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绿色小说网 > 现代都市 > 精选篇章大明锦绣

精选篇章大明锦绣

岁月神偷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军事历史《大明锦绣》目前已经迎来尾声,本文是作者“岁月神偷”的精选作品之一,主人公朱允熥朱元璋的人设十分讨喜,主要内容讲述的是:为没娘孩子的同时,也成为了大明皇族,法理上唯一的嫡孙。“朱元璋的嫡孙!”朱允熥看着镜子里自己的脸,满意的笑笑,“这个身份不错呀!”可是随即,他的笑容马上凝固。他是朱允熥,不是朱允炆。因为在不久的将来,几年之后一代天骄朱元璋归天,登上大明皇帝宝座的,可是朱允炆,而不是他。朱允炆,朱允熥要叫一声二哥。他的生母出身低微,是庶......

主角:朱允熥朱元璋   更新:2024-02-07 08:34: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精选篇章大明锦绣》,由网络作家“岁月神偷”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军事历史《大明锦绣》目前已经迎来尾声,本文是作者“岁月神偷”的精选作品之一,主人公朱允熥朱元璋的人设十分讨喜,主要内容讲述的是:为没娘孩子的同时,也成为了大明皇族,法理上唯一的嫡孙。“朱元璋的嫡孙!”朱允熥看着镜子里自己的脸,满意的笑笑,“这个身份不错呀!”可是随即,他的笑容马上凝固。他是朱允熥,不是朱允炆。因为在不久的将来,几年之后一代天骄朱元璋归天,登上大明皇帝宝座的,可是朱允炆,而不是他。朱允炆,朱允熥要叫一声二哥。他的生母出身低微,是庶......

《精选篇章大明锦绣》精彩片段




淅淅沥沥,噼里啪啦。

五月的春雨洒落人间,像是精灵落入凡尘,在人世的天地间起舞跳跃。

春雨贵如油,珍贵的春雨代表着丰收,代表着希望,代表着喜悦。无论雨滴在何处跳跃,人们都会用微笑并且幸福的目光,注视着它,追随着它。

但在这,却不是。

雨滴落在明黄色的琉璃瓦上,还没来及绽放跳跃,便幻化成清水,无声的从琉璃瓦的缝隙里,流到青铜的水管中,然后无声的排入铺着青石板的水渠。

这里,是人间最至高无上的地方。甚至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类文明中,最为有权力,最为高贵,最为辉煌的地方。

这里,是大明帝国的宫城,应天(南京)紫禁城。

这个全天下最为庄严肃穆的地方,此刻没有一丝的喜悦。而且满宫素缟,放眼望去,都是触目惊心的白色。辉煌的宫殿之间,也满是压抑的哭声。

白,在华夏人的心中,代表着圣洁。但同时,也代表着死亡。

大明帝国的太子,皇位第一继承人,于今日清晨因病而死。

这位太子,是大明洪武皇帝和皇后所生的嫡长子,在这个讲究儒家正统的时代,他的出身就决定了,他是大明帝国的唯一继承人。

“开局就死了爹!不是玩我吧?”

太子所在东宫,奉安殿的一个房间之中。张浩,看着铜镜中,那张既熟悉又陌生的脸,还有那具瘦弱的身体。

白皙的手指伸出来,似乎有些不敢相信一般,轻轻的触摸下年轻的脸庞,马上又触电般的缩了回去。

随后镜子中那双有些懦弱的眼神中,别样的光彩迅速泛起,镜子中的少年,忽然咧嘴笑了起来。

“原来,我没死!”

张浩再次伸出手,有些贪婪着摸着自己的新脸。

记忆中他已经在一场车祸中丧生,最后看到的画面,是抢救医生焦急的脸庞。但谁知他的灵魂却穿越了几百年,落在这个因为父亲去世而昏厥的少年身上。

镜子中的少年,张浩的新名,叫朱允熥。

脑中的记忆纷沓而来,前世今生的记忆慢慢融合。

这是大明帝国最为尊贵的名字,也是代表着大明皇族中最为显赫的的血脉。

今日因病去世的大明太子,正是朱允熥的父亲。

朱允熥,大明洪武皇帝之嫡孙,大明太子朱标之嫡次子。

这个时代,嫡这个字,代表着正统,代表着继承权。

他的母亲是大明开国功臣,开平王常遇春之女,被选为太子妃之后,为大明皇族诞下第一个嫡长子皇孙,就是朱允熥的哥哥朱雄英。但是朱雄英体弱多病,常氏为了皇家嫡系的血脉,不惜生命,诞下了第二个嫡子,朱允熥。

四年后,朱雄英夭折,常氏也不幸撒手人寰。而朱允熥在成为没娘孩子的同时,也成为了大明皇族,法理上唯一的嫡孙。

“朱元璋的嫡孙!”朱允熥看着镜子里自己的脸,满意的笑笑,“这个身份不错呀!”

