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绿色小说网 > 现代都市 > 大明锦绣精品文

大明锦绣精品文

岁月神偷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军事历史《大明锦绣》,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作者“岁月神偷”创作的一部优秀男频作品,纯净无弹窗版阅读体验极佳,剧情简介:实学一心为民的读书人。“臣,刘三吾参见陛下!”刘三吾五十多岁,面容儒雅。“起来吧!”朱元璋摆摆手,吩咐道,“给刘大人搬个凳子来!”边上侍奉的黄狗儿,赶紧以首领太监之尊,给刘三吾搬来一个凳子。刘三吾连谢都没有一个,直接一屁股坐下。黄狗儿也不敢让他谢,肃手退到一边。“找你来有个事儿!”朱元璋也搬个凳子,和刘......

主角:朱允熥朱元璋   更新:2024-04-14 01:51: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锦绣精品文》,由网络作家“岁月神偷”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军事历史《大明锦绣》,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作者“岁月神偷”创作的一部优秀男频作品,纯净无弹窗版阅读体验极佳,剧情简介:实学一心为民的读书人。“臣,刘三吾参见陛下!”刘三吾五十多岁,面容儒雅。“起来吧!”朱元璋摆摆手,吩咐道,“给刘大人搬个凳子来!”边上侍奉的黄狗儿,赶紧以首领太监之尊,给刘三吾搬来一个凳子。刘三吾连谢都没有一个,直接一屁股坐下。黄狗儿也不敢让他谢,肃手退到一边。“找你来有个事儿!”朱元璋也搬个凳子,和刘......

《大明锦绣精品文》精彩片段


詹徽,大明吏部尚书。

洪武皇帝朱元璋在晚年废除了 流行千年的丞相制,设立六部,六部大臣直接归皇帝管辖,更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帝的权力。

大明开国不过二十余年,统一天下时间更短。

文臣武将没有那么泾渭分明,而且这些人达官显贵之间,也有着根深蒂固的关联。所以当蓝玉传话请詹徽过来,后者二话不说,一个正二品的文臣,直接到了武人的队伍里。

“老詹!”蓝玉靠近些,小声说道,“你读书多,认字也多,你给咱们琢磨琢磨,皇上给三爷这吴王的封号啥意思?”

詹徽看看左右,“吴乃是万岁登基之前.........”

“说点干货,恁读书人就是这么墨迹!”蓝玉瞪眼道。

詹徽也不恼,他俩是姻亲,继续说道,“依在下看来,怕是皇储之位,要落在皇孙的头上!”

“那不是应该的吗?”景川侯曹震道,“吴王是太子的嫡子,当然........”

说着,只见詹徽摇摇头,“皇孙未必是皇嫡孙,侯爷难道不知道,昨儿皇上还封了二爷为淮王!”

众人顿时有些发怔,淮可是他们的家乡。

从根上说,他们都是淮人。

一个是皇帝登基之前的国号。

一个是大明皇族老家的封号。

还真不好说呀!

“俺不管那些,反正俺就认吴王,天王老子也不好使!”

东莞伯何荣一副兵痞的样子,咧嘴说道,“三爷是太子嫡子,三爷的娘是常大将军的闺女,俺就认他!”

众人纷纷附和,可是蓝玉却若有所思。

“你这么肯定,那位子会落在皇孙头上?”蓝玉在詹徽耳边说道 ,“太子虽然没了,可是诸王正是年富力强......”

说着,蓝玉的脑中忽然想起一个英武不凡的身影。

燕王。

燕王朱棣,驻兵在北平,为大明驻守国门。

从军事的角度和能力上来说,蓝玉十分欣赏燕王。

燕王数次深入漠北,打的蒙古人不断后撤,麾下都是骄兵悍将虎狼之士。

可是从个人情感,以及其他方面来说,蓝玉对燕王防备极深。

前年,他奉皇帝之命为大将军,征讨漠北蒙古。

大明开国武将,死的死老的老。蓝玉已经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人,凭借赫赫战功,还有大将军这个身份,蓝玉发现,他竟然调动不了燕王手下的兵马。

那些精兵强将,只认他燕王,不认什么大将军,更不认朝廷。

当时太子朱标尚在,蓝玉多次给太子写信说过,燕王有异志。

可是太子仁厚,对兄弟手足颇为宽容,根本没听进去。

其实不是没听进去,而是太子在,燕王有异志也要压在心底,他根本无法撼动太子的地位。

但是现在太子没了,真要是那个位置落在皇孙身上。

届时陛下百年之后,怕是血雨腥风!

