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绿色小说网 > 现代都市 > 世外高人

世外高人

胡惟庸 著

现代都市连载

无广告版本的穿越重生《世外高人》,综合评价五颗星,主人公有胡惟庸朱元璋,是作者“胡惟庸”独家出品的,小说简介:夭寿了!一觉醒来,竟然穿越成为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胡惟庸!此时,胡惟庸的心里是崩溃的。胡惟庸案,那可是洪武年间最大的案子,前后牵连了数万人啊。这会儿,估计他的九族都在黄泉路口打转呢。幸好,下一刻,胡惟庸激活了日常悠闲系统。只要享受日常生活,就能获得奖励。于是,胡惟庸决定,这丞相咱不做了,谁爱做谁做。老子要辞官归隐,摆烂摸鱼。紧接着,就是一纸辞呈递到了朱元璋的案桌上。......

主角:胡惟庸朱元璋   更新:2024-01-10 06:37: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胡惟庸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世外高人》,由网络作家“胡惟庸”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无广告版本的穿越重生《世外高人》,综合评价五颗星,主人公有胡惟庸朱元璋,是作者“胡惟庸”独家出品的,小说简介:夭寿了!一觉醒来,竟然穿越成为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胡惟庸!此时,胡惟庸的心里是崩溃的。胡惟庸案,那可是洪武年间最大的案子,前后牵连了数万人啊。这会儿,估计他的九族都在黄泉路口打转呢。幸好,下一刻,胡惟庸激活了日常悠闲系统。只要享受日常生活,就能获得奖励。于是,胡惟庸决定,这丞相咱不做了,谁爱做谁做。老子要辞官归隐,摆烂摸鱼。紧接着,就是一纸辞呈递到了朱元璋的案桌上。......

《世外高人》精彩片段


第十二章管他冬夏与春秋

外间的血雨腥风、哭天抢地,影响不了胡大老爷一心摆烂的悠闲生活。

继美人、钓鱼、歌舞等兴趣爱好被胡大老爷一一发掘出来后,后脑勺上的伤愈合得差不多了的胡大老爷,终于不用忌口了。

于是,嘴馋了好久的胡大老爷,终于开始琢磨起了吃食了。

其实这段时间的小日子过下来,胡大老爷对于吃食倒也没说完全接受不了。

因为,他发现自己厨子至少会炒菜,而且会用高汤。

再加上府上又不缺这点饭菜钱,那自然就做的还不错了。

可胡惟庸还是不满意。

因为眼下的高汤,基本就是老鸡汤一种。

提鲜也主要靠海鲜和高汤。

因为应天府离着海边还不算远,尤其是依靠着长江水运,物资格外的充沛。

这就给胡大老爷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以至于胡府厨子看着自家老爷兴冲冲的冲进厨房的时候,整个人都傻了。

娘咧,自己不过是偷吃了个蹄髈而已,老爷用得着亲自来抓人嘛。

就在厨子五内俱焚、战战兢兢的跪在地上等死的时候,胡惟庸踹了他一脚,让他起来,老老实实回答问题。

而胖厨子聊着聊着,感觉不对劲了。

嘶……自家老爷,啥时候对吃食这么了解了?

而跟自家厨子聊了一通以后,胡惟庸也大概摸清楚眼下“美食界”的情况了。

正所谓上行下效,只有顶层的“风向标”开始在某个方向上发力的时候,下面才会有前进的动力。

好死不死的,以前一两百年占据着整个中原顶层的,乃是异族。

征服了亚欧板块大部分的黄金家族固守着他们所喜爱的烤肉、美酒,并且固执的把自己的饮食习惯坚持了下来。

而想要在这些人手底下过日子,那自然就得顺着他们的来。

于是,烤肉这本来就盛行的玩意儿,愈发的精湛了。

这是没了忌口以后,吃了一顿厨子弄出来的烤肉得到的结论。

至少在火候上,还有食材提前腌制、处理等等环节上,胡惟庸得到的结论。

但根据聊天还有自己观察的结果,胡惟庸得到了一个结论。

第一、调料太过匮乏。

有钱有闲还贪吃的老爷们还是太少了,要是多几个如苏东坡那般的人,或许这会儿吃食会更加的美好。

第二、菜式花样还不够多、不够精致。

元末乱世易子相食苦苦求生的几十年,让不少手艺都断了传承。

能有几手不错的厨艺,那都是下了功夫的幸运儿了。

所以,指望着厨子去开发什么新菜,那就甭想了。

不过,这些问题,放在胡惟庸胡大老爷这里,那就不叫问题了。

“我不会做,还特么不会说嘛!”

上辈子看了那么些让自己流口水的美食视频,总感觉自己脑子会了手不会。

如今好了,他深刻的意识到,脑子会了就行,手不会没关系。

因为反正不用他自己干活啊!