可是随即,他的笑容马上凝固。

他是朱允熥,不是朱允炆。因为在不久的将来,几年之后一代天骄朱元璋归天,登上大明皇帝宝座的,可是朱允炆,而不是他。

朱允炆,朱允熥要叫一声二哥。

他的生母出身低微,是庶妃,她所生的儿子就是庶子。

在朱允熥母亲去世后,这位出身不高的庶妃,因为乖巧识趣,再加上朱标无意再纳新的妃子,所以被扶为正妃。

她被扶了正,她的儿子朱允炆,子以母贵,年纪又比朱允熥大了一岁,所以成了朱标名义上的长子。

不过在群臣的眼中,也只是庶长子。血脉最尊贵,最有继承权的还是朱允熥。

可是那从后世而来的灵魂却知道,历史上真正坐上龙椅的是朱允炆,他的年号是建文。

要知道封建王朝之中,最讲究的就是嫡庶之分。嫡代表着正统,而且在原本的时空中,无论是建文帝,还是后来的永乐帝,登基之后都没有放松过对朱允熥这个嫡子的防备。

朱允熥,洪武皇帝临终之前封为吴王。

吴,乃是洪武皇帝朱元璋继位前的王号。吴在江南,乃是天下最繁华的所在,由此可见朱元璋对这个孙子的疼爱。

但建文即位之后,却没有放这个弟弟去封地就藩,而是关在宫中。

等燕王朱棣发动靖难,成为永乐皇帝之后,等待朱允熥的,却是冰冷的圈禁。

他的身份太尊贵了,太具有合法性了。所以,两任皇帝,谁对他都不放心。

想到此处,镜子中朱允熥那张年轻清秀的脸,微微皱眉,“到底为什么,朱元璋会选择庶孙,而没有选择嫡孙呢?”

大脑微微有些疼痛,尘封的记忆似乎给了新的朱允熥答案。

这具身体的主人,原本的大明皇帝朱允熥,虽然有着尊贵的血脉,却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

身子弱,不喜欢读书。因为从小失去母亲,性格软弱,唯唯诺诺没有一丝主见。甚至有的时候,在紧张的情况下,话都说不清楚。可是私下里,顽劣,性情暴躁,刻薄。

朱元璋何许人也?

一代人杰,一代天骄,一代枭雄,千古一帝王!

华夏历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从零做起,硬生生的打走了铁骑无双的蒙古人,开创了三百年,风华绝代的大明帝国。

自古以来,得国之正,莫过于朱元璋。

他不是篡位而来,也不是前朝的做乱的臣子。他不是贵族,也不是世代的武将世家。

他是老百姓的孩子!

因为吃不饱,因为没活路,因为天下大乱,而投身义军。

但是,在后世很多所谓的专家,知识分子眼里,他是一个暴君。

因为他痛恨贪官污吏,贪污五十两银子以上就把贪官剥皮充草,一百两以上点天灯,并且用贪官的人皮,做成百姓鸣冤的鸣冤鼓。

因为他晚年为了江山的稳固,大肆屠戮功臣,并且苛责对待天下的官吏。

更因为朱元璋,是一个有着明确阶级立场的皇帝。即便他当了皇帝,他的心中也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他始终站在百姓这边,为天下百姓主持正义。

所以,后世那些洋洋自得的文人们,才会称他为暴君。

可是,无论是谁,都无法忽视,无法否定,朱元璋的伟大。

这样一位伟大的君主,不但在文治武功上伟大,在亲情上同样的伟大,他深爱着他所有的子女,并且盼望他们成才,从小就聘请名师教导,更是言传身教,教育他的子女们,要简朴持家,不能奢侈享乐。