“哼哼!”想到此处,蓝玉冷笑两声,心道。

“不怕你有反心,就怕你不来!那个位置若真是落在三爷头上,你燕王敢反,俺就跟你老账新账一起算!”

“万一要不是三爷呢?”

蓝玉又陷入迷茫。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三爷年纪尚小,平日也没什么明主的样子,万一万岁爷不喜欢?

蓝玉刚毅的脸上,露出一丝落寞。

他蓝玉能有今日,靠的是两个人。

一是他的姐夫,朱允熥的外公常遇春。当年若不是常遇春极力在皇帝面前推荐,他还是一个小兵。

第二就是太子,自己的性子有些粗暴跋扈,若不是太子念着亲情维护,怕也是早死了。

而且开国之后,太子更是力排众议,数次在皇帝面前给自己加官进爵,让自己独领一方。

“俺蓝玉虽然是粗人,但是俺知道啥是忠义!皇储之位必须是三爷,若不是三爷,以后俺拼了命不要,也要扶三爷上位!这样俺才对得起俺的姐夫,对得起俺外甥女,对得起太子爷!”

~~~

紫禁城,奉天殿,后院。

初春的鲜花在阳光下盛开,朱元璋独坐在花厅之中,面如沉水似乎在想着什么。

侍卫宫人都在皇帝十步之外,屏声静气,丝毫不敢打扰沉默的皇帝。

朱元璋手边的石桌上,简朴的瓷碗中装着一碗金黄色的小米粥,里面一颗剥了皮晶莹剔透的鸡蛋,还有两盘小菜,一个烧饼。

身为天下至高无上的帝王,朱元璋却简朴的让人不敢置信,所穿的是布衣,所吃的不过是普通百姓人家的饭食。

虽然他是皇帝,可是他心中始终记得自己的出身,一个饭都吃不饱的农家子弟。年少时跟着父兄在地里辛苦劳作,粗茶淡饭半饥半饱的生活告诉他,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而当了皇帝之后,他也深知,百废待兴的大明帝国之中,还有许多人在忍饥挨饿。

渐渐地,粥凉了,香味也散了。

朱元璋的贴身太监黄狗儿见状,斗胆上前,小声说道,“陛下,用膳吧!”

黄狗儿五十多岁,原是大都城蒙元皇宫中的太监,后大都城破,被俘虏送至应天府宫中,伺候大明皇帝。

蒙元时天子宠信奸臣宦官,可是如今的大明,皇帝对这些没卵子的人,极为厌恶。只是伺候,在朱元璋的眼里太监算不得人,只能照顾他的起居,其他事一概不能多嘴。

若不是黄阿狗尽心尽力了伺候了几十年,只怕是这句用膳都不敢说。

“吃不下!”今天是朱标送葬的日子,朱元璋正在悲伤之中,没有半点食欲,“拿下去吧,留着咱晚上吃!”说完,挥挥手显得有些不耐烦。

“陛下!”

黄狗儿忽然跪下,磕头说道,“奴婢斗胆,请陛下进一些。您已经几天没好好用膳了,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奴婢无用之人,实在是心疼主子!”

“你......”朱元璋本想发怒,可是最后那句心疼主子,让他心中一缓。

他厌恶太监,但不是无情之人,何况这个奴婢伺候了他十几年。

“知道了,拿下去吧,咱现在不想吃!”说着,朱元璋站起来,在花园之中走动,见到那些盛开的花草,脸上露出些寂寥,“原来皇后在时和咱说过,宫里这些地方都种了花花草草可惜了,不如种些蔬菜,养些鸡鸭!”

“当时咱还笑话她,捧着金饭碗要饭吃。”说到这,朱元璋眼神又有些悲痛,“当日,听她的好了。以前在应天的时候,军粮紧张,她在王府里也种了许多庄稼。”

“咱在外打仗,她带着几个儿子在地里忙活。老大听话,说啥干啥,老四总是不老实,干一会农活,就惦记舞刀弄枪!”

