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绿色小说网 > 现代都市 > 出身农户,他要靠科举上朝为官全文浏览

出身农户,他要靠科举上朝为官全文浏览

三层肚腩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出身农户,他要靠科举上朝为官》中的人物李景李长江拥有超高的人气,收获不少粉丝。作为一部军事历史,“三层肚腩”创作的内容还是有趣的,不做作,以下是《出身农户,他要靠科举上朝为官》内容概括:“嗯,来了”小叔公应了一句,走到桌前喝了口粗茶。......

主角:李景李长江   更新:2024-03-23 13:59: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李景李长江的现代都市小说《出身农户,他要靠科举上朝为官全文浏览》,由网络作家“三层肚腩”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出身农户,他要靠科举上朝为官》中的人物李景李长江拥有超高的人气,收获不少粉丝。作为一部军事历史,“三层肚腩”创作的内容还是有趣的,不做作,以下是《出身农户,他要靠科举上朝为官》内容概括:“嗯,来了”小叔公应了一句,走到桌前喝了口粗茶。......

《出身农户,他要靠科举上朝为官全文浏览》精彩片段


胖姐收拾完跟吴氏打招呼就走了。

吴氏和李长江两人一商量,就决定先去学堂。

吴氏和李长江到学堂附近的时候,两旁也有商贩跟他们一样推着车或者挑着担子。

李长江重复早上挑水的活,一早上李长江来回折腾,虽然累,但李长江很是兴奋,这可比他去码头搬货辛辛苦苦挣的三十文钱轻松多了。

午时,学生陆陆续续走了出来,有些好脸面或者抹不开面子的学子便拎着食盒出来打荷(打包)。

吴氏和李长江有了上午的经验,看到有人出来就开始叫卖“清甜好喝的桂花羹嘞,两文钱一碗”

“桂花羹?可是今早在西街卖的桂花羹?”

吴氏看着面前穿着华贵的小公子,赶忙回道“哎,今早我们刚在西街那边卖桂花羹,咱这桂花羹吃着清甜爽口还养胃呐”

张自新,张府的大公子,今早匆忙赶路到学院在马车上急急忙忙吃了一碗桂花羹,竟觉得味道不错,没想到学院旁边有卖桂花羹的。

“婶子,给我打包一碗,加糖”

“好嘞,公子稍等片刻”

一旁跟着张自新一起的范敬春问:“自新,这桂花羹是何物?味道如何?”

“今早来学堂的路上吃了一碗,味道不错,范兄可要来一碗?”这附近的摊位他们也吃了几年了,跟食堂差不了多少,吃多了也就倦了,偶尔也要换换口味。

“那婶子,给我也来一碗,嗯,不加糖”范敬春家里没有张自新家宽裕,故只要了一碗不加糖的。

“好嘞,这就好啊”吴氏快速给两人冲泡桂花羹。

附近的学子听到了张自新的话纷纷也要打包,桂花羹看着也不顶饱,学生们又打包了。

学堂外面没学生后吴氏和李长江两人准备提早回去。

两人回到家时间已是申时(下午4-5点)。

李景在房间里听到院子里的声音,赶紧开门。

“爹,娘,怎么样?桂花羹卖得怎么样?”

“卖出去,娘买了肉,晚上娘给你们做肉吃”肉是吴氏和李长江回来的时候买的。

看样子今天吴氏的桂花羹卖的不错,李景想到吴氏说的肉,咽了咽口水。

两夫妻歇了一会儿,决定李长江去后山继续挖葛根,吴氏在家做饭,李景继续看孩子(当奶妈)。

一家人又忙忙碌碌了一个晚上,当晚吴氏和李长江在堂屋数铜钱。

“271文,买肉花了15文,红糖买了一斤,70文,如果加上该是356文”吴氏算银钱还是很快的。

李长江听到这个数字,惊讶道:“这么多呢?”

要知道李长江打短工累死累活才三十文钱。

李景听到也开心极了,距离他读书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长江,我看没多久咱就可以送铁蛋去读书了”吴氏抓着装铜钱的匣子高兴道。

李长江笑呵呵道:“铁蛋,过阵子爹带你去找小叔”

“爹,娘,能不能买点棉花做衣服,现在风吹得可冷了,你们在外面肯定很冷”李景心疼爹娘。

最近李景都窝在家里的床上,他身体单薄,他的被子是家里最保暖的棉被,可是他爹娘出门穿得虽然厚实但不保暖。

吴氏和李长江心里暖了暖,儿子孝顺又懂事,也怪不得夫妻俩心疼他,绞尽脑汁让儿子去读书。

铁蛋平时身体又不好,家里不富裕吃的也不好,长得也没有别家小孩壮实,像三房的小子不到三岁,长得虎头虎脑的。

吴氏用手抚了抚儿子的头,道:“铁蛋,爹娘不冷,我和你爹今天去县城走路都热得出汗了”

“娘……”

李景又不是真正的孩子,当然知道真相。

“好了,铁蛋,去睡觉吧,小孩子别想那么多”

李景看着爹娘疲惫的脸,没说话,尽管他想对这个家尽一份绵薄之力,但无奈,他还小,有些事办不了。

吴氏和李长江勤勤恳恳卖了十来天桂花羹,这天,吴氏买了布回来缝衣服,又给家里人都量了尺寸,先是给儿子缝起了衣服。

李景好奇“娘,不年不节的,怎么做衣服啊?”