朱允熥的记忆中,朱元璋永远是粗布衣裳,数年如一日,袖口的地方都磨到发白,开线。

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儿孙可以是豺狼,可以是虎豹,可以是纵横大漠,与胡人决战的将军,也可以是运筹帷幄,居庙堂之上的君子。

但,绝不能是个话都说不利索,性格软弱的懦夫。

想到此处,朱允熥的脑子中,浮现出平日朱元璋和他相见的场面。每次见到他,朱元璋爱怜的眼神中,总是带上些痛彻心扉的惋惜。

这年头,虎父无犬子,老子英雄儿子也必须好汉。

朱允熥没能成为皇帝的答案呼之欲出,朱元璋那样的英雄,怎么会把皇位给一个懦弱的,性格有诸多缺陷的孙子?哪怕是儒家正统中,正得不能再正,尊得不能再尊的嫡孙!

嫡孙重,江山更重!

所以最后,江山给了朱允炆。而最富有的吴王,最有正统意义的王位,给了嫡孙。

“真怪不得别人!怪你自己!”

朱允熥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笑道,“你自己不争气,你爷爷怎么会把皇位给你!”

笑着笑着,朱允熥的笑容收敛了。眼神中,却闪耀着锐利的光芒。

“我既然来到这个世界,成为最尊贵的皇孙,那我绝不会让大明的皇位从手里溜走!”


“见过刘学士,见过几位师傅!”

“臣,见过吴王殿下!”

大学堂门口,穿着亲王服饰的朱允熥,恭敬地对几位教书先生问好。

几位方正的读书人,也用臣子之礼回敬。

门外是臣子礼,真进了读书的房间,就是师礼。

朱元璋虽然出身草莽,但是对儿孙的教育抓得很严格。

当初朱允熥的老子朱标刚刚弱冠之年,朱元璋就为他聘请了出名的大儒,教导功课,其中最初出名的老师,就是元末明初很有名望的大儒,宋濂。

据说,当初这位宋老夫子,根本不管这些皇子的身份,教起书来直接用戒尺抽,朱允熥有几个叔叔比较顽劣,不但被抽手掌心,还被抽了脸。

当时几个叔叔年幼,被老师抽了自然要找老爹添油加醋说说委屈。岂料,直接被朱元璋扒了裤子,一顿竹笋炒肉。

其中,就包括赫赫有名的燕王,朱棣。

而且据说,在朱元璋所有的孩子中,朱棣最不听话,挨揍最多。

“吴王殿下今日来得早!”翰林学士黄子澄微微笑道。

今天的 大学堂朱允熥是第一个到,所以诸人有些奇怪。

朱允熥看看头上的 太阳,微笑说道,“一天之计在于晨,以往我不懂事,不爱读书听讲,辜负年华,也辜负了师长的期望。如今,我光阴易逝,我正要迎头赶上。想想以前,心中羞愧,愧对几位师傅的教导,我以后不会了!”

说着,在几位翰林学士诧异的目光中,竟然弯腰,郑重的行礼。

“不敢当吴王大礼!”几个翰林学士赶紧避身,不敢受这个礼。

“这真是吴王?”

刘三吾看着朱允熥,既熟悉又陌生,同时又有些欣慰和欣喜。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吴王既然明白以前顽劣,诚心认错,他们这些做臣子的,定会全心全力的教导。

他之所以觉得对朱允熥陌生,是因为眼前的吴王,从里到外精气神都换了,更有朝气,更加蓬勃向上。

站在那里彬彬有礼,话语谦逊。瞬间,让刘三吾想到了,年少时读书的太子。

想着,这位老臣心中有些酸楚。

到底是太子的嫡子,平日顽劣,可一旦浪子回头,和那个英明神武的太子简直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酸楚之后是欣喜,怪不得皇帝说这位皇孙是朱家千里驹。

小小年纪,和大人一样知节守礼,谦逊温和。

刘三吾捋须笑笑,对朱允熥说道,“吴王殿下,这位是刚入京的方学士!”

“方孝孺见过吴王殿下!”

“先生不必多礼,说起来你我不是外人!”