“咱有一次回家,正好看见他们娘几个在那收割庄稼!”朱元璋的脸上显先是露出幸福,随后又变成暴怒,忽然用力踩踏着那些盛开的鲜花。

“开这么好看,有个球用?当吃还是当喝?你开这么好看,给谁看?咱媳妇和儿子都没了,你她娘地还开这么好看?”

他本是武人,虽然年老可是力气还是很大,几番踩踏之后,精心修正的花草已是不成样子。

“陛下!”暴怒之时,身后传来声音。

“说!”朱元璋怒道。

“中书舍人刘三吾大人来了!”宦官报告。

朱元璋平复下心中怒气,整理下衣服,“让他过来!”

没一会儿,一位夫子模样,稳重大方的读书人被带了进来。

大明中书舍人刘三吾。在废除宰相制度之后,中书舍人就等于半个宰相,非皇帝的心腹,有大才干者不能居之。

后世人都说,朱元璋不喜欢读书人,其实实在冤枉了他。

朱元璋喜欢的是,那些愿意做实事,有真学问,有好的品德的读书人。

他也乐于倾听,善于任用这些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一心为民的读书人。

“臣,刘三吾参见陛下!”刘三吾五十多岁,面容儒雅。

“起来吧!”朱元璋摆摆手,吩咐道,“给刘大人搬个凳子来!”

边上侍奉的黄狗儿,赶紧以首领太监之尊,给刘三吾搬来一个凳子。

刘三吾连谢都没有一个,直接一屁股坐下。

黄狗儿也不敢让他谢,肃手退到一边。

“找你来有个事儿!”朱元璋也搬个凳子,和刘三吾面对面坐下。

“陛下何事?”刘三吾问道。




昨夜三分雨,今早十分晴。

雨后的清晨,空气中带着阵阵舒爽的湿气。

明媚并带着色彩的阳光从路两旁繁盛的树叶中穿透过来,落在地上一片五彩的斑驳。

阳光落人间,百姓不敢闲。

京城的街道上已经是人头攒动,做买卖的开门了,找活的上街了,老人带着孙子出来遛弯买菜了。

渐渐的,食物的香味,说话的声音,孩子的欢笑等等碰撞在一起,变成一张活着的,生活百味的画卷。

京城的人口一向是天下最繁密,在这热闹的街景中,长安街无疑是最热闹的。

甚至说今天的长安街,已经不足以用热闹两个字来形容了,完全就是人声鼎沸。

街上全是人,肩膀挨着肩膀密密麻麻黑压压一大片,穿着各色服饰的都有。有老成的掌柜的,有年轻的伙计。有穿着长衫的读书人,有短打扮的力气人。

除了人还有锦衣卫,穿着飞鱼服的锦衣卫,在两个总旗的带领下,让那些拥挤的人群排成行。长队的尽头,是几间即将开门的店铺。

也不是店铺,那处地方是大明户部度之司的库房,今儿临时改成了售卖邮票的临时场所。

今日是大明邮票售卖的日子,得到消息的商家百姓蜂拥而来。有人是真的要寄信,或者传递货物。有人真的是商队的管事,想在商路中使用朝廷的驿站,也有人是冲着皇上老爷子手书的邮票来的。

还有的干脆就是来凑热闹的,宽阔笔直的长安街上,此刻怕不是有一两万人。

“军爷,啥时候开呀?”

“哎呀,老子肚儿里的粑粑都挤出来了!”

“MMMP,啰嗦。”

挤了半天还不开门,拥挤的人群怒气冲天,有脾气不好的已经开始破嘴大骂。

路边,茶楼二楼的雅间里,伸长了脖子往下看的朱允熥在瞬间,听到了好几种方言。

而下面,维持秩序的锦衣卫总旗军官恨不得冲进人群,把那些骂骂咧咧的汉子嘴堵上,再抽几鞭子。

可是他不敢呀,一早上指挥使大人交代了,皇上老爷子和吴王监国都在上面呢。

二楼雅间里,朱重八捧着一碗刚沏的大碗茶,笑得眉毛和皱纹都纠结在一起。