而且……他有钱,不用操心些许食材损耗。

于是,为了一口吃的,胡大老爷兴致勃勃的一头扎在了厨房里。

他负责动嘴,胖厨子负责动手,二人齐心合力的开始了“美食研究”。

第一个拿来献祭的,便是叫花鸡。

这玩意儿作法简单,但味道好啊。

叫人去药房里把八角桂皮这些常见但没开发出“正确用途”的香辛料买回来,再把孜然、茴香这些本就再用的香料准备好。

提前洗净的小鸡儿,先腌制了一个时辰,而后在肚子里塞进去一个用袋子装着的香辛料包。

而后裹上荷叶,再包上厚厚的湿泥。

指挥着胖厨子在一旁的地上挖了个小坑把这个“泥疙瘩”放进去,然后在上面架上一堆篝火。

之后就是等待了。

因为不知道什么火候才合适,所以准备了四份。

看着小院里这分布在四周的四堆篝火,胡惟庸笑得跟个憨憨似的。

他相信,火候上或许会有些区别,但味道应该都不会太差。

果然,当“美食研究”第一轮试验第一个试验品别捧上石桌,一榔头砸开后。

看着那冒着热气黄澄澄的鸡肉,还有那浓郁的鲜香,胡惟庸呲呲呲的笑出了声。

得,第一次试验成功。

后面的几个“试验品”可能口感上会略有差别,但至少光是眼前这一样,就已经足够胡大老爷满意了。

毫不客气的掰下一根鸡腿塞进嘴里,感受着那因为密封加热而锁在肉里浓郁的汤汁在唇齿见迸开的快感。

胡惟庸美滋滋的点了点头。

这小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叫花鸡这就算成功了,那是时候加点难度搞点其他的了。

如今调料愈发齐全了,那技艺也得提升提升不是?

前丞相胡惟庸专心美食,现任丞相李善长闭门不出,可朝堂仍旧还在运转,空印案也牵扯越来越大。

这才短短一个月不到时间,整个大明,就有上万名官员牵连其中。

朱皇帝的狠辣,着实出乎了许多人的意料。

他们无法理解,这当皇帝的,把臣子这般折腾,到底图啥?

要说是帝王心术,那也不应当这么干吧?

是不是有点过犹不及了?

可他们哪里知道,跟过往任何皇帝都不想通。

作为上下五千年里,真正唯一一个自最底层爬起来的皇帝,当年眼睁睁看着爹娘兄嫂饿死,看着官员们鱼肉乡里的朱元璋。

哪怕他当皇帝了,他骨子里仍旧对官员这一阶层有着本能的厌恶。

而他,也用着跟其他帝王完全不同的,一种老农一般朴素的价值观在看待着整个大明。

大明是咱老朱家的,你们都是咱家的长工,你们不好好干活还想偷懒、贪咱家的钱粮,那你们就该死。

就这么朴素!

可这一幕落在李善长眼里,就让他有点打退堂鼓了!

娘咧,这个宰相,好像不是那么好当啊。

虽然朱皇帝眼下针对的都是那些普通官员,似乎对他们这些位高权重的老兄弟不闻不问。

可万一呢?

万一有朝一日自己惹到了朱皇帝呢?

李善长不敢往下想了。

小说《世外高人》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第十三章你来我往忙争利

李善长缩回了自家府上,公务都是靠着下人在门口交接然后送进递出,摆明了就是要置身事外。

而朱元璋则毫不手软的尽遣麾下锦衣卫番子,满应天府抓捕都已经不满足了,纷纷撒到外地去开始抓人了。

空印案由此也蔓延得越来越广。

到了如今,已经持续一两个月了。

有些事情,根本容不得深挖,一挖就得出事。

这不,都道府县一级级的查下去,涉及的人数越来越多。

虽然好些人真不是为了舞弊,真就是为了方便而已,可朱皇帝眼里揉不进半点沙子,反正就是一个字,杀!

管你什么理由呢。

反正在老朱眼里,这都是给自家干活的长工,跟地里的韭菜没多大区别。

用朱皇帝饭桌上随口说出的话来解释就是“送死的活儿可能没人干,当官的活计还怕没人来?”

据说当时朱皇帝语气格外的恶劣,但这话却异常的深入人心。

而眼下,就是衡量这句话正确与否的关键时刻了。

在府上躲了大半个月的李善长终于躲不住了,呲溜呲溜的被宣到了皇宫之中。

而刘伯温、杨宪等人,此时早已在等着了。

互相见礼之后,朱元璋也没藏着掖着,直接挑明了今日要商议的大事。

“咱看了看,眼下大明因为一帮子混账的事儿,致使有些缺人手。”

“尔等作为朝中重臣,不能光看着,得赶紧想办法才是。”

“若无人手填充,那这天下岂不是乱成了一锅粥。”

“不知各位爱卿有甚好法子?”

朱皇帝这话一出,李善长等人好悬没当场骂出口。

娘咧,朱皇帝你要不要听听你自己说了什么。

官场变成眼下这模样,好些地方停摆,到底是谁的原因,难道你自己不清楚?

一句“一帮子混账”这事儿就过去了?