虽然心里有些看不起这些,后来撺掇建文帝削藩而丢了帝位的清流读书人,但是此刻,羽翼未成的朱允熥,还需要在他们心中留下一个好印象。

一句你我不是外人,让众人大为惊奇。

只听朱允熥继续笑道,“方学士师从宋濂老夫子,我父亲也是宋老夫子的学生,按照辈分,我还要叫您一声师叔!”

说着,还真是行了一个弟子礼。

方孝孺方正刻板的脸上,难得的露出一丝笑意。

以臣子礼回敬,“吴王殿下言重了!”

看着这位赫赫有名的历史名臣,对自己行礼,朱允熥心中五味杂陈。

相比于撺掇建文不干正事的齐泰和黄子澄,这位方孝孺不但学问名闻天下,还是一位千古名臣。

方孝孺家中是世代的大儒,父亲做过济宁的知府,在元末乱世中保境安民,守护一方,贤明传于天下。洪武四年,朱元璋亲自下书,征辟方孝孺的父亲为官。

出身儒学世家,方孝孺有着真正读书人的浩然正气。

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在经历了蒙元百余年对汉家读书郎的压迫之后,都以造福一方为己任。

完全不像晚明时期,那些嘴上说着道德仁义,暗地里男盗女娼,嘴上说着君臣大义,其实蛇鼠两端,狗屁事都干不好,就会窝里斗的东林党人。

方孝孺这样的读书人,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坚定践行者。

他不是一个单纯的文人,而是严格要求自己的士大夫。

后来永乐帝朱棣靖难,攻克南京,建文不知所踪。

朱棣颁布奸臣榜,方孝孺榜上有名。

方孝孺第一个被捕,但却是朱棣亲自,礼贤下士一般的捕去。

早在朱棣攻入南京之前,朱棣的谋士,赫赫有名的布衣宰相姚广孝对准了皇帝,千叮咛万嘱咐。

千万不能杀了方孝孺,他是天下士人的领袖。

若方孝孺死,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若方孝孺这样的人不能承认你,那你永乐大帝在士人的心中,永远都是篡位!

在紫禁城的大殿中,朱棣恳求方孝孺起草登基诏书。

方孝孺一身孝衣,为建文帝戴孝,怒斥朱棣。

在朱元璋所有儿子中,朱棣的性格最像朱元璋,你若不能为我所用,必杀之。

但是面对方孝孺,朱棣竟然耐着性子,温和的劝解。

最后说到口干舌燥,也没有口出恶言,只是说,先生这是我的家事,请您为我起草诏书。

然而方孝孺只给他写了几个大字,死即死,诏不可草。

朱棣强忍心中的怒气,问他,你不怕死吗?不怕诛九族吗?

所以,后来有了世人耳熟能详的那句话,你杀我十族有何妨?

朱棣再也忍不住了,朱家人都是暴脾气。

朱棣诛了方孝孺十族。

当着方孝孺的面,把他的亲人,门生,故旧全部杀掉。

方孝孺始终默默流泪,那摆在他面前为朱棣起草登基诏书的纸笔,始终没有动过。

杀了七天,在杀死整整847(也有说873)人之后,方孝孺慷慨赴死。

按照后世的观点,在感叹他的刚烈和忠诚之余,也要说一声愚蠢。

为了心中的君臣大义,连累了八百多人,值得吗?

可是在这个时代,真正的读书人,真正的士大夫眼中,值得!

你可以说这种行为愚蠢,但必须要敬佩。

这种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民族传承千年屹立不倒的士大夫精神。

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在无数次外敌入侵,铁蹄蹂躏华夏大地的时候,我们的传承才没有断绝。

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在一次次北方南下的时候,我们的国家民族才会面对杀戮,毅然决然的反抗不止。