“大孙,咋这么多人?”

朱允熥回头笑道,“皇爷爷,改驿站为邮政售卖邮票是古往今来头一遭,人当然多些。”说着,微微躬身笑道,“孙儿给爷爷道喜了!”

朱元璋正在喝茶,“有啥喜?”

“利国利民的事,史书上必定大书特书呀!”朱允熥笑道,“后世人只要一写信,就能想起老爷子您!”

“呵呵!”朱元璋笑出声,脸上微微有些得意,不过随即看看左右,又有些失望。都是宫里的侍卫,个个紧绷着脸如临大敌的。若是有文臣在这,还能拍拍马屁。

不过,这种得意只是稍纵即逝。朱元璋这人,别人的奉承就是听个乐呵,根本不会当真。

喝着茶继续说道,“啥留名不留名的,书生们写的那些玩意儿都不算数,老百姓得到实惠才是真的!”

爷俩正在上面说话,下面街道上铛地一声锣响。

空气顿时安静了,无数眼睛眼巴巴的望着几个拆掉门板,站在里面准备售卖的朝廷小吏。

“大明邮票,售卖开始!”

一个四品的户部堂官,站在门前的台阶上朗声大喊。

说完,刚想清清喉咙继续说点官面的话,就听轰的一下。

人群就跟破堤的洪水似的,嗖的一下冲了过来。

猝不及防之下,几个锦衣卫差点被卷入人群中。

只见人群澎湃的冲到卖邮票的门脸前,无数人举着手里明晃晃的银子铜钱,面目狰狞的大喊。

“给我邮票!”

“我要一百张!”

“我要五百张!”

“皇上老爷子亲手写的,我包圆啦!”

若不是门前的锦衣卫手疾眼快,那户部的堂官差点让汹涌的人群踩死。

“哈哈哈!”朱元璋在二楼笑出声,对朱允熥道,“乖乖,这阵势?赶上当年你爷爷带人抢大元的粮库了!”

而朱允熥看着拥挤的人群,忙的一头汗的官吏们,一股骄傲在心中油然而生。

“我已经做出了改变这个时代的第一步!”

大明有着无数巨大的潜力,而邮政只是挖掘这种潜力的第一步。

爷俩在楼上,笑呵呵的往街道上看着。

视线中,一个胖子举着两锭金元宝站在那里大喊,“皇上老爷子的手书我都要了!”

“呸!”身后马上有人大骂起来,“想瞎你的眼,大人大人,别卖这胖子,小人出双倍,包圆了!”

“就你家有钱?爷爷家是开绸缎庄子的,有的是钱!”另一人也喊道,“三百两一张,我们张家都要了!”

听到下面人群中那些财大气粗的商人们大喊,朱元璋不可思议一般看看朱允熥,“这么有钱?咱的字那么值钱?”

此时的大明白银刚刚大面积在民间流通,物以稀为贵,在没有大量白银涌入中国的时代,白银的购买力惊人。

打个比方来说,一座京城黄金位置的三进小院儿,市面上的售价只是八百两银子。

如今市面上一石精米差不多一百二十斤,售价也不过在七钱银子左右。

几个商人为了皇帝老爷子几个字,还是范本就肯出三百两。

此次刊行发卖的御笔邮票也不过一百张,那就是三万两。

这可是一个天文数字,怪不得朱元璋有些纳闷。

“皇爷爷!”朱允熥笑道,“这都是百姓爱戴您呀!”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此言一出,朱元璋又是笑得见牙不见眼的。

老爷子高兴,朱允熥也高兴。

这些日子老爷子又是急病,又赶上云南的沐英走了,在宫里整日没个笑脸,别人说话都不敢大声说。

老年人需要沟通,朱允熥也怕老爷子再憋出什么病来。就想了这么一个办法,带老爷子出来溜达溜达。

朱元璋最喜欢什么?

他最喜欢人间百态,喜欢看百姓们的日子。

“这还只是京城一地,咱大明可有的是繁华的地方!”朱元璋看着下面依旧热闹,抢购邮票的人群说道,“扬州,苏杭,洛阳,嘉兴,淮安,泉州.....”