不过,如今朱皇帝正是杀气腾腾的时候,众人也是敢怒不敢言,只能当做没听见某些话,顺着朱皇帝的话头说道。

“陛下,此次递补,光是候缺的官员已经不足以填补眼下的空缺了,臣的建议是,不妨开次恩科。”

“如此一来既能招募新晋士子为我大明效力、使我大明蒸蒸日上、凝聚人心,同时也能最快速度填补官场空白。”

刘伯温不愧是朱皇帝倚重的军师,这点子冒出来的就是要比别人快一截。

倒不是说这法子多么的惊世骇俗、出类拔萃,而是这厮每次都能比别人快一步,这就是本事了。

李善长横了刘伯温一眼后,脸上写满了跃跃欲试。

开恩科的事儿,哪怕是他最看不惯的刘伯温提出来的,他也得支持。

不为别的,他纯粹是为了自己考量。

他盯上主考之位了。

要知道,这科举之事,可不仅仅是为国举才那么简单。

三年一届的科考,乃是无数读书人鲤鱼跃龙门的关键和希望。

那么作为某一届科考的主考,按照读书人圈子里的规矩,当届主考便是所有考中学子的座师。

往年或许不起眼,可这次的恩科因为是要填补官场空白的,那么招募数量必然要放宽。

那可想而知,这么下来,这一批上榜士子的数量会是何等的惊人。

那么,这等增加自己派系影响力的大好良机,李善长怎么可能放过?

倒不是说有了这个门生、座师的关系这批士子就真成自己门下走狗了。

而是有了这么一层关系在,那么按照天地君亲师的关系来看,两者自然而然的亲近了不少。

那么将来只要稍稍帮上一把,那么这关系自然就愈发亲近了。

所以,李善长决不能放过这等机会。

毕竟,自己没拿下的话,看眼下这架势,那岂不是就得被刘基这厮抢走了?

那这厮无形之中可不得拉拢几百号新晋官员?

最要紧的是,这一次新晋官员连候缺都不用,上来就会授予实职直接奔赴各地上任。

所以说,只要这个座师位子到手,立马就能在大明拉出一张遍布各地的大大的关系网来。

想明白以后,李善长面色一肃,当即拱手道。

“陛下,臣亦觉着开恩科乃是实打实的良策,臣推举礼部右侍郎郭明义担任本届恩科主考。”

“为国举才本就是礼部应有之义,郭明义身为礼部右侍郎,职司、能力、品性都为上上之选,正合适不过!”

李善长这话一说,朱元璋还没答话呢,一旁的杨宪神色一变,立马插话道。

“陛下,臣有异议,郭大人身为礼部右侍郎固然不错,但在臣看来,仍显得不够。”

“在臣看来,此次恩科时间紧、任务重,招募人数更是惊人,此事已经不是一个礼部右侍郎足以承担的了。”

李善长一听杨宪这话,格外的腻歪,歪着头看着杨宪嗤笑道。

“怎么着,杨右相是觉着一个侍郎不够镇场子的,打算让咱这个丞相出马不成?”

李善长这话明显是阴阳怪气,可偏生杨宪理所当然的点点头,冲着上首的朱元璋拱手道。

“没错陛下,臣斗胆自荐。”

“臣之前便是在礼部任职,对礼部一应事务熟悉不已。”

“如今国朝抡才大典,以臣右丞相职司方可统领全局,把事情办妥办好!”

杨宪这话一出,李善长好像吞了个苍蝇般的难受。

也就是这会儿实在朱皇帝面前,否则李善长怕是都要骂出声了。

好你个刘基、杨宪啊。

你们是真不要脸啊。

为了拉拢新晋士子官员,特娘的脸都不要了。

堂堂右丞相,居然自己亲自出马跟一个右侍郎去争?

脸呢?

什么国之大事,你抱着甚心思当咱不知道?

都是千年的狐狸,唱什么聊斋!

哼,当即李善长都懒得搭理杨宪,转头冲着朱元璋继续推荐起了礼部右侍郎郭明义。

说白了,眼见着一块大肥肉在眼前,无论是李善长还是刘伯温、杨宪,谁都舍不得放过。

朱元璋看着眼前你来我往的二人,脸色格外的难看。

他当然知道这二人是何居心。

所以,他感觉格外的恶心,当即一拍御案,斥道。

“堂堂两位丞相,为了些许小事你争我夺,成何体统?”

“不用争了,恩科一事,咱着意胡惟庸牵头,朕意已决!”


小说《世外高人》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第六十章收获时刻!土豆成熟了!

贾伏的到来,并没有打破胡惟庸的平静。

虽然他兴冲冲的告诉胡惟庸一个不怎么愉快的消息。

可实际上,这等消息,对于胡惟庸来说,无关紧要。

正所谓有求皆苦、无欲则刚。

胡大老爷压根不在意官位的情况下,只要不是造反、贪污之类的被噶罪名,其他的都不在乎。

在礼部厮混了一天的胡惟庸,志得意满的再次回到了他温暖的家。

换上一身家居服后,胡惟庸习惯性的背着手来到了后院。

每日里早晚各来这儿来看看,成了胡惟庸每日里必做的一件事。

但今天胡惟庸陡然发现,似乎…大概…也许这土豆成熟了?

