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绿色小说网 > 美文同人 > 播种小康

播种小康

70周年专题 著

美文同人连载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同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罔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主角:   更新:2023-08-08 02:12: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的美文同人小说《播种小康》,由网络作家“70周年专题”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同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罔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播种小康》精彩片段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同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罔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蘑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上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

    2010年1月


    ●邓小平说:“那可不行,你们都戴着手套,我手上有汗,不能拿,会损坏文物的。”

    ●邓小平认真地说:“我这次是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身份来参观的。”

    ●何正磺感慨地说:“六骏代表着我们过去的辉煌智慧,也烙印着民族的屈辱和辛酸……”

    ●陕西之行

    共和国故事·播种小康参观陕西秦俑博物馆

    1980年7月1日,邓小平到陕西秦俑博物馆进行视察参观。

    这对于秦俑博物馆来说,7月1日这一天,是一个非常令人激动的日子。全馆的工作人员都怀着热切期盼的心情,等待着邓小平的到来。

    9时,邓小平及其家人,在省长于明涛等领导的陪同下,乘着一辆灰白色的中型面包车,来到了秦俑博物馆。

    秦俑博物馆是在197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的。

    那还是在1974年的春天,兵马俑跃出大地,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在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东,发现了气势雄伟、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坑。

    为了使国内外观众,尽早观赏到秦兵马俑的风采,国务院在秦俑坑发现的当年,就决定在兵马俑坑遗址上建立博物馆。

    第一期投资580多万元,首先在一号坑遗址上,建成了占地16万平方米的展厅。

    秦俑博物馆的发展,自始至终,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极大关怀。叶剑英早在博物馆开馆之前,就到秦俑坑发掘现场视察,并为博物馆题写了馆名。

    1980年5月,秦俑博物馆正式定名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是杨正卿,领导成员有白述元、张宁鑫等人。

    同年6月,博物馆对赵背户村修陵人墓的勘探和清理工作结束,共发现墓葬103座。

    7月1日,正值党的生日这一天,邓小平一行便来到秦俑博物馆参观视察。

    馆领导及讲解员等接待人员,早早地就在博物馆南接待室门外,迎接邓小平一行。

    待邓小平下车后,馆领导白述元立即迎上前去,代表全馆工作人员向邓小平同志问好。

    邓小平深情地说:“向同志们问好。”

    邓小平和接待人员—一握手后,走进接待室,坐在事先准备好的椅子上。

    只见在面前的一张茶几上,摆放着几件有代表性的文物。

    关中的7月,天气十分的炎热。只见穿着白短袖上衣的邓小平,不断地擦着脸上的汗水。

    因博物馆开馆还不到一年的时间,接待室内的相关设备还十分的简陋,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

    看到76岁高龄的小平同志这么热,工作人员赶快找来了两把扇子,站在小平同志的身后,为他扇凉。

    邓小平对为他扇凉的同志说:“你们辛苦了,不要给我扇了,谢谢你们。”

    大家听后,心里都非常的感动。这是一位多么平易近人、虚怀若谷的长者啊!

    邓小平一边听着博物馆领导介绍出土文物和建馆的一些情况,一边不断地询问一些有关文物保护方面的措施。

    在观看文物的时候,接待人员将一把出土最完整、最光亮的青铜长剑端在手中,请邓小平观赏,并向他详细地作了介绍。

    接待人员介绍说:

    这把剑虽然埋于地下2000多年,出土时却光亮如新,没有一点锈迹。

    而这种铸剑工艺,德国是1937年,美国是1950年,才先后申请专利。而我国远在2000多年前的秦始皇时代,就创造了类似的工艺,这真是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邓小平对这把青铜剑很感兴趣,他看得特别仔细,听得特别认真。

    工作人员见邓小平同志对青铜剑特别感兴趣,于是就请他亲自端起这把剑,仔细地观赏。

    邓小平说:“那可不行,你们都戴着手套,我手上有汗,不能拿,会损坏文物的。”

    工作人员赶紧为邓小平同志拿来一双手套,请他戴上。

    邓小平戴上手套之后,很高兴地将这把青铜宝剑拿在手中,仔细地端详起来。

    他一边端详,一边不断地赞叹道:“好,好,太好了,我们在秦朝就有这么高的科学技术,真是了不起。”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度过了一个小时。随后,邓小平又在大家的陪同下,到秦一号坑进行参观。

    此时,已经10时了,一号坑展览大厅前的广场中,已经有数千人在此等候。

    当人们看到邓小平之后,心情都十分激动,他们像对待久别的亲人一样,都想看一看这位德高望重的一代伟人。

    人们自觉地向两边退去,让出了中间一条通道。大家纷纷向邓副主席问好,并热烈鼓掌欢迎,场面十分的感人。

    邓小平不时地向观众挥手致意,并说:“同志们好。”