朱元璋对于天下了如指掌,笑道,“要是都开始卖,那得热闹成啥样?”

长安街上的人群还没有散去,并且后面隐隐有越来越多的人赶来。

皇帝御笔的邮票数目有限,但是其他的邮票随便卖。

这年月谁家都得写信,这东西也算是生活必需品。再说,就算是家里没人在外地的,别人都买了,自己怎么好意思不买,也不贵,两三个钱的事儿。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人一多了各种附属行业就多了起来。

排队的人群边上,各种卖着吃食的小贩挑着担子赶来。这年月没有城管,小贩们满街跑。

没一会儿,各种食物的香气就开始在街上弥漫。

“包子!”

“大饼!”

“驴肉蒸饺!”

“芝麻烧饼鸭血汤咧!”

人多了,生意的好的不像话,商贩们忙得一头汗。

朱允熥和朱元璋从茶楼下来,见到这繁华的街市同时又是一笑。

“皇爷爷,要不中午不回宫了,孙儿请您在街上吃?”朱允熥笑道。

“好!”朱元璋背着手,一身布衣趿拉着布鞋,就跟寻常人家老翁似的,“宫里的菜,吃的肚里的虫儿都瘦了!”

说着,鼻子动动,对朱允熥笑笑,“唉,驴肉蒸饺的味道不错!”

朱允熥扶住老爷子,“得嘞,咱爷俩走着!”

~~

一会还有一章,感谢大家支持。


大明以武立国,最重战功。

群臣目光之中,银盔上插着羽毛的羽林军士卒,快步上前,单膝跪地把军报,双手举过头顶。

朱元璋伸出手想去拿,半路却又把手收回来。

“大孙,念!”

“是!”朱允熥兴奋地说完,随后有些激动的拿起了边关的军报。

这是他第一次读大明的捷报,更是他第一次见证大明的胜利。往往后世都说大明如何孱弱不堪,可是这个时代的大明,不但兵强马壮名将如云,而且敢于出击,有着犯大明必诛的气魄。

“臣蓝玉启奏陛下,臣于本月三日抵达洮州.........”

“伪元贼子狡诈,见大明大军前来,则且战且退逃至大漠....”

“臣知伪元贼子欲引臣入大漠,围而歼之,故臣将计就计.....”

清晰嘹亮的声音从朱允熥的口中发出,群臣们静静的听着。

朱允熥一边念着,脑中一边浮现着关于边关战场的画面。

洮州,位于大明帝国的西北,是羌人的旧地。

隋唐以来一直为中原王朝的必争之地,因为此处有丰美的水草可以为中原提供优质的战马。

一直以来,这些胡汉杂居,但是这里的胡人并没有表达出对中原王朝那种侵略性。他们也一直仰仗中原王朝提供的茶叶,铁骑布匹等等。

洮州以外,是大漠,半草半沙的大漠。

不刮风时,黄沙青草并存,偶尔些许的湖泊涟漪荡漾,夕阳西下的时候,湖泊的水面上,反射着柔和的五彩之光。

但是刮风之时,漫天的黄沙狂舞,整个世界都是黄色。

又起风了,粗粝的沙子打在人的脸上,像是钝刀子在慢慢割着。

大漠之中,一支雄壮的军队艰难的在风沙中行军。

他们的脸上刻着风霜,眼神中带着疲惫,干瘪的嘴唇,裂开的皮肤,满是风尘的盔甲。

他们千里迢迢急行军而来,满腔的战意遇到了躲避的对手,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进入大漠,开始追击。

他们大多是两条腿,但他们的敌人是四条腿。

漫天风沙无边下,壮士宝刀收在匣,只等贼人踪影现,碧血丹心染黄沙。

贼人,诱敌深入。

明军,将计就计。

军报上只有简简单单八个字,却是风沙之中艰难的跋涉,在大漠中的每一步,大明健儿们都走得十分艰辛。

