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绿色小说网 > 现代都市 > 精品推荐大明:我继承破道观后被奉为神仙

精品推荐大明:我继承破道观后被奉为神仙

薛定谔的虎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大明:我继承破道观后被奉为神仙》是作者“薛定谔的虎”的代表作,书中内容围绕主角崇祯云逍展开,其中精彩内容是:这是些什么鬼?徐光启又是一声惊呼:“这是……玉米、土豆和番薯!”崇祯十分意外:“徐爱卿认得这三样作物?”“启奏陛下,臣不仅认得,还在自家的田庄里,试种了不少。”“臣本打算,等明年再试种一批,总结出详尽的耕作之法,再奏请陛下,向全国推广!”“想不到陛下竟然已经得到了这三样作物!”徐光启激动......

主角:崇祯云逍   更新:2024-03-11 02:21: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崇祯云逍的现代都市小说《精品推荐大明:我继承破道观后被奉为神仙》,由网络作家“薛定谔的虎”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大明:我继承破道观后被奉为神仙》是作者“薛定谔的虎”的代表作,书中内容围绕主角崇祯云逍展开,其中精彩内容是:这是些什么鬼?徐光启又是一声惊呼:“这是……玉米、土豆和番薯!”崇祯十分意外:“徐爱卿认得这三样作物?”“启奏陛下,臣不仅认得,还在自家的田庄里,试种了不少。”“臣本打算,等明年再试种一批,总结出详尽的耕作之法,再奏请陛下,向全国推广!”“想不到陛下竟然已经得到了这三样作物!”徐光启激动......

《精品推荐大明:我继承破道观后被奉为神仙》精彩片段


还有一盘蒸红薯,一盘煮土豆。

大臣们面面相觑。

这就是陛下所谓的晚膳?

这是些什么鬼?

徐光启又是一声惊呼:“这是……玉米、土豆和番薯!”

崇祯十分意外:“徐爱卿认得这三样作物?”

“启奏陛下,臣不仅认得,还在自家的田庄里,试种了不少。”

“臣本打算,等明年再试种一批,总结出详尽的耕作之法,再奏请陛下,向全国推广!”

“想不到陛下竟然已经得到了这三样作物!”

徐光启激动的声音都有些颤抖了。

崇祯欣喜不已,看徐光启的眼神,如同发现了一件奇宝。

谁说咱大明的官员,都是尸位素餐?

这不是有一位关心民生的大臣吗?

过几天就把徐光启带去见叔父,看他还怎么说。

崇祯心情大好,笑着说道:“众卿先品尝,其他事情,稍后再说。”

众人虽然都是饿的肚子咕咕叫,可是在御前用膳,必须讲究礼仪。

因此都是吃的十分文雅,却也都吃的津津有味。

感觉这三样食物,简直是这辈子都不曾享用的美食。

等大臣们都吃的差不多了。

崇祯放下碗筷,叹道:“若是天下百姓,每餐都能跟今日一样吃饱吃好,大明何愁不能中兴?”

大臣们都不傻。

意识到今天的正戏来了,于是全都打起精神。

“不知这三样作物,产量如何?”

“是否能当做主粮,又是否适合全国推广?”

温体仁猜出崇祯的用意,十分配合地问道。

崇祯看向徐光启,“徐爱卿,你来给诸位爱卿解答。”

“玉米、土豆、番薯,都可以当做主粮。”

“并且很容易成活,完全可以在全国推广。”

“臣的田庄里,土豆今年的亩产是四千三斤,红薯五千七百斤,玉米一千二百斤。”

徐光启的话音一落,大殿内顿时一片哗然。

崇祯虽然知道答案,但心中依然不免一阵火热。

韩爌等人心思转得飞快,计算着利益的得失。

很快,他们就想透了,皇帝陛下是打算推广这三样作物。

这样的高产作物,一旦全国推广,对他们有害而无益。

于是乎,众人纷纷出声反对。

“世间绝无可能有如此高产的粮食!”

“人吃五谷,这是常识,除了五谷之外,哪里还有什么新的作物?”

“谁敢保证,这新作物无毒?”

“亩产数千斤的粮食,简直是胡说八道!”

“陛下,臣弹劾徐光启欺君!”

“危言耸听,妖言惑众,荒谬之极!”

王晨恩喝道:“肃静,御前不得失礼!”

崇祯脸色阴沉下来,冷漠的目光,从那些反对的大臣身上掠过。

大殿内,顿时寂静无声。

“这三样作物,早就在福建、广东等地耕种。”

“并且就在京郊昌平赵家峪,有人在全村推广三样作物,因此在大灾之年,依然家家户户一日三餐都能吃饱。”

“这是朕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你们不曾问过,更不曾查过,怎么就断定徐卿是在危言耸听,还要弹劾他?”