    许多外国朋友也挤进人群,争先恐后地拍下了这动人的场面。

    邓小平非常认真、仔细地,参观了一号坑现场和临时的展览。

    但见兵马俑与真人一样大小,在感官上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在数量上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感官上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它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力量和艺术上的崇高感。

    兵马俑一、二、三号坑出土的,就达到8000多件。而仅一号坑,就有6000多件,显得大气磅礴,气势恢宏,震撼人心。

    邓小平看到此境况后,不断地感叹道:“不得了,不得了。”

    11时,邓小平参观结束后,要离开博物馆了。博物馆领导请小平同志作指示。

    邓小平十分认真地说:“我这次是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身份来参观的。”

    接着,邓小平真诚地感谢博物馆的接待,并对博物馆的接待人员说:“你们辛苦了。”

    随后,邓小平一行离开了秦俑博物馆。

    目前,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在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和挖掘建设后,出土文物、馆容、馆貌,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与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关于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方针,紧密相关。参观陕西省博物馆

    7月2日上午,邓小平一行,又来到陕西省博物馆进行参观。

    9时许,一辆老式的北京吉普车领路,一辆白色面包车和一辆轿车,开进了陕西省博物馆的大门。

    翘首以待的接待人员,既感到紧张、兴奋,又感到惊讶!

    惊讶的是:这样简单、普通的车辆,会是邓副主席一行吗?

    正在大家疑惑之时,只见面包车门打开了,邓小平走了下来。但见他上穿白色短袖,下穿深色裤子,看上去神采奕奕,精神矍铄。

    看到欢迎、接待的人群,邓小平和蔼地招手致意,并和同志们亲切握手。

    邓小平一行及陕西省领导,在博物馆接待人员的引导下,走进石门。

    当时,石门内还是用砖铺的路,由于早晨刚刚飘过一阵小雨,路面显得有点湿滑。

    馆领导刘文林,提醒小平同志说:“路滑,小心。”

    “不要紧。”邓小平用浓重的四川口音说。

    参观完“周秦汉文物展”和石刻馆、汉画像石后,刘文林向陪同前来的省长于明涛说:“同志们想和邓副主席合个影。”

    邓小平得知后,欣然同意,并愉快地和大家合影留念。

    随后,邓小平一行,又来到著名的昭陵六骏前。

    何正磺先生向邓小平,讲述了这组著名石刻辉煌而又辛酸的历史。

    何正磺介绍说: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当年南北征战、削平群雄、建立唐朝过程中,所乘6匹坐骑的写实浮雕。

    这组珍贵的石刻,可以说是唐王朝蓬勃向上、初步走向强盛的反映,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

    然而,近代以来,由于中国的落后,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大肆侵略中国,疯狂地掠夺中国的白银、国宝,昭陵6骏也在劫难逃!

    1914年,美国的卑士薄,假借考察之名来华,勾结中国古玩商人和地方官吏,以24万银元,盗买了6骏中最优秀的两骏“飒露紫”和“拳毛騧”。

    1918年,卑士薄再次来到中国,企图偷运余下的4骏。

    古玩奸商赵鹤芳,贿赂当时陕西督军陈树藩的父亲,在其支持下,卑劣地把其余4骏浮雕锯成小块,准备装在箱里偷运境外。

    幸而被礼泉人民发现,立即报告了省议会,并监视不准盗窃分子运走。

    当时,陕西靖国军已经起义。在闻知此事后,张贴布告,谴责陈树藩盗卖文物罪行。

    陈树藩得知此事是其父所为,立即命令将4匹石马运至西安图书馆保存,4骏幸得保存下来,但已不完整。

    而“飒露紫”和“拳毛騧”,至今还陈列在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我们只能展出它的复制品!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

    此时,展室里异常安静,所有的人都被那动情的讲解感染了。

    邓小平手中的扇子也停止了摆动,他一言未发,却神情严肃,陷入了沉思……0参观西安碑林展室

    在博物馆领导和接待人员的陪同下,邓小平一行又参观了西安碑林。

    在西安碑林的6个展室里,邓小平看到了东汉《曹全碑》和唐代欧阳询书《皇甫诞碑》,颜真卿书《多宝塔碑》、《颜勤礼碑》,柳公权书《玄秘塔碑》,以及《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开成石经》,唐玄宗李隆基书《石台孝经》等著名碑石,这些碑石都保存完好。

    邓小平听介绍后,满意地点着头,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通过接待人员的讲解,邓小平还了解到,西安碑林从1087年创建至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收集古代碑刻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博物馆。同时,也是近代真正意义上,我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

    西安碑林是我国碑石文物精华荟萃之处。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还没有建成。陕西历史博物馆就设于此,这就相当于一批国家级的文物在这里展出。

    当时,陕西博物馆还在不断地发展,成为重要的旅游参观景点。

    邓小平听到接待人员的介绍后,满意地点着头,露出了欣慰地微笑!