胡惟庸对于土豆种植者方面,顶多就懂了点皮毛,绝对算不上多精通。

他也是看着地里那些土豆叶子都有些枯黄了,才意识到这件事的。

一想到自己心心念念的护身符终于成熟了,哪怕稳重如胡惟庸,也难免激动得面色潮红。

小跑着到一旁的库房里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竹筐和常备的铲子,胡惟庸袖子一挽就下地里开始忙活了。

只是第一铲下去,就让胡惟庸彻底放心了。

他蹲在田地里,拿起刚刚这一铲翻出来的土豆仔细观察了下。

大、圆、饱满……

可以说,眼下这批土豆是完全符合胡惟庸对于土豆的各种预期的。

一根秧苗下面就是一大串拳头大的土豆,黄澄澄、圆溜溜的,简直不要太让人喜欢。

眼见着出了成果,胡惟庸愈发的来劲了。

他可是清楚的记得,他当初下种的时候,用的是两公斤种子。

哪怕按照常理,正常情况下,他应该能收获到四十公斤左右。

这么看似乎还不错,但,要知道这可是胡惟庸精心照料,而且还是那神奇的系统提供种子。

究竟结果如何,还得最后上称算一算呢。

为了能把所有的土豆都给弄出来,不留一个死角,胡惟庸连吃饭都抛在一旁不管了。

先是用铲子一路翻了个遍,而后又细细的用耙子在地里仔仔细细的过了两路。

直到确实一个土豆都翻不出来了,胡惟庸才笑眯眯的让人过称。

最终的结果很让胡大老爷满意,八十多公斤!

啧啧,牛逼啊!

看着眼前这一大筐土豆,胡大老爷笑得是牙花子都露出来了。

美滋滋!

他知道,这里边实际上系统的功劳占了一多半。

毕竟系统奖励里可是明确说了,由自己亲自种植的话,种植奖励翻倍来着。

也就是说,没有系统奖励在,这里纯粹的自然条件下生长出来的土豆,大概也就是四十公斤了。

这种成绩,非常不错了。

吩咐人好生照顾,并且一个都不许弄丢后,胡惟庸随手抓住两个土豆,笑眯眯的朝着厨房走去。

今晚可以试试土豆丝的味道了。

往日里谁记得这玩意儿啊!

可没想到的是,到了如今这时代了,反而格外惦记这些上辈子随处可见便宜得要死的东西。

到了厨房,胡惟庸干脆就站在一旁,叨逼叨叨逼叨的指挥厨子忙活了起来。

削皮、切丝、泡水、爆炒……

胡惟庸几乎就是一步一步的指挥着厨子把一盘金黄的土豆丝给炒了出来。

抢先试了一筷子,嗯,还真是那熟悉的味道啊。

真是记忆深刻啊。

到了晚饭时,凑到胡惟庸跟前跟他一起吃饭的胡馨月看着眼前这一盘黄澄澄的土豆丝,一双大眼瞪得溜圆。

“伯父,这是何物?”

“哈哈哈,你先试试,这可是好东西,味道非常不错的!”

“哦哦,我试试看!”

胡馨月可是知道自家伯父的,当了宰相以后,最喜欢的就是美食和美女了。

而且来府上居住有段日子的她,亲眼见到自家伯父教府上的厨子是如何弄出一道道美食的。

因此,当某道菜胡惟庸开口说好吃的时候,甭管最后胡馨月喜不喜欢,至少试一试的兴趣,她绝对有。

夹了一筷子土豆丝放在眼前认真一看。

黄澄澄的土豆丝粗细非常均匀,一看便知厨子的刀工还不错。

在烛光的照耀下,黄澄澄的土豆丝因为油性的原因,显得如同裹上了一层带着荧光的薄纱一般。

放进嘴里,轻轻一咬。

喀嚓~

清脆、清爽,这是胡馨月的第一感觉。

似乎这咬下的并不是什么听都未曾听过的土豆丝,而是平日里经常能吃到的凉拌萝卜丝一般。

可明明是熟菜,为何还能如此清脆?

而多咀嚼两下后,胡馨月却又感觉眼前一亮。

整体的清脆,却无法掩盖内里的绵软,这道菜,似乎异常的好吃啊。

很难想象,一道素材会有如此神奇的口感。

胡馨月毫不犹豫的又夹了一筷子。

一边美滋滋的吃着,一边毫不客气的问道:“伯父,此物之前怎么见都没见过?”

“感觉吃起来好爽口啊!”

“哈哈哈哈,好吃就行!”

自己弄出来的新玩意儿能得到自家这小侄女的认可,胡惟庸还是蛮高兴的。

“此物乃异域良种,伯父也是机缘巧合之下弄来的。”

“你不是好奇我在后院那块地弄的是什么吗?”

“你现在吃的就是!”

