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绿色小说网 > 美文同人 > 南亚征服史

南亚征服史

佚名 著

美文同人连载

十七世纪正是欧洲群雄崛起的年代: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荷兰取代汉萨同盟成为海上马车夫,商船上万艘,遍及世界各地;三十年战争,瑞典的古斯塔夫二世;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法国首相黎塞留;英国内战,克伦威尔的模范军,君主立宪;英荷战争,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还有大明帝国异军突起,教皇紧急敕令,新的十字军东征……这是一个血与火的时代,战争和征服,奴役与被奴役,是这个时代的主题。...

主角:   更新:2023-08-08 02:47: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的美文同人小说《南亚征服史》,由网络作家“佚名”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十七世纪正是欧洲群雄崛起的年代: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荷兰取代汉萨同盟成为海上马车夫,商船上万艘,遍及世界各地;三十年战争,瑞典的古斯塔夫二世;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法国首相黎塞留;英国内战,克伦威尔的模范军,君主立宪;英荷战争,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还有大明帝国异军突起,教皇紧急敕令,新的十字军东征……这是一个血与火的时代,战争和征服,奴役与被奴役,是这个时代的主题。...

《南亚征服史》精彩片段


《摩诃婆罗多》
意为伟大的婆罗多族,传说为毗耶娑所作。这部史诗共有18篇,长达10万颂。史诗的基本内容是叙述月王朝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居楼族与般度族之间大战的故事。这次大战发生于“居楼之野”(今德里附近),反映了约公元前9世纪的历史事件。诗中描写婆罗多王代代相传,传到一对堂兄弟。堂兄叫持国,是个瞎子。
堂弟叫般度,当了国王,但不久就死了。他有五个儿子,名叫坚阵、怖军、阿周那(有修)、天种和谐天,当时均年幼,于是有般度的堂兄持国继位。持国有一百个儿子,统称俱卢族人,长子叫难第。瞎眼的持国继位后,待般度族五兄弟如同亲出,和睦相处。这五兄弟长大后各个本领高强,二兄怖军力能拔树,食量惊人,据说有一次他吃了七车大米饭;三兄阿周那箭术高超,名闻四方。瞎眼王的长子难第没有父亲的气度,对坚阵兄弟很妒嫉,看作是妨碍自己继位的仇敌。他想尽种种办法杀害他们,有一次是让五兄弟同母亲昆蒂一起住在一座易燃的紫胶宫里,准备把他们付之一炬;幸而五兄弟事先得讯,挖了一条地道携母逃了出来,流落民间。
一天他们来到了般遮罗国,正好碰上那里的国王在举行选婿大典,谁在射箭比赛中获胜,谁就能同道足公主(黑公主)结婚。参加比赛的王子王孙济济一堂,可是他们哪里是阿周那的对手,阿周那以精湛的箭术赢得了公主的爱慕。五兄弟高高兴兴地把公主带回家去,在门外就向母亲喊道:“阿周那得到了一个了不起的奖品啦!”母亲不知奖品是什么,随口说:“好,就像好兄弟一样把奖品平分了吧。”母亲的话是不能违背的,于是黑公主成了他们共同的妻子。五兄弟在黑公主父亲的支持下,回到了自己的国内。瞎眼王也知道他们受了委屈,便把一半国土分给了他们。五兄弟在属于自己的树丛草莽中奋力开拓,建立了因陀罗城,逐渐强盛起来,最后大哥坚阵自立为王。
难第时刻不忘他们,仍将他们看作是眼中钉,但自恃不是对手,力敌难以取胜,便改为诈取。他设下了掷骰子的骗局,邀坚阵豪赌。在当时,国王拒赌是不体面的,结果坚阵大输。他不但输掉了珠宝和国土,甚至连他自己和四个弟弟都输掉了,最后只剩下黑公主。他欲罢不能,竟把黑公主也充当了赌注,结果还是输了。奥卢族兄弟得意忘形,抓着黑公主的头发把她从房间里拖出来。黑公主只得求神灵保佑,大神克里希那救了她,使她免遭ling辱。瞎眼王知道后,责备了儿子,把输掉的国土还给了五兄弟。但难第岂能罢休,又邀坚阵再赌,这次的条件是:输者要到森林里去流放12年,到第13年时他们还必须躲起来不被发现,如被发现,还得流放12年。般度兄弟又赌输了,他们信守诺言,同黑公主一起到森林里去了。