    在隋唐文物展室中,那些精美的文物,唐代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深深地吸引着邓小平。他尤其对开放的唐帝国、丝绸之路等内容,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

    在近两个小时的参观过程中,邓小平看得很慢,很仔细,听得很认真。他不随便发问、讲话,对讲解人员非常地尊重,仿佛是在听讲课似的。

    邓小平的谦虚和蔼,平易近人,给所有的接待人员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到贵宾接待室休息时,邓小平欣赏了几件未展出的库藏国宝,有八棱金杯、杜虎符乐府钟、婆金银盒等珍宝。

    何正磺、李长庆二位老专家,分别向邓小平介绍了这些珍贵文物。

    邓小平依然听得那样专注,看得那样认真,对祖国灿烂的悠久的历史文明,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敬佩崇仰之情。

    听着专家们的精彩解说,邓小平的脸上,时而显出惊叹的神情,时而露出高兴的微笑,时而显出深深的沉思!

    时间过得真快,半个多小时又过去了。根据日程安排,邓小平一行还要去别处进行视察参观。

    11时30分,邓小平不得不离开博物馆了。

    再留下一张照片,记录下和邓小平同志在一起的幸福时刻!

    宣教部的姑娘们以及一些工作人员,又轮流站在小平同志的身后,合影留念。

    在此次参观之前,邓小平曾两次到陕西,这次来是第3次。

    在短短两天的参观中,邓小平在西安碑林停留的时间最长。

    在各景点参观的过程中,邓小平始终把自己看做一位普通观众,尽量减少陪同人员,接待、用车,一切从简。

    为邓小平同志准备的一辆小轿车,他让给其他同志,而自己则一直坐面包车。

    邓小平还要求,不影响接待单位的正常工作,不干扰群众参观。

    在碑林,邓小平还让警卫秘书,专门到大门口询问,是否对广大游客开放的问题。

    当得知博物馆当日照常开放后,邓小平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一行为,充分体现了邓小平非常深厚的群众观念。

    邓小平无声的行动,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指明了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才是文物保护、展出、利用的服务方向。


    ●邓小平连忙将老大娘扶起,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工作,因为我们是人民的儿子!”

    ●邓小平对四川省委领导说:“山区农民居住分散,生活艰苦,政策要放宽,让山区农民尽快富起来。”

    ●邓小平说:“沼气灯和电灯一样亮。沼气的灯具炉具,你们社队企业可以生产嘛!沼气化可以带动社队各种工业的发展。”

    ●成都之行慰问画家并题写画院

    邓小平离开陕西之后,便来到了自己的故乡,“天府之国”的四川。

    在成都,邓小平下榻成都西郊的金牛宾馆,住在宾馆的平房中。

    当时,应邀为金牛宾馆作陈列画的10多位国画家,也住在该宾馆。

    邓小平的大女儿邓林,也是一位画家,她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

    当时,黄永玉正好在成都办画展,他与邓林是师生关系。黄永玉到宾馆看望四川画家时,就把邓林介绍给大家相识。

    既然是同行,言谈也就随便了许多。邓林带着她的一儿一女,常和她的姑姑邓先芙,来到国画家们所住的5号楼串门,与艺术家们聊天,一起画画。

    一天上午,邓小平和随行人员来到宾馆6号楼,观看冯建吴、吴一峰、谭昌镕、邱笑秋等知名画家作画,令画家们个个激动不已。

    这天,由邓先芙发起,提议画一幅“不管黑猫白猫,逮到耗子就是好猫”的画。

    大家在一起,坦诚相见。由于兴趣所致,大家都画了不少的画,真是很开心。

    当晚,画家们加班加点的作画,画出了一白一黑两只猫。

    第二天,当邓小平看到《白猫黑猫》时,他笑了。

    邓小平一边问是谁画的,一边说:“很好很好,这幅画真是意味深长,谢谢画家!”

    邓小平有饭后到户外散步的习惯。正在金牛宾馆修建东楼宴会厅的工人和画家们,每天都有幸,能见到他一至两次。

    画家们对邓小平这位几落几起,富有传奇色彩的伟人,心里既感到崇敬,又感到神秘。

    画家们对邓小平所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特别赞赏,对他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所作的“要为知识分子当好后勤部长”的发言,感到格外的亲切。

    现在,能与邓小平同志同住一个宾馆,每个人都倍感幸运。

    四川省美术协会主席李少言提议,将大家已经画好的作品集中起来,办一次展览。请邓小平同志和省里的领导来参观,向他们作一次汇报。

    听说邓小平同志要亲临展厅,每位画家都兴致勃勃地为他画了两幅精品。

    内部画展是很不正规的,作品全没有托底,有的挂在绳子上,有的摆在会议室的拼木地板上,除了留下一条通道外,满满的放了一屋子的画。

    这天,邓小平与家人一起,来到展厅看画。他仔细地听了负责同志对画家们的介绍。

    邓小平感谢画家们送他的画,并对四川国画的创作实力,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此后,邓小平为“四川省诗书画院”题了院名,直接支持了由杨超、谭启龙所倡导的四川省诗书画院的建立和发展。