崇祯面带怒意,声音冰冷。

他不仅震怒,同时也失望极了。

‘叔父’说的一点都没错。

这些大臣,心里装的,全都是自己的利益。

哪里会去管百姓的死活?

以前还真是瞎了眼,竟然指望靠他们来中兴大明?

在崇祯目光的注视下,大臣们刚刚有些暖和的身子,又是一阵寒意。

徐光启大吃一惊,问道:“臣斗胆,敢问陛下,这人是谁,竟然也知道玉米、红薯、土豆?”

崇祯答道:“此人是一名道士,道号云逍子。”

韩爌想到前几天的事情,顿时心中一凛:这道士,莫非就是那蛊惑陛下的妖道?


兹事体大。

崇祯虽然不信,却始终有些心神不宁。

加上煤炉和三种高产粮食的事情,也要迅速安排下去。

于是,他便让随堂太监王承恩传旨,让宣内阁辅臣、六部九卿,到文华殿议事。

此时,已经天黑。

奉旨入宫的大臣们,都是疑惑不解。

皇帝陛下这么晚召集他们,肯定不会是赐宴。

等大臣们参拜完毕。

崇祯直奔主题道:“兵部可有收到蓟镇急报?”

兵部尚书王洽回道:“启奏陛下,近年来,蓟镇一直平稳无事,近日也不曾收到什么急报。”

众多大臣,面面相觑。

这大晚上的宣召他们,就是为了这事?

崇祯松了口气。

果然是那道士,在危言耸听!

他差点信以为真了。

自己也是关心则乱,怎么差点就信了呢?

不过,这也算是给自己,提了个醒。

万一以后,建奴真的这么做了呢?

“建奴有没有可能,绕开关宁锦防线,绕道蒙古,奇袭蓟镇要隘,攻击我大明京畿重地?”

崇祯还是忍不住,问出了自己的忧虑。

大臣们都是一愣,然后全都笑了。

首辅韩爌,捋着胡须,摇头晃脑地说道:“陛下多虑了,建奴若想绕道蒙古,便需要奔袭千里草原,哪有那么容易?”

“蓟镇以北的蒙古哈喇慎部,是我大明藩篱,又怎么会让建奴大军通过呢?”

兵部尚书王洽的语气,也十分笃定。

就差没说崇祯这是在杞人忧天了。

其他大臣,也都纷纷附和二人的说法。

“建奴长途奔袭,哪里来的那么多的粮草?”

“蓟镇防线倚靠长城,又有重兵把守,建奴的骑兵想要突破关隘,谈何容易?”

“奴酋皇太极敢孤军绕道千里,奇袭蓟镇要隘,就不怕全军覆没?”

见大臣们都这样说,崇祯心中大定。

在座的都是大明的肱骨重臣,学识、才干,都是最顶尖的。

不相信他们,难道去相信一个小道士?

那样也太荒谬了!

崇祯将建奴入塞的事情彻底放下。

道士虽然喜欢危言耸听。

但煤炉以及三种高产粮食,却是实打实关系社稷民生的事情。

必须尽快落实下去。

崇祯向王承恩挥挥手:“王承恩,传膳吧!”

众人面面相觑。

皇帝专门宣召他们连夜入宫,就是为了赐膳?

宫里的御膳,有什么吃头?

不过,陛下能赐膳,可见心情不错,他们不用再提心吊胆了。

可不等晚膳端上来,一名太监,就疾步走进了文华殿。

崇祯皱了一下眉头。

这么晚了,怎么还有奏章呈上来?

太监迈着小碎步,来到崇祯身前,双手举起一道密封的信件。

“兵部转来的八百里加急,转呈陛下御览!”

崇祯的心,陡然一沉,心里涌起强烈的不详预感。

大臣们一阵骚动。

八百里加急,意味着发生了天大的事情。

既然是兵部转过来的,那肯定是兵事。

王承恩连忙拆开信件,当众宣读了出来。

“十月二十六日,奴酋皇太极,亲领十万大军,取道蒙古,以哈喇慎部为先锋,突袭龙井关和大安口!”

“现已攻破关隘,突入长城之内……”

不等王承恩念完,崇祯的脸色,已经变得惨白。

他整个人,都像是在瞬间,被抽走了全身的力气。

殿中的内阁辅臣、六部九卿,无不面如土色,脸上尽是惊惶之色。

刚才轻松的气氛,顿时荡然无存。

偌大的宫殿内,瞬时如同铅云压顶,让人透不过气来。

等大臣们反应过来,这才感到脸上,一阵火辣辣的疼。

刚才他们还信誓旦旦地说,建奴绝对不可能入关。

这话音才刚落,就给实锤了。

这老脸被打的,啪啪啪直响啊。

大臣们除了震惊,更多的,还是难以置信。

陛下不是什么杞人忧天,而是有先见之明!