“哈哈哈哈,此物可不仅仅炒着好吃,还有好多吃法呢!”

“等以后丰收了,我让厨子再弄点其他作法给你尝尝,保准你大吃一惊!”

没错,胡惟庸今天只是试试味道。

开玩笑,这东西的重要性还用说?

这可都是他将来的护身符来着。

等过了这几天,找个合适的时间,胡惟庸就打算将寻个机会这玩意儿献上去。

依着朱元璋那性子,只要能证明这土豆的产量,那胡大老爷这辈子便不用愁了。

而且,朱元璋作为农户出身的皇帝,对于农作物、对于种地,那是有来自骨子里的衷爱的。

况且,土豆这玩意儿亦菜亦粮、不耗地力、不挑土地不说,最重要的是产量太过吓人了。

对于一直想着让百姓吃饱饭的老朱来说,这就是天赐仙粮,他不高兴才怪!

小说《世外高人》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第十四章胡惟庸的损招

朱元璋这话一出,李善长和杨宪都愣住了,甚至连一旁的老狐狸刘伯温都傻了。

他们不约而同的都冒出了一个想法。

“怎么这厮又冒出来了!”

不过,反驳的话都到了嘴边了,却有些不知道怎么往下说。

一方面刚刚朱元璋“朕意已决”四个字已经说出口了。

金口玉言可不仅仅是句玩笑话。

更何况,最近的朱元璋正在大明掀起腥风血雨,威名正是显赫的时候。

无论是李善长还是刘伯温,这时候都不愿意试试捋虎须的结果。

另一方面嘛,则是胡惟庸这个人选,仔细想想还真特娘的挺合适的。

虽然因病辞掉了丞相之位,可终究是干过丞相的。

哪怕如今只挂了个翰林学士的虚职,但一旦朱元璋把人请出来当主考,谁敢把他当做普通翰林学士看待?

哪怕是当朝尚书,见着胡惟庸照样也得以礼相待。

毕竟胡惟庸可不是什么犯了事儿贬官下去的,人不过是“抱恙”所以辞官闭门养病罢了。

如今朱元璋起复了胡惟庸以后,天知道这位会不会拔地而起?

胡惟庸那可是一路随着朱元璋自凤阳走出来的老臣了,资历、名声那都是一等一的。

同时,胡惟庸固然算是淮西人,可偏生跟淮西勋贵们没能深度绑定,不算淮西勋贵一党。

更没有跟刘伯温、杨宪这些江南人士一党,属于两不靠的那种。

于两边来说,与其让对方得到这大便宜,还真不如顺着朱元璋的意思让胡惟庸顶上呢。

于是,刚刚还争来抢去的恩科主考之位,真就这么顺顺利利的落在了,此时还一无所知乐呵呵的过着自己小日子的胡惟庸头上。

朱元璋看着眼前这一幕,心里愈发觉着得赶紧把这丞相位子废了。

娘的,屁大点事儿,你们一个个都只顾着自己的门生故旧,就不能提咱想想?

就不能替咱老朱家多想想?

哼,暂且让尔等猖狂一时,迟早找个由头把你们这些人连带这丞相位一同给灭了。

随着开恩科并确定胡惟庸为主考的圣旨最终确定,这场急匆匆召开的殿前商议便到此结束了。

至于事后会引出多少麻烦、涟漪,那就不是他们眼下要考虑的了。

不过,当圣旨传到胡府时,胡惟庸整个人都不好了。

看着眼前大开中门摆着香案宣读的圣旨,胡惟庸感觉格外的腻歪。

不是,老朱这啥意思?

我特娘的都躲在家里养病了,怎么还让我出去?

朝中那么多人,不能干拿俸禄不干事儿啊!

老朱你去找他们去啊!

胡惟庸这几天正琢磨着美食配美人是何等的美事儿呢。

结果今天稀里糊涂听闻这么一个“噩耗”,差点让他当场把手里这黄澄澄的圣旨直接甩到宋利脸上去。

不过一想到最近老朱掀起的血雨腥风,最终脸色难看的领旨了。

胡义倒是挺高兴的。

啧啧,还得是老爷啊。

瞧瞧什么叫不动如山,什么叫气定神闲?

明明府门都关了,连来客都没一个,每日就在府上快活。

可这圣眷照样滴溜溜的自己找上门了。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自家老爷简在帝心啊!

而且还是这等的大好事,还不能说明自家老爷的圣眷?

啧啧,亏自己还以为老爷颓废了呢。

唉,到底没老爷那份见识、定力啊。

不说了,就冲着今儿这份圣旨,咱胡府的门楣又得往上抬一抬了。

胡义得意洋洋的捧着圣旨去宗祠里面供奉去了,徒留下胡惟庸面色难看的挥退了众人,颓然的坐在书房里满脸的郁闷。

“老朱这厮这是要干啥啊?”

“这种摆明了扩大影响力的事儿,你找别人去啊!”

“李善长不行还有刘伯温啊,实在不行杨宪也行啊!”

“哦,对了,何不让标哥来呢!”