“过两天爹娘带你去小叔公那里,请小叔公给你启蒙,娘给你做件穿着精神的衣服”

李景万万没想到他爹娘竟然准备给他启蒙了。

又看看旁边憨憨的爹,李景开心地张着手给吴氏量尺寸。

吴氏白天出摊,回来要做饭,衣服只能晚上有空的时候缝,所以光是李景的衣服赶紧赶慢用了三天。

第四天吴氏和李长江出摊回来很早,两夫妻稍微擦洗了一下提着半斤红糖和十几个鸡蛋,就带着李景去小叔家了。

“婶,小婶在家吗?”吴氏在门外面叫人,李长江在旁边拍门。

这大院子是李景曾祖父还在的时候建的,在整个大瑞村已是最好的青砖瓦房了,很是气派。

“是长江啊,怎么今天过来了?”周氏边开门把李长江一家请进来边问道。

周氏是李生的妻子,两人生了两儿四女,四个女儿均已出嫁。

“小婶,小叔在家吗?”

“在家呢!他能去哪”说着周氏叫站旁边的大儿媳去叫李生。

吴氏把篮子递给周氏“小婶,带了几个鸡蛋过来,拿着给杰哥儿几个补补”

“嗨,怎么还拿东西过来,都是亲戚,快拿回家给铁蛋吃,你看咱铁蛋身子单薄的,得多吃点”

吴氏怎么可能拿回去,不过他们就是有事求人,才拿的鸡蛋,不然这乡里走亲戚一般也就是上门聊家常,不然每回走亲戚都拿十几个鸡蛋和半斤红糖那可没人走亲戚了。

等小叔公走过来时吴氏和周氏还在推拉着。

小叔公看着身材纤瘦,即使天气寒凉也是穿着一身浅蓝色长衫,头发用一根木簪挽着,抿着的嘴唇看着很是严肃。

“小叔”

“小叔”

“小叔公”

李景一家三口看到小叔公赶紧叫人,都在村里面,即使关系没有特别亲近,但每年祭祖和红白喜事都有碰到,所以李景还是认识小叔公的。

“嗯,来了”小叔公应了一句,走到桌前喝了口粗茶。


李意卿点了点头,没说话,快速的吃完饭跟吴氏出门了,吴氏拿着装得满满的的菜篮子,里面不止有咸鸭蛋,还有一块拿着树叶包着的腌肉,上面放了点蔬菜又拿布盖着。

“哟,大清早的,吴氏上哪去啊?还拎着东西呢”

刘婶年纪大了觉少,天不亮就拿着一盆子脏衣服要去洗,刚好碰到吴氏拎着一篮子东西,哎呦,这篮子一看东西可不少呢,这村里谁不知道李家二房过得是越来越好了,里面啊,说不定是好东西呢。

“刘婶,这不是我们意卿跟着小叔读书嘛,这小叔平时照顾我们意卿,我就拿了点菜过去,多少是个心意嘛,意卿,快叫人”吴氏说着掀开上面的布给刘婶看了一下,然后快速把布放下来,吴氏嫁过来多年,多少了解村里的人了,这刘婶是个长舌妇,不止到处说八卦还乱嚼舌根,这会要是不给她看一下,等一下她能直接上手抓来看。

李意卿乖巧喊人:“刘婶”

刘婶看着乖巧的李意卿道:“哎呦,不得了,这铁蛋聪明的哟,以后就是当状元的料了”

话虽然说得好听,刘婶可不是这么想的,有钱烧的,那书那么好读,李地主当年又是请先生又是卖地的给那李生读了十多二年不也没考出个什么来吗。

“刘婶,看您说的,就是让孩子跟小叔学着认个字,以后啊也好找活干干,就不打扰您要去洗衣裳了,意卿要迟到了他小叔公可是要打手板的,我们先走了”

李意卿要科举的事也就小叔公和二房三人知道,平时在外也是说就认认字,到了小叔公家,李意卿到书房学习,吴氏把带来的咸鸭蛋腌肉和菜给小叔婆,两人又是一阵互相推诿,吴氏也没多闲聊就回去了,家里还有两个小的,没人实在不放心。

李长江在县城送完咸鸭蛋就去县衙了,昨天的碾谷机和图纸要快马加鞭送到京城,今天说好李长江再临一份碾谷机的图纸到县衙,每天送完咸鸭蛋在县衙跟请来的木匠刨制碾谷机,主要指导一番,现在农活干得也差不多了,他也有这个时间,昨儿小叔公提示了李长江一番,多跟县衙的接触总有好处,可比他现在回去帮他大哥打稻谷的好,年年都出大力,年年不得好,去年拿了点钱被大嫂念叨到今年,还不如在县衙刨做碾谷机呢。

“皇上,益州安庆府望江县县令进献一架碾谷机,据说是可以减轻劳力,只用脚踩踏就可以把稻谷打好”

工部尚书冯德炳刚启奏完,下面的官员窃窃私语讨论着,正德帝看着瞬间跟菜市场一样的朝堂,别问他一个皇帝为什么知道菜市场,概是因为整日处理朝政厌烦了。

头戴12垂旒(liu)冕冠遮住这位天子犀利凛然的眼神,不苟言笑的帝王此时却心情颇好,“哦?冯爱卿,却有此物?”

“回禀陛下,碾谷机臣在昨天已经试过了,确实跟进献的奏折上述一致,微臣还按照上述所说加上铁片,那碾谷机变成了碾米机,可以把谷子大成大米”

冯尚书说完,刚刚的窃窃私语哗得一下变成了吵吵嚷嚷,现在更像菜市场了。

”咳咳“正德帝清了清嗓子,准备发言,朝堂霎时静默,这是天子和朝臣的默契,平时怎么吵都行,正德帝发言前满堂朝臣就会有眼色站立静言,当然,没眼色的也没资格在朝堂上朝。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