察觉。

到时候,朱允熥神游天外、关闭心声怎么办?

“民间买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岂能强求?老百姓用银两交易,不是他们有错,而是官府无能!”

朱元璋终于找出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

老百姓没错,自己也没错,错就错在你们这些臣子没把事情给咱办好!

「果然,老朱爱民如子,真不是挂在口头上!」

「从古至今,帝王们都在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李世民从旬子“君舟民水”的理论中延伸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说法。」

「但是又有哪个皇帝能真正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

「自古以来,不外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但老朱不一样,他是封建帝王中真正的爱民如子!」

「官,对老朱恨之入骨!」

「民,对老朱感恩戴德!」

「老朱,我挺你!」

朱元璋整天听各种奉承太多了,听得都麻木了。

但听到朱允熥的赞扬,他浑身上下,每一个毛孔都透着舒坦。

因为他知道,自己皇孙的表扬,根本就不是奉承。

范敏是户部尚书,所以陛下说“官府无能”首当其冲就是他。

“陛下,老百姓之所以更愿意有银两,主要是用宝钞不习惯,还有我们缺铜,通宝的含铜量太低。”

朱元璋心中一叹,他何尝不知呢。

「不仅仅是大明朝缺铜,历朝历代都缺!」

「因为缺铜,汉代起就开发了铁钱,到宋代还在使用。但铁钱容易生锈,保存不易。」

「不过,这不是根本问题。根本问题是你的宝钞,只是纸而已,你没有设置准备金,却又规定可以兑换金银铜,这不扯吗?」

准备金?准备金是什么东西?

三皇孙口中经常冒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词。

乍一听不太懂,仔细琢磨就觉得很有道理而且风趣形象。

「面值一贯的宝钞可以兑换一千文铜钱或者一两白银,关键问题是,你发行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你的铜、银储备!」

「这就导致了宝钞贬值,不值钱了!」

「以为钱就是印出来的?背后没有金属等实物相对应,发的宝钞越多,就越是贬值,谁还愿意用你的宝钞?」

「要是印钞就能解决问题,那就好办了,农民不用种粮了,商人不用经商了,手工作坊摆上麻将桌了,天下都是你的了!」

听到此,朱元璋终于明白了准备金是什么。

过去,他一直在行军打仗,称帝之后打服了北元。

紧接着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农业生产。

他是农民出身,对农业生产很是了解,但是对于财政却没有深入研究。

朱元璋的学习能力特别强,文化基础薄弱的他,通过自己看书,居然在对联上造诣不低。

今天,朱允熥这么一说,朱元璋就如同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终于明白了老百姓为什么不愿意用宝钞和通宝的真正原因。

不是因为推广不力,而是因为宝钞贬值、通宝不值!

幸亏有皇孙在身边,否则,自己就被这些大臣们给糊弄住了。

“范敏,咱问你,咱发了多少宝钞,总面值多少?可以供老百姓兑换的银子有多少?”

朱元璋的问话,一下子震住了范敏。


事不宜迟,朱元璋直接宣布散朝!

同时让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开国公常升和朱允熥一起到养心殿议事。

朝堂一片哗然!

看来陛下是要小范围商讨蓝玉大军的进退问题。

兵部负责军事,户部负责粮草,开国公常升更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但朱允熥,凭什么?

今天朱允熥在朝堂上唯唯诺诺,也没有答出什么问题!

看今天常升满脸喜色、一路嘚瑟,难道朱允熥在陛下那里得到了某种认可?

太子朱标近来不在,听说陛下让他去选择新的都城。

要做好迁都准备!

迁都多大的事啊!

大臣们私下里分析,朱元璋老了,也折腾不动了。

迁都是借口,实际上是让朱标去各处散心、休养身体了。

今天的事情着实诡异,大明未来,风向要变了呀。

到养心殿,朱元璋让人掀开墙上的帘子。

一副巨大的地图显现在眼前。

铺满了整面墙壁!

“这是咱从元人手里夺得的,有了这个图,咱才知道世界之大,实在难以想象!”

朱元璋说到这里,得意之色溢于言表。

众人都上前观看。

「这个图,是传教士马可·波罗画的!他和忽必烈交好,所以画下这副地图送给忽必烈。」

「这图也算不错了,但是明显有很多错误之处啊。」

朱允熥的心声传到了朱元璋的脑海。

这个皇孙,居然说这地图有错误之处?

他四门不出、二门不迈,连应天都没有出去过,怎么能说这地图有错误之处?