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13年终于熬过去了。难第却不肯履行诺言,拒不交还国土,相反还从各地招来大军,向般度兄弟宣战。《摩诃婆罗多》的很大一部分是描写这场大战的。这一仗直杀得天昏地暗,血肉横飞,尸横遍野。最后得道多助的弱者坚阵兄弟终于战胜了失道寡助的强者俱卢兄弟。坚阵终
于又当上了国王。
几年之后,五兄弟把王位传给了子孙,他们自己到雪山上去寻找天国。路上四个弟弟和黑公主都死了,只有坚阵带着一条狗上了天堂。
《罗摩衍那》
意为“罗摩的游行”,或“罗摩传”,传说为蚁蛭(伐尔弥吉)所作。全诗共七篇,按旧本约24000颂(现在的精校本为18000颂)。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叙述莫雄罗摩一生的事迹,特别是关于他远征楞伽(今斯里兰卡)的过程。
故事梗概如下:
在恒河上游有一座名城,名阿瑜陀。当传至日王朝的后裔十车王时,国势日强。传说十车王有三个王后,生有四子,长子罗摩,聪明勇敢,膂力超群。其他三子名婆罗多、罗什那和沙特鲁那。十车王因年老,欲传位于自己钟爱的罗摩。消息传开,举城欢腾。但就在这时,婆罗多(罗摩的同父异母弟)的母亲要挟老国王另立婆罗多为太子,并将罗摩放逐到森林14年。因从前十车王患难时曾答应过婆罗多的母亲可以随意提出两件要求。这时,十车王不得不履行自己的诺言,忍痛放逐罗摩到森林中去。罗摩从容地携同妻子悉多和兄弟罗什曼离开了宫廷,走入森林。罗摩走后不久,老王忧郁而死,但婆罗多不愿称王,表示代兄摄政。
罗摩到森林后,深受隐士们的欢迎,因为他经常为他们逐杀森林中的罗刹(恶魔)。罗摩不断南行,曾越过纳巴达河直到森林的奥地。后来他们又向南到达哥达瓦里河的中部,森林中的罗刹不断袭击罗摩,多者上万。由于罗摩的逐杀,引起了罗刹王罗婆那(十首王)的报复。
罗婆那这个魔王,长有十个头,二十只手,住在楞伽城。有一天他派一个罗刹,化作金鹿,引诱罗摩追赶;又佯作罗摩的呼救声,诱出罗摩的兄弟。这时罗刹王乘调虎离山之机,劫走悉多,驾起金车,腾空而去。金翅鸟王(同罗摩相伴)见悉多被劫,极力追赶,不幸在空战中受重伤坠地。当追猎金鹿的罗摩归来时,不见悉多,便同兄弟到处寻找。他们忽然看到从悉多脚上掉下来的饰品,又遇到了倒在地上的金翅鸟王。金翅鸟王已气息奄奄,告诉罗刹悉多被劫的经过。后来在一无头怪的指点下,罗摩来到大猴王须羯哩婆(妙顶)的山上求援。
大猴王殷切地接待了罗摩,罗摩帮助大猴王杀死夺其王位的兄长波林,恢复了王位。大猴王也发誓帮助罗摩共诛罗刹王罗婆那。正是雨季刚过,天气晴朗的时节,大猴王向全世界的猴发出了战斗的号召。在“他”的号召下,所有的猴,从石洞,从密林,从大河的岸边,从喜马拉雅山的群峰,都聚集到大猴王的山上。但罗婆那住在哪里,还不知道,派往四处的探子也都毫无成果而归,只有南方探子神猴哈奴曼尚未回来报信。哈奴曼是风神之子,在金翅王之弟的指点下,飞越过大海到了楞伽。它化作一只小猫进入罗婆那的宫内,在无忧树园见到了被幽禁的悉多,并将罗摩寻找她的全部情况告诉了她。哈奴曼完成任务后,在一次战斗中被罗刹王俘获,罗婆那在它的尾部系上燃烧物后放开;不料哈奴曼在空中东窜西跳,弄得全城燃起熊熊大火,然后跳入大海将身火熄灭,胜利地回到猴山。
罗摩和大猴王得知消息后,便率领猴军直奔楞伽城,两军展开了一场激战。这时熊王阎波梵也率熊军前来支援,结果罗刹大军溃败,罗刹王罗婆那也在同罗摩对战时被杀。罗摩胜利后救出了悉多,这时罗摩的放逐期限已满,他们一起凯旋回到阿瑜陀,人民欢欣鼓舞,热烈欢迎他们归来。婆罗多把王位交还给罗摩。罗摩就位,普施仁政,成为百姓心目中最好的君王。



最早来到印度的欧洲殖民者,是开辟新航路的葡萄牙人。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在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的果阿、达曼和第乌等地建立据点,独占了印度与西方的海上贸易,称霸于印度洋。至17世纪,荷兰、英国和法国相继东来,在印度展开了争夺殖民优势的斗争。1600年创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1602年创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1664年创立的法国东印度公司,是欧洲殖民主义国家侵略印度的主要工具。