“堂堂太子爷亲自出马,岂不是士林美谈?”

“何苦为难我这条咸鱼精呢?”

“唉……特娘的,倒霉啊!”

没错,这些吐槽之言正是枯坐在书房之中的胡惟庸所说的。

外人眼中的美差,在他眼里简直就是麻烦。

他清楚的知道,这个时代的科举主考,但凡没有发生群体舞弊之类的破事儿,那必然就是桃李满天下的结局。

若是自己有志于仕途,这种局面或许就是天降洪福。

可偏生自己是条立志摆烂的咸鱼啊,还是即将成精的那种。

在胡惟庸看来,这压根不是美差,而是天大的祸事。

因为若是这场恩科一过,那自己躲在府中当小透明的想法便会彻底破灭,自己的影响力会一夜之间变得格外显眼。

可越是惹眼,朱元璋就越是忌惮;

朱元璋越是忌惮,将来自己就越是危险。

娘的,死循环了属实是!

越想越烦躁的胡惟庸,差点把自己头皮给抠破了,跟当年自己大学里高数考试时简直一毛一样。

不过一想到当年的高数考试,胡惟庸猛然间眼前一亮。

对啊,当主考当老师也不一定就会让士子们感恩戴德啊。

自己当年不就对那位天天照着书本念,还上课下课都点名的高数老师咬牙切齿嘛。

据说那位老师每年学生毕业季车子的轮胎总会多上几个窟窿来着。

想必都是毕业师兄们对他的爱吧。

顺着这个思路一想,胡惟庸悟了!

是时候展现一番真正的技术了!

既然圣旨里明确说了连出题都是自己的事儿,那拿出一张既在规则之内,又有些“出奇制胜”的试卷,想必到时候士子们的怨念估计就会上达天听了吧。

老朱到时候就不会忌惮咱了吧?

胡惟庸越想越觉着自己这主意妙得简直不要太妙,当即拿起一旁的笔墨挥毫泼墨、龙飞凤舞的在纸上腾挪了起来。

随着一道道提写下,胡惟庸脸上的笑容也愈发的放肆和…变态!

不得不说,胡惟庸头一回感觉到,原来给人出题,然后想象着对方满脸崩溃、抓耳挠腮的模样是这样的“快乐”!

这让胡惟庸下笔愈发的流利了!

是时候,让大明士子们见识见识来自现代考试的威力了!

小说《世外高人》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第三十九章胡惟庸:谁还不是个影帝了?

看着胡惟庸那“难看”的脸色,还有压根没避讳的鄙视眼神,李善长满脸苦笑。

讲道理,他是非常理解的!

若是今天是胡惟庸到他府上说要退婚,他恐怕会当场骂出声来。

因为这就是赤裸裸的打脸啊。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好后,那定下的不仅仅是两个年轻人的终生,也是两个家族的联姻。

哪有说好的事儿还反悔的?

还是一方上门直接找另一方当面退婚的。

这要是没点正儿八经的理由,那可就等于当面打脸了。

但是……李善长的理由,能说吗?

他能告诉胡惟庸,这其实是朱元璋的暗示?

李善长害怕朱元璋着急上火以后直接弄死他?

而且,如今的他,其实也有点看不上胡惟庸的势力了。

总之,有太多不能说的了!

这些都是内情,也是这次退婚的主要原因,但偏偏,没法说。

涉及到朱元璋的事,那叫为君上讳,这是官场的潜规则。

而涉及到自己的,那更不能说,说出来后,本来只是翻脸的局面就得变成不死不休了。

所以……犹豫了片刻以后,李善长吭哧瘪肚的开始解释了起来。

“惟庸贤弟,此事,确实是为兄做得不地道,但为兄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贵侄女国色天香、贤良淑德,还有你这么个叔伯在,不愁找不到好婆家,其实是我家这小兔崽子配不上他!”

“但此事,终究是我李家做得不地道,故此,咱给你带来了一些礼物。”

“虽然都是些俗物,但至少代表着咱的一份心意!”

“还望惟庸贤弟你能理解为兄一二!”

说完,李善长毫不犹豫的掏出一份厚厚的礼单顺着茶桌递了过来。

胡惟庸仍旧板着一张阴沉的脸,瞥了那张礼单一眼。

但仅仅只是一眼,胡惟庸就差点没当场破功。

淦!

这老瘪犊子真特娘的有钱啊!

这是下血本了吧!

还是说这老小子这些年捞太狠了?

都不说后面有啥了,光是礼单上面第一页,就是白银数千两、然后百年人参十根、锦缎一百匹……

其他的珠宝、首饰什么的,没一个是凡物。

好家伙,看着这礼单,胡惟庸先是一惊,而后忽然琢磨出些许味道来了。

结合刚刚李善长的话来看,这老小子应该是被迫来解除婚约的。

但凡用脑子稍微想一想就知道,整个大明,能逼着老李干出这事儿来的,或者说能把老李逼到这个份上的,除了朱元璋还能有谁?