只是,他又是从哪里,得到的消息呢?

他们不知道的是,崇祯跟他们一样,此时脸上,也是火烧火燎的。

竟然,真的被小道士,言中了!

既然建奴入关的消息是真的。

那么建奴兵临京师、肆虐京畿,肯定也是真的。

大明只有十几年的光景,难道……也是真的?!

崇祯不敢再继续想下去。

半晌。

崇祯缓过神来,颤声问道:“众卿,可有应对之策?”

众人沉默了。

“这消息,未免太过惊人,需加以核对,方能做出应对之策。”

首辅韩爌这时候,自然不能装死,只得硬着头皮开口。

崇祯冷哼一声。

建奴已经入关,即将袭入京畿重地。

这时候,去复核消息的真实性?

八百里加急,又怎么可能会有假?

内阁次辅李标说道:“建奴入关,蓟辽督师袁崇焕,竟然毫无察觉,必须严惩!”

“建奴阴险狡诈,绕道蒙古,谁能预料的到?此事,袁崇焕无罪!”

“况且眼下当务之急,是如何应对建奴大军,怎能在这时候处置他?”

内阁辅臣钱龙锡,急忙站出来,替袁崇焕辩解。

“立即传旨袁崇焕,率关宁军,前来京师勤王!”

“建奴满万不可敌,光是关宁军还远远不够,必需传令各镇兵马勤王!”

“银子!调动大军,哪里来的银子?去年的粮饷,都还欠着呢!”

“建奴才刚刚突破长城而已,还有遵化、三屯营防线,足以将其拒于京畿之外!”

大殿内乱糟糟的一片。

大臣们无不站在各自的立场。

崇祯感到头痛欲裂。

心中更是震惊、失望之极。

这就是大明的肱骨重臣?

争权夺利的时候,一个个奋不顾身。

真正到了关乎江山社稷的危急时刻,却没有一个顶用的。

有这样的大臣,大明亡国,也不是没有可能。

正议论间。

几名太监,端着御膳,来到了文华殿。

所谓的御膳,正是土豆、红薯和玉米糊。

正是崇祯临离吕祖观时,让方正化顺手牵羊带走的。

崇祯本来准备,让大臣们,品尝一下,这三样高产作物。

然后再顺势商议,全国推广的事情。

没想到,传来了建奴入关的消息。

“撤下,赶紧撤下!”

王承恩赶忙朝太监们挥手。

这群不长眼的东西。

现在,谁还有心思,用膳啊?

“且慢!”

崇祯看着盘中的红薯,猛地想到了什么。

他的身体一震,随即,眼睛骤然亮了起来。

小说《大明:我继承破道观后被奉为神仙》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塘报上说,建奴大军入塞,是昨天才发生的事情。

八百里加急,也才是刚刚才送到。

那名为云逍的小道士,却提前知道的一清二楚。

甚至建奴入关的地点、路线,都说的分毫不差。

未卜先知!

这不是未卜先知,又是什么?

简直是神了!

治疗背疽!

煤炉!

红薯、土豆、玉米!

又精准预测到建奴入关!

如此种种,堪称是仙人手段!

若是有他相助,何愁不能击退建奴大军?

崇祯断定,云逍肯定有击退建奴的办法。

再不济,他凭着未卜先知的能力,也可以预测到建奴大军,下一步的动向。

想到这里,崇祯精神大振。

最是擅于察言观色的大臣们,也立即察觉到了崇祯的情绪变化。

大臣们都是十分诧异。

皇帝陛下这是怎么了?

该不会是得了失心疯吧!

“明日再议,散了吧!”

崇祯看了一眼大臣,心中一阵失望,挥挥手。

然后,他自御座上站起身,径自朝后堂走去。

一帮内阁辅臣、六部九卿,全都反应不及,愕然呆立在那里。

……!

此时,夜色已晚,城门也全都关了,自然不能出城。

崇祯虽然心急火燎,却也只得耐着性子,等到第二天。

次日,天刚蒙蒙亮,崇祯就出寝了。

他换上一身便装,叫来方正化,和十几名锦衣卫。

临出宫时,方正化提醒道:“万岁爷,昨天不告而别,今天再去道观,恐怕面上有些不大好看。”

崇祯顿时醒悟。

昨天,他们悄无声息地走了。

还顺走了一大锅的食物。

本来打算,以后再也不会见到那小道士。

今天再次登门,人家会给好脸色才是怪事。

再说,自己这大明天子的脸,也没处安放啊!