这种精神或许不被人理解,但却不能缺失,它也不会缺失, 千年以来它已经浸透到我们天生的基因和血液之中。

从魏晋名士到衣冠南渡,从盛唐风华到大宋无双。

这种精神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是背着少帝跳海的陆秀夫。

是崖山十万投海而死的军民百姓。

是坚守北京的于谦,是刚正不阿的海瑞,是大明未有投降之典史的阎应元。

是江阴,扬州,嘉定的百姓。

是史可法,是目不识丁的李定国。

是后世在日寇铁蹄下无数的仁人志士。

是为国家,粉身碎骨却连名字都沉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无名壮士。

这种精神,叫名节。

这种精神,叫大义。

这种精神,叫不屈。

纵然在浩荡的历史中,历史上也有数不清的文人败类,例如东林党那些跪在南京城外,迎接皇清的无耻文人。

但是,有着这种精神的大儒,如同银河中浩瀚的星海,连绵不绝,照耀着我们生长,并且热爱的人间。

瞬间,朱允熥的脑中闪过无数思绪。

脑中那些对于儒家和读书人的轻蔑,在脸上化为郑重。

他肃穆的整理下衣冠,摘下头上的亲王帽子。

低头,用最为谦卑的弟子礼行礼。

“熥,能得先生教诲,大幸也!”

“能为先生弟子,熥,荣幸之至!”


“阿!”浑身镶满弹片的元军落马惨叫。


下一秒,矫健的明军一锤砸碎了他的脑袋。

天地之间,是最原始的,血与肉的搏杀。

明军像是刺猬,应对草原野狼的爪牙。

圆形的方阵呈环状,像洋葱一层又一层。

元军的骑兵每拨开一层,都要刺痛的落泪。

而且,因为冲锋的骑兵太多,接地面太小战场显得格外拥挤,骑兵渐渐失去了速度。

双方变成了混战,谁先松气,谁就败了。

但是,大明不可能松气。

这里是死地,他们来这里就是为了死战。

咚咚咚,蓝玉拼命的挥舞双臂,捶打大明的军鼓。

“大帅!”年轻的亲兵跑来,“侧面,数千元军翻身下马,朝咱们冲来!”

咚!

蓝玉敲出最后一个音符,把鼓锤交给别人。

“濮玙!”

“末将在!”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将领出现。

年轻的将领眉宇间都是英气,盔甲在他身上勾勒出完美的线条。

“带人,推下去!”蓝玉命令。

“喏!”

看着年轻的将领,带着精锐甲士离去,蓝玉对着他的背影大喊,“濮玙,莫堕了你爹的威名!”

濮玙的身形微顿,随后深吸一口气,举着手里的铁骨朵,“大明男儿,死战!”

随后,他带着上千精锐步卒,居高临下的冲击。

他喊的,是他父亲曾经的口号。

濮玙西凉侯,乐浪公濮英之子。

洪武二十年跟随大将军冯胜和蓝玉北伐,北元太尉哈纳出投降。

班师回朝之时,带领三千军兵殿后的濮英被埋伏的元军包围。

三千人全部战死,濮英力战被俘。但是趁着元军不备,抽出腰间匕首。

大呼,大明男儿,死战不降,自杀身亡。

元人感其刚烈,将尸首送归明军。

~~~

战场惨烈到了极点,随时都有人倒下。

蓝玉所在的沙丘侧面,黑压压的元军下马,踩着沙子举着圆盾,拎着弯刀,无声的冲锋。

“大明男儿!”一声怒吼,濮玙在高出冲下。

他身后,无数铁甲步卒发出父辈的嘶吼,“死战!”

“杀虏哇!”

砰,濮玙的铁骨朵砸碎一元军的头颅。

低头撞入元军的人群中,如狼似虎一般左冲右突。

马上,我们或许不是你们的对手。

但是在地上,全身包裹在铁甲中的大明士卒,天下无敌。

元军的钢刀在他们身上摩擦出火花,他们手里的钝器无情的收割着敌人的生命。

大漠的风,更急了。

一场厮杀,持续到了天黑。

黄沙上都是人类的尸体,还有伤员的惨叫。

蓝玉依旧坐在马扎上,纹丝未动。

~~~

“此战,沈阳侯,徽先伯,怀远侯,宁州男之子皆战死!”

“西凉侯濮玙连换两幅铁甲,阵斩哈咎之侄,阔查帖木儿。”

“臣之大军与贼厮杀一天,死伤........”

念到此处,朱允熥声音有些哽咽,“死伤半数......”

两万多步兵,对三万多骑兵,不但没有崩溃,反而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为了包抄的其他明军争取时间。

一天时间,一万多人战死。

这是多么惨烈的战斗!

“男儿到死心如铁。”朱允熥继续念道,“军中男人至死,头颅仍望向中原方向......是夜,元军撤退,将臣所剩半数步军团团围住,等待天明!”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