    1980年7月4日,这是一个令四川画家们,最难以忘怀的日子。

    一大清早,画家们就得到通知,说是邓小平同志要到5号楼来看望画家。至于什么时候来,没有定。

    这天天气很热,午饭后,有的画家午休了,有的人却还在作画。

    突然,楼下传来了清脆的少儿京腔。

    画家邱笑秋忍不住探出头去,往窗外看时,心潮一下子翻腾起来。

    只见邓小平同志和一群人,谈笑风生地正朝着他们住的楼房走来。

    邱笑秋顿时急出了满头大汗,他连袜子都顾不及穿上,就光着脚穿上了皮鞋。

    然后,邱笑秋跑到各个画室去,告诉画家们:“快!快!小平同志来看望大家啦!”

    一听邓小平同志来了,画家们赶紧手忙脚乱地整理好装束,奔出门外。

    待画家们急匆匆赶下楼时,邓小平一行人都已经走进大门了。

    邓小平挨个看望、问候了住在楼下的老画家之后,硬要上楼去看望那些中青年画家。

    负责接待的同志劝他说:“小平同志腿不方便,就不用上楼了,画家们都下来了。”

    邓小平跟每一位画家亲切握手后,说:“都到齐了,我们在一起照张相,做个纪念吧。”

    在外出照相时,邓小平一边走出大门,一边对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局长毕清林说:“你们在那边盖的那座新楼,要修就多修几层吧。今后,盖三层楼以上的都要装上电梯,……”

    说着,大家便来到了5号楼前通往礼堂的小桥头。

    邓小平对大家说:“我看,就在这个地方照相,就很好嘛。”

    在大家安排队形位置和架设相机的时候,邓林向父亲介绍了邱笑秋。

    邓小平问邱笑秋:“你的政策落实得怎么样了?”

    邱笑秋心里一愣,随即赶忙回答说:“都落实了,全都落实了。”

    邱笑秋此时此刻,心里别提有多激动了,他全身都在颤抖,心里却充满了感动和疑问:我的事儿,他老人家怎么会知道?

    邱笑秋走过去,凑近邓小平同志的耳朵,大声地说:“感谢您,邓青天!”

    邓小平没有点头,只是微微地笑了。

    接着,邓小平对四川日报的摄影记者李焰说:“今天照的这张照片,给画家们每人放大一张,要送到他们手里。”

    事隔多年,当时的每一个参加这次接见的人,都珍藏着这张照片。关爱宾馆工作人员

    1980年7月,邓小平到四川视察时,再次下榻成都金牛宾馆。

    在解放后,邓小平曾10次回四川,先后9次下榻该宾馆。

    这天下午,太阳明晃晃地挂在天空,灼烤着大地万物。

    邓小平午睡起来,按照往常的惯例,喝了一杯服务员早就准备好的温茶后,他顶着炎炎烈日,就到宾馆园子里散步。

    当走到西楼时,望着对面的施工工地,邓小平问道:“这里在修什么?”

    陪同的省领导解释说,金牛招待所目前只能召开地委书记会议,连扩大会议都住不下,更不要说县委书记会议了。

    现在,这里正在修宴会厅,以适应外国元首来访。下一步就准备修一幢5层高、没有电梯的大楼,以适应县委书记会议的需要。

    听完汇报后,邓小平果断地说:“5层楼,没有电梯哪得爬?大楼要修,就修高点,修好点,10年不落后,20年用得上。”

    邓小平接着强调说:“这里长时间不住人,要改变,开放或半开放嘛。”

    接着,邓小平又接着说:“我们又不是外宾,穿那么整齐干啥,可以穿短袖嘛”。

    金牛宾馆作为四川的“国宾馆”,在着装上,一直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

    在1980年以前,宾馆员工的工作服,一律是白色长袖和深色长裤。

    在1980年7月的一天下午,由于晚上要在平房宴请用的餐具不够,服务员就拿着盆子到7号楼,把这边的餐具一趟趟地端到平房。

    在平房前的路上,服务员潘中林端着餐具,正好与午睡起来散步的邓小平同志相遇。

    望着领、袖紧扣,汗流浃背、满面通红的员工,邓小平慈爱地说:“我们又不是外宾,穿那么整齐干啥,可以穿短袖嘛。”