想了想。

崇祯命人去取了一千两银子。

如今,大明国库能饿死耗子,内帑也一样。

因此,每一笔开支,崇祯都是精打细算。

这次能拿出一千两银子,已经是发大狠了。

一行人,出了皇宫,便直奔德陵赵家峪。

来到村庄外。

崇祯仅带着方正化,步行来到了半山腰上的吕祖观。

“态度恭谨一些,莫要露了朕的身份。”

临入道观时,崇祯有些紧张,一再叮嘱方正化。

这关系到大明的国运,不得不小心谨慎啊!

此时,云逍刚刚洗漱毕。

当见到崇祯和方正化二人,果然是没有半分好脸色。

他神情漠然,问道:“这大清早的,二位施主是来问卦,还是看病?”

“昨日,因为有急事,所有走的匆忙,不曾告知,还请见谅。”

“今天朕……正是前来赔罪的!”

崇祯完全放下大明天子的架子,讪笑着,向云逍赔礼。

只是那一声“叔父”,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云逍冷哼一声,正要开口训斥。

方正化拎着一口小箱子,走上前来。

“主人奉上纹银千两,还请道长笑纳!”

方正化打开箱子。

只见白花花的银锭,险些亮瞎了云逍的眼睛。

“自家人,弄这些铜臭来做什么?进来吧!”

云逍的神色,缓和了下来。

毕竟是亲侄子,生气归生气,哪能真的不认他了?

才不是因为这些银子的原因呢。

贫道乃方外之人,岂会贪图这些黄白之物?

来到配殿。

云逍一边生火烧炉子,一边不放心地问道:“你在南方,做的是什么生意,哪来的这么多银子?”

而崇祯事先,并没有想到这一点,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如何作答。

还是方正化机灵,随口答道:“主人是做生丝生意的。”

云逍点了点头,“南方的生意,也不太好做吧?”

崇祯:“还好。”

云逍温言劝慰:“银子少挣点,别把身体累垮了。”

如今大明的南方,虽然远比北方富庶,但财富都被大富绅们掌控着。

小商人的生意,一样十分难做。

侄儿今年才二十岁,竟然两鬓斑白,看上去有四十岁。

可见他在南方这些年,肯定没少吃苦头。

崇祯心中一阵暖意。

敬他畏他的人很多,然而真正关心他的人,却是不多了。

云逍接着又叮嘱道:“北方的局势越来越乱,等年后稍微平静一些,就赶快回南方去。”

崇祯不动声色地说道:“我刚在京城,投了一大笔银子,恐怕走不脱身。”

“投了多少钱?”

云逍有些急了,放下手中的火钳。

崇祯答道:“全部身家。”

他说的,倒也没错。

因为,整个大明江山,都是他的!

“你,你还真是一个败家子啊!”

云逍指着崇祯,恨不得上去,抽他一个嘴巴子。

这次建奴入关,虽然没能攻破京城。

可北方彻底糜烂,局势一年比一年危急。

这种时候,竟然把全部身家,都投到京城。

真他酿的败家啊!

那么多的银子,拿来孝敬叔父,难道就不香吗?

崇祯无奈苦笑。

皇兄把这个烂摊子,托付给自己,他能有什么办法呢?

总不能撂挑子不干了吧?

“你昨天说,建奴已经入关,可知道建奴大军,接下来的动向?”

崇祯问道,然后紧张地看着云逍。

说到这个,云逍当即就来了兴致。

‘己巳之变’,是大明与建奴的国运之战。

关于这段历史,他前世在网上,也曾跟键盘侠们,论战过无数次。

此时自然是信口道来。

“皇太极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就是进犯京师!”

“而直趋京师的路线,只有一条,那就是从喜峰口到遵化、蓟门,最后是通州,然后直抵京师城下。”

“建奴现在,已经攻破长城关隘龙井关、大安口,接下来的目标,也只能喜峰口,然后是遵化了。”

崇祯心中一紧:“那现在派兵,守住喜峰口,是否能阻住建奴大军?”

“来不及了!”

“近年来,皇帝听信袁崇焕吹嘘的五年平辽之策,在辽东防线上,投入了全部的财力、物力,却忽略了蓟镇的防务。”

“因此,蓟镇军备荒废,各处重要关隘形同虚设,喜峰口又怎么可能守得住?”

云逍连连摇头。

按照时间推算的话,现在建奴大军,已经兵发喜峰口。

以大明军队的战斗力,想要挡住建奴十万大军,无异于痴人说梦。

即使是神仙来了,也救不了。

崇祯一阵颓然,心沉入到了谷底。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