甭管老朱是怎么威胁、压迫李善长的。

也甭管胡惟庸本人一千个一万个愿意赶紧解除婚约。

至少在这明面上,有一说一,他李善长来胡府当面提出解除婚约,那就是在打他胡惟庸的脸。

这样就不能轻易放过这老小子了。

你自己被老朱逼着想要跟老子做切割,断了婚约、打了老子的脸。

可以啊!

但仅凭这些东西,不够!

老子怎么说也是前任宰相,如今的翰林学士,还是淮西人士,朱元璋起家时的老臣子出身。

说出去,我胡惟庸的名号那也是响当当的。

你要打我的脸?

可以!

得加钱!

这就是当前局面下,胡惟庸最真实的想法。

至于说坑了李善长一把,会不会觉着不好意思?

抱歉,甭说是换了芯子以后,巴不得跟李善长切割的胡惟庸了。

哪怕是前身在,那也是个十足的政治动物。

什么老兄弟感情、什么提携之恩,在脸面、利益面前都是扯淡。

而且吧,按照记忆里对于李善长的了解,胡惟庸敢肯定,这老小子别看推出来的这张礼单可谓是分量十足。

但胡惟庸敢打包票,这老小子袖袋里十成十的还有一份礼单在。

他早就做好了应对胡惟庸狮子大张口的机会了。

没有一次拿出来,不过是做戏罢了。

瞧瞧一旁的李佑吧!

明明是当朝宰相的侄子,此时眼见着胡惟庸板着脸,既不接礼单也不说话,表现得那是异常卑微。

左一个配不上胡大人府上的贵女,右一个自己才疏学浅不能耽误了佳人……

要是不知道的,还真以为这就是个小门小户出来的公子哥呢。

演我是吧?

行啊!

谁还不是个影帝了,谁还没点演技是怎么的?

当即,胡惟庸也是戏精附体,一副怒气冲冲的模样看着李善长道:

“善长兄,李丞相,你这是步步高升以后,看不起我这落魄了的老兄弟了啊!”

“怎么着?”

“拿些黄白之物想着堵我的嘴?”

“你这是当我胡府日子过不下去了,还是当我胡惟庸养不起家呢?”

“当初你我结亲之时,我可不是卖侄女给你啊!”

胡惟庸这话说得那叫一个阴阳怪气。

可偏生李善长是理亏的那方,还真就只能老老实实受着。

至于一旁的李佑,胡惟庸看都没看他一眼。

那就是个捧哏的配角,大人说话,小孩儿站一边去,没你说话的份儿。

李善长苦笑着连连作揖,不断的道歉,但死活咬定了一点,就是要退婚。

而后,胡惟庸连连攻击了小半个时辰,差点把自己都说得没词儿以后。

李善长再次掏出一沓礼单,顺着茶桌又递了过来。

胡惟庸这次连瞥都不瞥了,直接直愣愣的、满眼冷漠的看着李善长道。

“看来李丞相,这是打定主意了,哪怕大出血也得跟我胡府断了这门亲事了?”

李善长长叹一声,脸上的表情也不怎么好看,但终究喟然一叹,而后艰难的点了点头。

胡惟庸怔怔地看了他半晌,转头朝着胡义吩咐道:“去一趟,找到书房架子上的匣子,把那份婚书拿来!”

胡义在一旁同样脸色不怎么好看,不过听到胡惟庸的吩咐以后,答应了一声便赶紧出去了。

不多时,拿着一张略有些发黄的婚书,交到了胡惟庸手上。

胡惟庸瞄了一眼确定无误以后,推到了李善长眼前。

李善长看了一眼后,赶忙从怀里掏出胡府给到李府的婚书,递到了胡惟庸手里。

这桩婚事,算是彻底作废了。

同时,也代表着胡惟庸和李善长,彻底切割了关系。

...


第四十七章胡惟庸:看我来装个大的!

胡惟庸一听方孝儒这名字,真就半点不计较这厮刚刚的嘴臭之举了。

没别的,因为此人乃是实打实的铁头娃,狠人!

别人作死,了不起作到九族消消乐的地步,那就是顶天了。

而大明两百七十年国祚里,唯独他能作死作到十族消消乐,他不头铁谁头铁?

不得不说,跟他同族,那可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

对于这种能把自己十族都给捎带着一起送进刑场的铁头娃,些许嘴臭冒犯,胡惟庸都懒得介意了。

不过,胡惟庸抬头看了看周遭的一众学子。

却发现,此时众人似乎都已经停笔了,视线都落在了自己这个初来乍到的陌生人身上。

胡惟庸微微一挑眉,乐了。

得,自己虽无装逼之心,但禁不住此情此景,众人上赶着逼自己装逼啊。

行,本老爷之前本没想着装逼,但既然要装,那本老爷还真就得装个大的才行。

胡惟庸随意选了一张学子空着的书桌,先抚平了桌上的宣纸,而后用镇纸压好边角。

接着挽起衣袖,往砚台里倒了些许清水,而后拿起一旁的墨条慢慢的研磨起来。

同时,双眼微眯,心中快速琢磨着,自己到底要用哪首出来装逼。

明清两朝,能流传到后世的经典诗词并不多,可但凡能流传下去的,质量自然不差。

要用好的,要装大的,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几个条件一限制,再一琢磨,胡惟庸便决定好了今日里份的装逼套餐。