    邓小平的这句话,由陪同散步的邓先芙,转告给了宾馆领导。

    因此,在这年的夏季,第一套新式工装,白色短袖衫和米黄色裙子,穿在了姑娘们的身上。

    那份美啊,成了老员工们今生永远的感动。

    好几次回四川,继母夏伯根和夫人卓琳、儿孙,都随同邓小平一道,住在金牛宾馆。

    每次开餐,祖孙4代,总是围成一大桌,一起用餐。用餐时,孝顺的孙儿孙女争着坐在爷爷身旁,一大家子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那份天伦之乐,那份浓浓的亲情,弥漫在平房餐厅的每一寸空间,温馨了在场的每个服务人员的心。

    时任四川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接待处处长的许秉阳,后来回忆说:

    我第一次接待小平同志是在1978年11月。

    在为邓小平接风的当天中午,金牛宾馆特级厨师朱维新师傅,特地制作了一道旱蒸回锅肉,菜刚一上桌,大家很快就吃光了。

    邓小平问:“还有没有,再给大家上一盘嘛。”

    饭后,邓小平见到朱师傅,激动地拉着他的手说:“你的菜做得很合大家的胃口啊,你可称作是我们川菜的状元了。谢谢你的操劳,今后我回家乡,还想吃你做的旱蒸回锅肉。”

    邓小平喜欢的川菜和小吃有:粉蒸肉、青椒拌皮蛋、金银肝、小青菜、野菜、红苕饼等。

    邓小平尤其喜欢吃宾馆特级厨师张兴华拌的折耳根、竹林白肉,炒的豌豆尖和回锅肉。

    邓小平说:“回锅肉价廉物美,又下饭,最对我口味。”

    而对张兴华师傅拌的竹林白肉,邓小平则称赞说:“片得薄,片得大张,又麻又辣,够味。”

    邓小平对家乡的饮食情有独钟,尤其爱吃四川的蔬菜,包括蒜苔、青菜、豌豆尖。

    在金牛宾馆,邓小平每顿饭一般是3菜1汤或4菜1汤,菜也就是粉蒸肉、回锅肉、青菜、豌豆尖之类的家常菜,而且绝不浪费一菜一汁。

    有一天中午,厨师给邓小平做了一个清炖蹄花,一共只有两小节。

    邓小平在吃了一节之后,对服务员说:“这节猪脚吃不了,搁到下顿吃吧。”

    到了晚上,厨师把剩下的这节猪蹄热了热,又端上了餐桌。

    时任金牛宾馆的特级厨师张兴华后来回忆说:

    小平吃了很多次我做的菜,我一直想为小平弄一顿我最拿手的特色菜。但小平一听要花很多钱,坚决不同意。

    他喜欢吃的是我拌的折耳根和炒豌豆尖,还有地道的四川回锅肉。

    邓小平的简朴和平易近人,对普通工作人员的关爱与体贴,让所有与他接触和服务过的人们,都难以忘怀。指示宾馆对外开放

    在为邓小平服务的日子里,金牛人永远难以忘记邓小平那一口浓浓的川音,以及每一句朴素的话语里面,蕴涵的亲切、关爱、理解和睿智。

    可谓四川语言大师的邓小平,留给金牛人的每一个细节故事里,处处有着生动、质朴,又耐人寻味的四川话。

    金牛宾馆的工作人员吴丽萍后来回忆说:

    在小平同志下榻的卧房,烟灰缸上面常常会醒目地放着半截烟。

    金牛宾馆服务员打扫房间卫生时,都知道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绝对不能把这半截烟随意扔掉。

    当做完卫生,估计小平同志已就餐完毕,服务员就会将这半截烟送到餐厅。

    小平同志拿到烟后,总是很高兴地说:“对,对,还有半截烟,接着再抽。谢谢。”

    这个“规矩”,不知始于何年、何时,但服务员们都记住了邓小平的这一习惯,并从小平同志的节俭习惯中,受到教育和鞭策。

    金牛宾馆始建于1957年,创建时定名省委金牛招待所。

    后来,出于安全和保密方面的考虑,在1958年10月,改名为成都市26号信箱。后又更名为省委第五招待所。

    1975年6月,尼泊尔国王来四川访问。

    鉴于招待所的名称不利于对外接待,遂改成“蓉城宾馆”。

    1978年元月31日,邓小平午睡起来,和家人一块儿,到宾馆的园子里去散步。

    陪同散步的宾馆工作人员,请邓小平同志为宾馆题写一个馆名。

    晚饭后,邓小平回到办公室,进门一眼就看见办公桌上,摆放着整齐的纸笔墨砚。

    邓小平笑着,谦逊地说:“硬是要写嗦,我那字太差,写出来见不得人。”

    邓林在一旁,热心地说:“人家招待所给你服务那么多次,每次来就像回家一样。要写,你那字见得人的。”

    邓小平微微一笑,信步走到办公桌前,拿起笔,欣然泼墨挥毫,写了一张“蓉城宾馆”。

    写完后,邓小平感到不满意,接下来又写了个“金牛坝宾馆”,还是不满意。

    题什么呢?邓小平想了几分钟之后,说:“干脆就取名为‘金牛宾馆’。”

    大家点头,表示赞同。

    于是,蘸蘸墨,又一气呵成,写下了“金牛宾馆”4个字。

    邓小平将两幅字对照比较了一下,说:“还是‘金牛宾馆’好。”

    墨迹未干,省里党政军领导来宾馆,拜望邓小平同志,碰巧看到这两幅字。

    于是,邓小平以征求意见的口吻问:“你们看,‘金牛宾馆’和‘蓉城宾馆’,哪个意义深?”