荷兰于1638年至1658年,攻占斯里兰卡,后又占据了印度西南海岸的奎隆、柯钦等据点。英国殖民者早在1613年就从莫卧儿皇帝那里获得在苏拉特设立商馆的权利,以后在马德拉斯(1640年)、孟买(1668年)和加尔各答(1690年)建筑了设防城市。法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殖民活动中心是它在1674年建立的本地治里城,另外,在马苏利帕塔姆、加利库特、马埃、卡果卡拉和昌德那哥也设有商馆。欧洲殖民者利用这些据点和设防基地网,骗诱成千上万的印度手工业者供其奴役,掳去沿海居民卖作奴隶,用低价收购印度的土特产品运到欧亚市场销售,勒索附近的封建王公,劫夺印度的海上船只,从罪恶的掠夺性贸易和海盗勾当中大发横财。
18世纪中期前后,英、法在印度的争夺加剧。法属印度总督杜布雷阴险狡诈,他第一个在印度推行“用印度人打印度人”的恶毒策略,召募印度人组成军队作为侵略的马前卒,并利用德干各土邦王公的纷争,与之缔结“军费补助金条约”,使其变成东印度公司的附庸。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期间(1740~1748年),英、法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战争爆发了。战争初期,法国人占领了英国的许多据点(如1746年占领马德拉斯),击溃了英国控制下的卡那提克的军队,并把亲法傀儡扶上海得拉巴的尼扎姆(君主)和卡那提克的那瓦布(太守)的宝座。但在1748年订立和约时,法国被迫把马德拉斯归还给英国。
七年战争(1756~1763年)爆发后,英法争夺印度更趋激烈,英国开始侵占印度大片领土。18世纪中期,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设有150个贸易站和15个大商馆。1756年,孟加拉那瓦布西拉吉·乌德·多拉对东印度公司擅自扩大加尔各答的城防工事,收容反对孟加拉当局的阴谋分子,提出交涉。公司不予置理,于是多拉出兵,相继袭击和收复卡西姆巴扎尔和加尔各答。公司派克莱武率领一支英军于1757年1月重占加尔各答。3月,克莱武攻占法国在孟加拉的殖民据点昌德那哥。法国无力反攻,便与多拉结盟,共同对付英国。1757年6月23日,双方在加尔各答以北三十余里的普拉西村大战。诡计多端的克莱武事先买通孟加拉军的将领米尔·伽法,交换条件是克莱武同意伽法窃居孟加拉那瓦布的宝座。战斗打响后,伽法按兵不动,结果只有800英军和2000多名雇佣军的克莱武部队,战胜了约7万名孟加拉军和一支前来支援的法军。伽法当上了孟加拉那瓦布,克莱武则当上了东印度公司驻孟加拉的省督。普拉西战役标志印度开始沦为英国殖民地。1761年英国海陆军配合。攻占了本地治里和马埃等法国据点。根据1763年签订的巴黎和约,法国在印度只能保留本地治里等五座城市作通商之用,不得设防。从此,法国在印度的势力一蹶不振,而英国“东印度公司由一个商业强权变成了一个军事的和拥有领土的强权。正是那个时候,才奠定了现时的这个东方不列颠帝国的基础”。
英国殖民者侵占孟加拉后,大肆掠夺,激起孟加拉人民的愤怒反抗。1763年,孟加拉那瓦布米尔·卡西姆率领手下的两万名军队,发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起义。五千余名手工业者和农民纷起响应。起义军在达卡等城市中,消灭英国殖民者,捣毁英国商馆,威震遐迩。1764年10月,布克萨尔一役,米尔·卡西姆大败,逃出孟加拉。布克萨尔战役后,封建主不再与英军作战,而农民起义军继续坚持战斗,队伍一度扩大到5万人。1774年,起义军被击溃。同年,英国又侵占了孟加拉的西邻奥德。此后,东印度公司利用孟加拉的财力和人力,逐步吞并了整个印度。
18世纪后半期,印度境内有两个较强的独立国,一个是南印的迈索尔,另一个是中印的马拉特联盟。英国殖民者为了把它在南印度侵占的领土连成一片,首先把侵略矛头指向迈索尔。从1767年至1799年,殖民者发动了四次侵略迈索尔的战争。在战争过程中,殖民者玩弄阴谋,挑拨离间,收买拉拢马拉特、海德拉巴等邦的封建王公令其出兵,“以印制印”,达到其削弱双方,各个击破的目的。虽然殖民军占绝对优势,但海达尔·阿里素丹及其子铁普素丹(1782~1799年)依靠人民,英勇抗战,多次挫败敌人的进攻。在1799年保卫首都色林卡帕坦的战斗中,铁普素丹三次负伤,死于战场。迈索尔灭亡后,殖民者利用马拉特各邦之间的内讧,于1802年和马拉特派施华巴杰·拉奥签订条约,规定6000英军驻扎马哈拉施特拉,未经英国人同意不得进行任何政治改革,双方互相接受防御同盟的约束。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遭到了马拉特人民的反对,信地亚等邦结成马拉特联盟,反抗英国殖民者。英国接连发动战争,逐个击破各邦,终于在20年代占领了印度的腹地和德里。40年代初,英国和沙俄在中亚细亚、伊朗的角逐日趋激烈,东印度公司加紧向印度西北边境进军。1843年吞并信德;1845年英军击败锡克人的顽强抵抗,占领旁遮普。1848年,锡克人再举义旗,起而反抗,在奇利安瓦会战中重创英国骑兵,使敌人损失二千三百多人,最后英国调集炮兵将起义血腥镇压下去。1849年,英国吞并旁遮普。至此,英国完全侵占了印度。