~~~~~

“伪元贼三万五,臣兵分两路,一路龙骧骑兵从东侧深入大漠,敌后横行。”

“一路两万四千人,臣亲自率领,皆为步军.......”

念到这里,朱允熥不禁大惊失色。

蓝玉是疯子!

两万四千人孤军深入,他们面对的敌人不但人数上比他们多出一万,而且还都是骑兵,都是北元神出鬼没的铁骑。

步对骑,怎么打?

骑兵有着高速的机动性,而且北元的骑兵都是自小在马背上善于骑射的武士,他们一人双马,饿了吃奶酪,渴了喝马奶。步兵不但跑不过他们,还有着漫长的后勤补给线。

然而此刻,听到朱允熥的声音,龙椅上的朱元璋却朗声大笑。

“蓝玉这仗打得是越来越精了!”

朱允熥心中疑惑的继续往下念,“臣于大漠深处,月牙儿海(这地儿编的)水源补给点,遭遇伪元大军。贼酋为阿里不哥家族后裔哈咎,以及投降复叛的原大明建昌卫指挥使月鲁帖木儿,贼三万骑兵,遮天蔽日而来!”

~~~~

“报!”

黄沙之中,一骑背上插着小旗的骑兵,打马狂奔至蓝玉帅旗之下。

大明的日月星旗在左,蓝字大旗在右。

大旗之下,重甲精锐环伺着鬓角微微发白,满面风霜,但是眼神如电的蓝玉。

“吁!”骑士胯下的战马在喝令下停步,因为冲击力导致它前腿腾空,不住的踢腾,战马脖颈上密集的鬃毛在黄沙之中飞舞。

“报大帅,探马发现前边伪元骑兵主力,起码十万左右,三十里外还有近万骑兵悄悄绕到我军后方!”

“哈哈哈!”蓝玉和手下的将领瞬间大笑起来,“他娘地,龟儿子终于探头了。”

笑着,蓝玉忽然高举右臂。

接着数位骑兵从蓝玉身边纵马而出,“大帅有令,停止行军!”

“龟儿子上门了,抄家伙招呼着!”蓝玉嘶吼一声。

“喏!”众将用马鞭把敲打胸口的护心镜,随后纷纷走入部队,约束士卒。

塞外漫天黄沙之中,中原战鼓响起。

咚咚咚!

鼓若惊雷,如疾风骤雨般传遍四野,震撼着塞外的风沙。

漫天的黄沙似乎被战鼓震慑,竟然慢慢小了下来,让阳光在大地上重新出现。

大漠中的阳光明媚,士卒们兵器和盔甲的反射光茫,更加耀眼。

两万四千多大军,在战鼓和剌剌作响的战旗指引下,分成三个巨大的方阵,中军蓝玉大旗在一处沙丘之上,其余两个在其脚下前方。如果从天空俯瞰,正好是一个倒着的品字形。

蓝玉跳下战马,粗糙的大手抚摸两下战马的脸颊,随后在亲兵打开的小马扎上坐下,虎视前方。

前方,视线之中,鬼魅的一样的骑兵开在高岗上,在大漠中,在地平线上出现 。

“把咱大明的大旗升起来。”蓝玉马鞭遥指前方,大笑着说道,“告诉北元人,大明蓝玉在此,有种来战!”

呼,大旗高高的竖起。

迎着大漠中的风,哗啦作响。

方阵中的士兵们,回望沙丘上的迎风招展的大明战旗,眼神变得更加坚韧。

那是家乡的旗,那是大明的旗。

那旗帜在风中翩翩起舞,一如汉唐盛世之时,汉家男人出征之时的战舞。

“吼!”

两万多大明男儿敲打手里的兵器,从胸膛中发出野兽一样的嘶吼。

紧接着,响彻天地,让黄沙战栗,天空变色的呐喊声,骤然响起。

“大明男儿在此,有种来战!”

~~~~

轰隆!轰隆!轰隆!