    省委负责同志端详了片刻,说:“还是‘金牛宾馆’好。”

    邓小平点点头,说道:“保留了它的原意。”

    于是,邓小平题写的“金牛宾馆”4个刚劲有力大字,便挂在了宾馆的大门上。

    在1978年新年之际,金牛人从此骄傲地拥有了一个响亮的馆名,即金牛宾馆!

    在1980年7月,邓小平在回四川视察时,发现金牛宾馆主要还是用于接待中央首长。

    于是,邓小平就对相关负责人说:

    这里长时间不住人,要改变,开放或半开放嘛。不能还是老样子,一味搞封闭式服务。

    从此后,门卫森严的金牛宾馆,逐步向社会开放。与群众同游峨眉山

    1980年7月6日,天气由阴转睛,让人的心胸豁然开朗起来。

    邓小平在随同人员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四川的峨眉山。

    当时,峨眉山的路是泥巴路,很不好走,群众形容说是:“上山脚杆发软,下山脚杆打闪”。

    但是,邓小平这天的精神很好。他拄着一根竹杖,坚持步行。

    他一边走,一边看着两边的庄稼和山林,并不时亲切地与沿途的群众交谈。

    邓小平看到沿途一些陡峭的山坡上,种了不少玉米,长得稀稀拉拉的,一点也不旺盛。

    于是,邓小平便关切地说:“这会造成水土流失,人摔下来更不得了,不要种粮啦,种树吧。”

    看到路旁一些地里种上了中药材黄连,邓小平又说:“种黄连可以,不要去种那几棵玉米。”

    省委领导汇报,四川边远山区农民负担太重,生活穷困,省委准备拿出10万吨粮食,扶持山区发展生产。首先用于减免长期缺粮队的粮食负担,不征过头粮,陡峭山坡退耕还林还草,发展多种经营,让山区人民休养生息。

    对此,邓小平非常地赞许和支持。

    回到宾馆后,邓小平亲切地接见了参加省委工作会议的同志,以及参加解放军成都部队师以上干部会议的全体成员。

    邓小平指出,四川形势很好,希望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鼓足干劲,把战略大后方建设好。

    邓小平在上峨眉山时,在半山腰便下了车。他卷起裤脚,手拄拐杖,不快不慢地和大家一起登山。

    第二天,从万年寺走路下山,去清音阁时,邓小平还是坚持走路。

    在快到清音阁的路上,邓小平坐下来休息,擦着脸上的汗水。

    这时,一位上山的老大娘,见邓小平同志旁边有一块石头,也坐了过去。

    老大娘见身旁的老人衣着朴实,便问他说:“老大爷,今年多大岁数了?”

    邓小平笑着回答说:“我都74了!”

    邓小平又问她:“现在日子好些了吗?”

    大娘说:“现在家里坛坛罐罐,粮食都装满了,吃都吃不完呢!这是共产党的政策好啊,特别感谢我们那个四川老乡邓小平呀!”

    当大娘得知“老大爷”便是邓小平时,她赶快转身,跑到小平同志面前,跪拜起来。

    邓小平连忙将老大娘扶起来,说: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工作,因为我们是人民的儿子!

    老大娘此时已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她为能亲眼见到这位为人民谋福利的好“老乡”,而感到十分地激动。

    在邓小平登峨眉山这天,摄影记者王仲亮等人也到了这里。他们在经过洪椿坪之后,下到清音阁。

    王仲亮后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说:

    这时,一位女服务员跑来神秘地说:“邓副主席昨晚住万年寺,今天要到这里来。你们别走,一会儿他就到了。”

    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大家都翘首以待。

    人们默默地注视着由万年寺来清音阁的方向,只嫌时间过得太慢。

    10时整,云破处洒下几缕阳光,突然有人惊喜地叫起来:“来了!邓副主席向我们走来了!”

    王仲亮接着回忆说:

    当时我踮起脚尖一望,果见随行人员前面,有位神采奕奕的老人,拄着峨眉山竹枝,健步下山来。

    他身穿短袖白衬衫、草绿色军裤、圆口青布鞋向我们渐渐走来。

    王仲亮说:“当时,我真想振臂高呼,但感觉喉头被哽塞着。我想上前同他握手,又怕耽误他前进的步伐。

    因而,我只有把这珍贵的历史瞬间,摄入记忆之屏,永不忘怀。”

    王仲亮还回忆说:

    只见游人们穿着时髦的夏装,自觉地夹道欢迎他。

    不知是谁领头高呼一句:“小平同志,您好!”