英国殖民者征服印度后,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进行统治。他们把印度分为直接统治区和间接统治区。直接统治区约有三分之二的领土,四分之三的居民。间接统治区有大小五百多个土邦,各邦内政由当地王公行使。这两种统治区之间互相犬牙交错,以便于英国殖民者的监视和控制。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是在征服战争的进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东印度公司占领孟加拉后,曾假手那瓦布作傀儡进行统治,继而又实行“双重管理制度”:那瓦布当局管理民事,公司掌握征收田赋权。1773年,英国国会通过“印度管理法案”,规定由英国政府任命英属印度领地的总督,“双重管理制度”结束。1784年,英国国会又通过“改善东印度公司和不列颠印度领地管理法案”。根据这项法令,由内阁任命一个督察委员会来处理印度的一切重大问题;尽管任用一切文职人员和军职人员的权力,仍属于公司的董事会,但是统治印度的最高权力已归于英国政府。
英国殖民统治印度制度的变化,是为英国资产阶级掠夺印度的需要服务的。在17、18世纪英国殖民者对印度军事征服和建立殖民统治制度过程中,英国正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其对殖民地掠夺的主要手段是:海盗抢劫、不等价贸易、直接搜刮。东印度公司占领孟加拉后,洗劫国库,掠走财富总值达3700万英镑,其中有2100万英镑落入公司高级职员的腰包,克莱武一人就抢得23.4万英镑;攻陷迈索尔首府时,英国人仅掠获王室珍宝就值1500万英镑。“双重管理制”保证了英国殖民者对印度直接搜刮土地税。在东印度公司未接管孟加拉征税权以前,孟加拉的田赋实收额为81万英镑,而公司接管后的一年(即1764~1765年度),田赋额便猛增至147万英镑,到1792~1793年度,竟高达300万英镑。公司对手工业者的剥削也极残酷。它通过自己布满在各地的商馆和印度经纪人,强迫成千上万的印度手工业者为其加工订货,而支付给他们的价格却低于市价的一半,甚至不足以购买原料。此外,公司还垄断食盐、烟草和鸦片等项贸易。仅食盐专利一项,每年就净赚80万英镑;公司强迫孟加拉农民种植鸦片,以低价收购,再用走私方式运到中国,牟取暴利,毒害中国人民,鸦片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七分之一。英国殖民者从印度掠夺来的大量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英国。据统计,在占领孟加拉以后的58年间(1757~1815年),英国从印度榨取了10亿英镑的财富。这一大笔财富促进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使它迅速成为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强国。但是,英国对印度骇人听闻的掠夺,却严重地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经济,使印度变成一个极端贫穷、哀鸿遍野的国家。英国议员威廉•富ladeng曾这样描述东印度公司掠夺孟加拉的情景:“以前孟加拉是各国的谷仓,是东方商业财富和工场手工业汇萃之地。……在短短的20年内,这里的许多地方都已呈现沙漠的景象。田地荒芜,广大地面长满野草;农夫被掠夺,手工业者受压迫,饥荒一再发生,随之而来的是人口减少。”1770年,孟加拉发生了一次大饥荒,孟加拉人口的三分之一被饿死。1789年,英国总督也不得不承认:“本公司在印度领土的三分之一,现在已是一片只有野兽栖居的荒漠之地。”