恰好此时墨汁准备完毕,胡惟庸一手捏住衣袖,一手拿起毛笔,蘸满了墨汁,不带丝毫犹豫的在微黄的宣纸上提笔写下了“临江仙”三字。

胡惟庸的字,实打实的是练过的。

不仅有前身的记忆在,同时还有上辈子的见识在。

虽说不上什么书法大家,但看一笔字只要写出来,便把胡惟庸他那看似波澜不惊,实则乾坤内藏的性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字体不是一板一眼、中正平和的正楷,同样也不是狂放不羁、自由散漫的狂草。

而是形散神不散、看似笔走龙蛇,实则自有框架根基在此的行楷。

一众学子,单看这笔字还有这词牌名,便自觉神色一肃。

都是读过书的,不说饱读诗书,但有胆子参加诗会的,至少在诗词一道上定是有两把刷子的。

岂能不知“临江仙”这个词牌名?

可正因为知道,他们才觉着惊讶。

要知,唐诗宋词元曲一路传承到如今,多少前辈高人、千古名篇在前?

五言、七律这等诗文还好,只要平仄对得上,总能凑出一首诗来。

但词牌不一样啊,一个词牌便是一个格律、节奏、声律。

这里面的难度何止高了十倍?

可以说,但凡敢在诗会的时候写词的,要么就是哗众取宠,要么就是胸有成竹。

而眼前这位年纪比众人都要大上些许的老哥,怎么看也不像是哗众取宠之辈啊。

就在众人因为一个标题惊讶莫名之时,胡惟庸直了直腰,而后一口气写下了那记了两辈子的开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这开篇一出,满场皆惊。

后面围着有点看不见的学子,此时着急的不行。

傻子也知道,这是特娘的出了大事了,可你们这帮堵在前面的,既然看见了能不能念出来啊。

别看方孝儒情商是个负数,但对待学问,他可是一等一的认真。

所以,压根没让人催促,他便沉声诵读了起来“滚滚长江……”

仅仅只是个开篇,便让好些个学子羞红了双颊,赶忙把自己的“大作”给撕了个粉碎。

没写!

没看到就是没写!

谁都不傻,仅仅只看开篇便知道,跟他们那些作品简直是云泥之别。

今日里这场诗会,必将青史留名。

那到时候,记录下他们的时候,若是把他们刚刚那些“大作”给记录下来了,那可就丢人丢到子子孙孙那一辈去了。

毕竟,老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若放在平时,他们精心准备的作品不说让人拍案叫绝,但至少也能搏得一声叫好吧。

可放在今时今日,胡惟庸这首《临江仙》旁边,那妥妥的便是被踩在泥地里的份。

好几个撕完“大作”的学子,互相对视一眼,眼中均露出深深的惺惺相惜之意。

都是聪明人啊。

那聪明人自然就要跟聪明人凑在一起了。

“段兄,这首词,你当如何?”

“虽只听到开篇,但就冲着能写出此等开篇,后续就不会差!张兄认为呢?”

“张某亦如此认为!咱们这些萤火之光就当自觉一点,别凑过去与皓月争辉了!”

“哈哈,段某也觉着是,碰上此等大才,当个萤火之光也没什么不好,比不过正常,比过了才是不正常呢!”

……

不得不说,这两位学子的话,说出了一众学子的心声。

这特娘的绝对是个大才子啊。

此时的胡惟庸已经写完了上半阙。

一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让一众学子仿若看到了史书当中记载的那些文臣武将一个个逐渐凋零一般。

方孝儒这会儿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

他好读书,不仅四书五经读得多,史书他也没少看。

可正因为看得多,所以,看到这首《临江仙》的上半阙,他便知道,自己差这位“落榜老考生”远矣。

这首词,单单只是诵读便觉着荡气回肠、慷慨悲壮,更别说内里了。

胡惟庸此时也是颇为感怀,来到这方世界,见到了不少曾经只有在历史书上才能见到的“名人”,对于这首词的感慨愈发深了。

这也让他笔下的文字愈发激昂了几分。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随着方孝儒大声的诵读出这词的最后一句,满场的学子此时都宛若醉酒一般,满脸通红、双目尽赤的看向了胡惟庸。

可胡惟庸却随手把笔往旁边一扔,擦了擦手笑看着众人,轻声问道:“诸位,在下这首词如何?”

这番气度可不是眼前这帮连官场都没进过的毛头小伙子能比拟的。

也不知哪个胆子大的,直接高声问道:“兄台这首词我等自愧不如,能否告知尊敬大名!”

闻言,胡惟庸笑了笑,眼珠子一转,笑道:“在下姓陈名近南,陈近南是也!”

...

小说《世外高人》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