    邓小平微笑着,并未停止步伐,他向大家频频地招手,亲切地回答:“同志们好!祝同志们好!”声如洪钟。

    就在这时,我们按下快门,摄下了一张弥足珍贵的照片。

    人们簇拥着跟在邓小平的后面,只见他稳健地登上清音阁正殿,凭栏坐下休息。

    11时后,邓副主席在省委领导及峨眉山市党政领导陪同下,向牛心亭走去。

    这时,只见5岁的小女孩马天琳飞跑上前,亲热地叫道:“邓爷爷,邓爷爷!”

    小平同志笑容可掬地伸出双手,捧住她的小脸蛋,慈蔼地问:“你妈妈呢?叫她来一同照个相吧!”

    小女孩的妈妈喜出望外,激动得热泪盈眶。只听得相机的“咔嚓”声不绝于耳。

    阳光普照,流水欢歌。

    邓小平容光焕发地沿着山间土路,缓慢下行。

    一路上,邓小平都同碰见的游人们,笑容满面地打招呼,向当地农民问长问短。

    王仲亮还回忆说:

    前一天,小平同志步行上万年寺时,看到毁林开荒,非常惋惜地说:“这么好的风景区,种玉米产量不高,为啥不种树?”

    他看到农民在地里耕作,对省委领导同志讲:“山区农民居住分散,生活艰苦,政策要放宽,让山区农民尽快富起来。”

    在邓小平行至当时景区公路的终点双水井时,他停下来在此小憩了一会儿。

    邓小平登高远眺,胸襟开阔,意气风发,兴致颇为浓郁。

    面对着峨眉山的秀丽景色,邓小平对身边的有关领导同志,语重心长地指示说:

    峨眉山是个文化型的风景区,是一个宝库。要作好保护,要作好规划,要综合开发;要加强建设,加强管理。

    办事情要有登山不止的精神。听取沼气建设的汇报

    1980年7月10日,邓小平来到成都,视察这里的农村沼气建设。

    8时30分,邓小平在四川省委书记杨超等人的陪同下,乘坐旅行车,来到成都市金牛坝区簇桥公社,首先参观了公社的沼气陈列室。

    杨超汇报说,四川计划以后每年新建100万口沼气池。按此速度,到1990年时,可以达到总数1400万口沼气池。

    邓小平说:“能不能搞快一点儿,3年实现全省沼气化,行不行?”

    杨超说:“3年恐怕不行。”

    邓小平紧盯着问:“3年不行,5年怎么样?”

    邓小平进一步强调说:“四川要搞快一点儿,先沼气化起来,这对于指导全国农村能源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杨超提出,四川要实现全省沼气化,需要国家投资3亿元人民币。

    邓小平说:“国家给你贷款2亿,你们省自己出1亿,1985年以后,开始陆续偿还。”

    杨超解释说,3亿元是作为修建沼气池的补助款,是按每修一口池补助10元计算的。

    杨超接着说,除此之外,还有小水泥厂的建设投资和技术培训费用等。所有这些都加上,将是一笔很大的费用,社员负担将比较重,国家若不投资,社员是没有能力偿还贷款的。

    邓小平说:“沼气化了有收益嘛!沼气发展了,生产上去了,社队企业搞起来,会增加收益的。你们要把这笔账算清楚。”

    杨超会意地笑着,点点头。

    9时30分,邓小平参观完沼气陈列室后,又来到簇桥公社第五大队第二生产队。

    这天早晨,公社的主任王昭宗和副主任范辑熙,带着几名队干部,早早地就来到了第二生产队宽敞的晒场上。

    每个人都怀着激动的心情,不停地向宽敞的公路张望着。

    因为,在两天前,他们就接到通知,说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要专程来这里视察沼气建设。

    当邓小平从旅行车上,健步走下来后,立即就被人们认出来了。

    有人高喊:邓副主席来了!邓副主席来了!

    这一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队。农民们都围拢上来了,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邓小平同志的到来。

    邓小平也挥动着手,亲切地向人们致意。

    他与来迎接他的社队干部一一握手,然后对陪同他视察的四川省委书记杨超,成都市委书记杨以希等省市负责同志说:

    “走,先去看看沼气吧!”

    负责接待的公社副主任范辑熙,望着风尘仆仆的邓小平小平,关切地说:

    “请邓副主席休息后,再去吧。”

    “嘿,刚才走出门,又要休息嗦。”

    邓小平同志一句地道的四川话,把大家都说笑了。

    “那就先听我们的汇报吧。”范辑熙忙接着说。

    “对嘛,对嘛,就听你的。”邓小平爽快地答应了。

    在接待室里,邓小平和大家围坐在一起,仔细地听公社的主任王昭宗和副主任范辑熙的汇报。

    其间,邓小平还不时地插问一两句话。

    当范辑熙汇报,搞沼气建设和管理也需要人才和科学技术时,邓小平插了一句话:

    “你们这个公社有多少知识青年?”