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力量日益强大。他们坚持要求开放印度市场,参与对印度的剥削。1813年,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被取消。从此开始了英国工业资本对印度掠夺的新阶段,印度日益变成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从1814年到1835年,英国借助于低关税(棉丝织品课税3.5%,毛织品课税2%)输往印度的棉织品由不足100万码增加到5100万码以上。自古号称世界棉织业大国的印度,现在到处充斥了英国的棉织品。在英国廉价商品的冲击下,印度的手工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百万手工业者破产失业,陷入绝境。著名的纺织工业中心达卡迅速衰落萧条,1827~1837年人口从15万人减到3万人。总督本丁克供认:“悲惨的境况在商业史上是无与伦比的。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一片了。”
为了保证税收来源及培植殖民统治的社会支柱,英国殖民者在印度实行新的田赋制度。1793年,殖民当局首先在孟加拉、比哈尔和奥里萨等省实行“固定柴明达尔制”,取消农村公社的土地继承权,土地由公司交给柴明达尔;柴明达尔向农民征收租税,但须把土地税额的90%交给公司;不管征收地租的多寡,柴明达尔按1790年交纳给公司的数额,永久“固定”不变。这样,农民成了佃农,而柴明达尔成了拥有土地的地主。从1818年起,殖民者先在马德拉斯后在孟买,实行“莱特瓦尔制”。该制度虽然承认公社农民对于耕地的所有权,但农民必须向公司缴纳相当于全年收成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土地税,农民实际上成了公司的佃农。1822年又在中部地区实行“不固定柴明达尔制”,规定柴明达尔负责向农民征收租税,税额不固定,每25年至30年重定一次。英国在印度实行的土地税制,虽然形式多样,但本质则一,即最大限度地压榨农民。马克思在论到这些制度的实质时说:“这两种制度都是贻害无穷的,都包含着极大的内在矛盾,都不是为了耕种土地的人民群众的利益,也不是为了zhan有土地的掌管人的利益,而是为了从土地上征税的政府的利益。”实行新土地税制后,殖民当局的土地税收入激增。1800~1801年度,土地税总额为420万英镑,到1857~1858年度增至1560万英镑,占殖民当局总收入的五分之三。马克思指出:“无论是在孟加拉的柴明达尔制度下,或者是在马德拉斯和孟买的莱特瓦尔制度下,占印度居民十二分之十一的莱特农民都遭到了可怕的赤贫化。”19世纪上半期,印度连续发生七次大饥荒,约有一百五十万人死亡。印度农民的悲惨处境,使他们对英国殖民者充满了深仇大恨。
英国的殖民统治也损害了部分印度封建王公的利益。印度各邦的封建王公原是英国殖民统治的支柱,但殖民当局为扩大直接统治区的地盘,以开辟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原料产地,采取兼并部分封建王公领地的政策。1848年戴贺胥任总督后,按照殖民者的所谓“丧失权利说”,规定王公死后若无直系后嗣,其土地和年金即由东印度公司收回。通过这种手段,殖民者先后兼并了萨塔拉、那格浦尔、詹西等十多个封建土邦。1846年,殖民当局竟宣布奥德王公不善治理,强行吞并其领地。另外,还剥夺了马拉特王公那那•萨希布领取年金的继承权,没收了印度教和***教寺院大量的土地。英国殖民者的这些政策,引起土邦王公及印度教和***教僧侣的不满。
印度“土兵”对英国殖民者的怨愤也日益增长。50年代,英印军队共有28万人,其中“土兵”23万多人,他们都是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为生活所迫而受雇于公司。在征服印度的长期战争中,殖民者曾施以小恩小惠,对他们进行笼络和收买,如薪饷较高、纳税较轻等。随着英国征服印度战争的结束,他们原有的一些权利和优待被取消了,薪饷被降低了,英国军官对他们的统治和压迫更加严厉了。这些措施都激起了印度“土兵”的强烈不满。因此他们后来成了民族大起义的发难者。
总之,19世纪上半期英国殖民者为强化统治和剥削而实施的各项政策导致了严重的后果:第一,它瓦解了印度的农村公社,破坏了农业和手工业密切结合的封建自然经济,摧毁了传统的手工业;但是资本主义关系却并没有随着旧社会结构的瓦解而发展起来,因而使印度所遭受的灾难更加深重。第二,它不仅使印度劳动人民陷于水深火热的痛苦深渊,而且也损害了一部分封建贵族的利益,因而引起印度社会各阶级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不满和反抗情绪,使英国殖民者与印度民族的矛盾迅速激化,最后发展为印度民族大起义。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