这是他的心声,发自肺腑的,根本没必要说谎啊。

“你们给咱说说,元主有可能在哪里?”朱元璋刻意看向朱允熥:“你舅祖父出发前,夜不收带来消息,元主在宁城北百里。大军就从这里出发。”

朱元璋手持长竿,点向了宁城。

兵部尚书齐泰说道:“陛下,臣以为元主应该回到了老窝,毕竟这里最安全。”

户部尚书附和道:“元人的发家之地在斡难河,这里离我大明很远,蓝玉恐怕很难追到。”

常升也点点头:“八成就是在这里了。人家的发家之地,耳目众多、筹兵筹粮极为方便。”

朱元璋看了看距离,心中默然。

如果元主真的躲在这里,蓝玉的粮草根本不够!

就是筹粮,不可能的事!

此时是初春,在北地,那还是冰天雪地!

“可恨,脱古思帖木儿的胆子太小了!我真是小看他了!”

朱元璋说完,齐泰立马捧上了彩虹屁:“都是陛下英明神武,打得那北元胆小如鼠,望风而逃,逃得越远越好。”

「这货是谁?这马屁拍得溜啊。老朱啊,你小看元主,我小看你了!」

「黄金家族的后人岂能如此不堪?」

「还有,这个时候往斡难河跑?那里快到俄罗斯了!好几百公里,难道不吃不喝?」

「如果是我,和元主的选择一样。」

朱元璋听到这里,看向地图,皇孙说得有道理啊。

但,他的选择在哪里?

「这个地方,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第一,必须是有食物来源。就算没有粮草,也能支撑下去。这个地方,当然得有湖!」

「元人比较擅长在冬天捕鱼,在结冰上的湖面上随便挖个洞,就有鱼吃!」

「第二,必须是蓝玉大军找得到的地方。当蓝玉大军兜兜转转疲惫至极的时候,派出小股部队引其上勾。」

「第三,是有山包围的地方,等到蓝玉大军到此,元军从山上借着势能猛冲下来,明军就危险了。」

朱元璋征战多年,早就喜怒不形于色。

但此时,朱元璋真的惊了。

细汗从额头上渗出。

元主原来早有打算,在某个地方猫着,等蓝玉疲惫之时再亮出獠牙!

「距离不远不近,有利于藏,有利于攻,在湖边!」

「这个地图上标的有啊,就是捕鱼儿海,现在叫贝加湖。」

捕鱼儿海?

朱元璋的眼睛,立马锁定了西拉木河的上游、汗乌拉山的东麓。

那里,正是捕鱼儿海!

一个并不大的湖泊。

再一看大体距离和方位,朱元璋猛地拍了一下桌子。

“好,好!”朱元璋用长竿指向地图:“就是这里,捕鱼儿海,元主就藏在这里!”

常升看了好大一会,拊掌大笑:“果真如此,陛下多年不出征,眼光还是远远高出我等!就在这个地方,没跑了!”

「我靠,二舅,你也学会拍马屁了!不过讲真,老朱的本事真不是盖的!」

「老朱居然一眼看出来元主的藏身之处!」

「打服外族、从南打到北取得成功的,几千年,只有朱元璋一人!」

「老朱,我墙都不服,就服你!」

「千古一帝,真心佩服!」

得到皇孙发自内心的肯定,朱元璋居然有了一丝成就感!

不过,马上,朱元璋心里犯尬了。

如果不是皇孙的心声表露,自己哪儿会知道?

皇孙准确地料中南方战事,刚刚又指出北方战事的关键:元主藏身之处!

这说明,这个皇孙有大才!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不愿意亮出来!

难道他对皇太孙之位,不感兴趣?

天天就想着躲在外面的宅院子,和两个小侍女瞎混!

“八百里火票加急,给蓝玉说,让他按咱的意思,直扑捕鱼儿海!将北元一网打尽!”

朱元璋作完决定,又拿出一个密折让大家传看。

三人看完吓了一跳,南边居然有三十万大军虎视眈眈!

这三十万大军非同一般,其中有五千先锋军是象军!

此前,明军就曾遇到过象军。

这些将士虽然身材矮小,但他们骑在大象上作战。

大象训练有素,背上还安着舒适的坐椅,象军坐在里面,挥舞长矛大刀。

大象皮糙肉厚,几乎是刀枪不入!

敌军坐在大象背上,武器都够不着!

明军接触几次,都被象军冲了个七零八落。

那几次,象军也只有几百骑的规模。

而这次,居然有五千象军!

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看完南方军报,手都在发抖。

常升经常与元人打仗,没有与西南的蛮军交过手。

但也知道,西南的蛮军并不比元军好对付。

参照之一就是镇守云南的沐英。

沐英自八岁起就跟着朱元璋征战,因有勇有谋,被朱元璋收为义子。

洪武十四年,沐英率三十万大军出征云南。

云南平定后,沐英留下镇守。

十年之间,沐英又平定普定、广南、浪穹诸多蛮族。

论军事,沐英不比傅友德、蓝玉等人差。

但遇到象军,几次都吃了大亏。

这次,边境居然集结了五千象兵!

想想都头皮发麻!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