胡人的回应来了,那是马蹄踩踏在大地上,如地震一般的颤动。

在这颤动中周围的沙丘上,黄沙纷纷落下。

当无数的骑兵冲锋起来的那一刻,他们的阴影遮盖住了大地,阻挡了阳光,甚至凝固的了空气。

铁蹄前进的途中,烟尘如同风暴。

汹涌的铁骑像是决堤的洪水,在大地上纵横肆虐。

他们来了。

蹂躏华夏大地数百年的铁蹄来了。

他们的弯刀在阳光下反射寒光,他们的嘴里发出咻咻的怪叫。

他们的战马奔腾的速度到达了极致,他们的脸色是那么的狰狞。

这里是大漠,这里是他们的故乡。

在这里,他们要把眼前这些明国人,用弯刀安葬。

轰隆,轰隆。

马蹄声,越发的响亮,震撼。

咚咚,咚咚!

大明的战鼓,开始在天地间回荡。

小说《大明锦绣》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昨夜三分雨,今早十分晴。


雨后的清晨,空气中带着阵阵舒爽的湿气。

明媚并带着色彩的阳光从路两旁繁盛的树叶中穿透过来,落在地上一片五彩的斑驳。

阳光落人间,百姓不敢闲。

京城的街道上已经是人头攒动,做买卖的开门了,找活的上街了,老人带着孙子出来遛弯买菜了。

渐渐的,食物的香味,说话的声音,孩子的欢笑等等碰撞在一起,变成一张活着的,生活百味的画卷。

京城的人口一向是天下最繁密,在这热闹的街景中,长安街无疑是最热闹的。

甚至说今天的长安街,已经不足以用热闹两个字来形容了,完全就是人声鼎沸。

街上全是人,肩膀挨着肩膀密密麻麻黑压压一大片,穿着各色服饰的都有。有老成的掌柜的,有年轻的伙计。有穿着长衫的读书人,有短打扮的力气人。

除了人还有锦衣卫,穿着飞鱼服的锦衣卫,在两个总旗的带领下,让那些拥挤的人群排成行。长队的尽头,是几间即将开门的店铺。

也不是店铺,那处地方是大明户部度之司的库房,今儿临时改成了售卖邮票的临时场所。

今日是大明邮票售卖的日子,得到消息的商家百姓蜂拥而来。有人是真的要寄信,或者传递货物。有人真的是商队的管事,想在商路中使用朝廷的驿站,也有人是冲着皇上老爷子手书的邮票来的。

还有的干脆就是来凑热闹的,宽阔笔直的长安街上,此刻怕不是有一两万人。

“军爷,啥时候开呀?”

“哎呀,老子肚儿里的粑粑都挤出来了!”

“MMMP,啰嗦。”

挤了半天还不开门,拥挤的人群怒气冲天,有脾气不好的已经开始破嘴大骂。

路边,茶楼二楼的雅间里,伸长了脖子往下看的朱允熥在瞬间,听到了好几种方言。

而下面,维持秩序的锦衣卫总旗军官恨不得冲进人群,把那些骂骂咧咧的汉子嘴堵上,再抽几鞭子。

可是他不敢呀,一早上指挥使大人交代了,皇上老爷子和吴王监国都在上面呢。

二楼雅间里,朱重八捧着一碗刚沏的大碗茶,笑得眉毛和皱纹都纠结在一起。

“大孙,咋这么多人?”

朱允熥回头笑道,“皇爷爷,改驿站为邮政售卖邮票是古往今来头一遭,人当然多些。”说着,微微躬身笑道,“孙儿给爷爷道喜了!”

朱元璋正在喝茶,“有啥喜?”

“利国利民的事,史书上必定大书特书呀!”朱允熥笑道,“后世人只要一写信,就能想起老爷子您!”

“呵呵!”朱元璋笑出声,脸上微微有些得意,不过随即看看左右,又有些失望。都是宫里的侍卫,个个紧绷着脸如临大敌的。若是有文臣在这,还能拍拍马屁。

不过,这种得意只是稍纵即逝。朱元璋这人,别人的奉承就是听个乐呵,根本不会当真。

喝着茶继续说道,“啥留名不留名的,书生们写的那些玩意儿都不算数,老百姓得到实惠才是真的!”

小说《大明锦绣》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