    “有42个。”范辑熙说。

    邓小平说:

    这么多知青,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把他们利用起来。

    每个大队培养一个沼气技术管理员,发挥知青的作用,不就是一支很强的技术力量嘛。

    “这项工作我们立即着手进行。”范辑熙回答。

    邓小平满意地点着头。

    大家对邓小平同志的洞察力和考虑问题的细致,感到由衷的佩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汇报进行了半个多小时,会场上一直都处在亲切随和的气氛中。视察农村沼气建设

    邓小平在听取簇桥公社有关负责人汇报之后,随后就在有关人员的引导下,首先来到了生产队的沼气动力房进行视察。

    这个动力房,由4个共320立方米的沼气池为它输气。沼气池又与养猪场相连,每天猪粪源源不断地流入池内,发酵产气。

    正在机房操作的农民毛兴全,见邓小平同志忽然出现在自己的面前,他感到惊喜万分,竟一时间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我们来向你学习,看你表演来啰。”邓小平的和蔼,让毛兴全一下子就轻松了下来。

    毛兴全认真地操作起沼气发电的程序。一拉开关,屋子里的电灯亮了。

    邓小平很有兴趣地看着沼气气压表上下浮动,脸上始终浮现出笑意。

    动力房用沼气做动力,白天磨面、打米,晚上就用来发电照明。

    邓小平看到沼气发电,电灯光也很明亮,很有兴趣,他感到很高兴。

    四川省委书记杨超介绍说,如果全省都沼气化,按每口池子的平均产气率来计算,每年相当于生产6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邓小平不住地点点头,说道:“好,好,要抓紧一点儿。”

    杨超接着说,全省实现沼气化,每个大队甚至生产队,都修建大沼气池,解决了动力问题,社队企业就会如虎添翼,那就有一个非常广阔的前景。

    听着杨超的话之后,邓小平说:

    社队企业还要因地制宜地,从各方面打主意,如种植业、养殖业、多种经营、加工工业,乃至出口外贸产品等,都要在可能的条件下,多搞一点儿。

    听说这里是就地取材,建一口沼气池只花40多元钱。

    邓小平说:“很好,这是个方向,可以因地制宜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邓小平对杨超说:

    发展沼气要有一个规划,要有明确奋斗目标和方向,要抓科研。

    沼气池也要搞三化,即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不这样,不好管理,也保证不了质量。

    听到公社的同志介绍,公社、大队、生产队,都有兼职人员负责沼气池时,邓小平问:“一个大队需要多少专业技术员?”

    公社的同志回答说:“要两个。”

    邓小平说:“那就多了,一个就行。”小平又问全省有多少个大队?

    有关人员回答说:“有5万多个。”

    邓小平说:

    将来一个大队,配上一个真正懂得技术的沼气技术员,专管建池和修池技术。这样,全省要配5万个。加上沼气配套所需的各种人员又是好几万。

    如果安排知青,全国就可以安排100万人。这就开辟了一个就业的渠道。

    从沼气动力房出来,只见昔日沉闷的村庄出现了一派生机。打米磨面机的轰鸣,牲畜的嘶叫,人们的欢笑,组成了新的田园交响曲。

    大家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的面貌确实在变了!

    邓小平和大家边走边谈,顺路来到机耕道旁的社员吴绍清家。

    这是一排共3间的平房,住房面积有100多平方米。主人吴绍清,高高兴兴地把邓小平一行,引进宽敞的厨房。

    邓小平握着吴绍清的手说:“我们今天来看你是咋个煮饭的哟!”

    听到这话,吴绍清顿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心想:邓副主席,您万事缠身,工作那么忙,还惦记着老百姓煮饭的事情。

    吴绍清激动不已地连声说:“好,好!”说完,吴绍清当场弯腰点燃了沼气炉。

    邓小平站在用三合土抹的大灶台前,仔细地观看了使用沼气的炉灶、炉具,还弯腰仔细查看沼气管子,是如何通进来的。

    沼气灶燃烧时,蓝蓝的火焰,无臭无味。

    邓小平高兴地说:“火也变了,锅也变了,干净了,卫生了,沼气把过去的土锅土灶都改掉了。”

    邓小平问吴绍清:“烧一锅开水要多少时间?”

    吴绍清回答:“可能半个钟头吧。”

    “能不能炒菜?”邓小平问。

    “能。”吴绍清

    “能炒腰花吗?”邓小平突然很风趣地问,他的用意是在问,火力大不大。

    “少量的也能炒。”吴绍清回答。

    邓小平高兴地笑了。大家也都笑了。

    吴绍清又点燃沼气灯,让小平同志看。

    邓小平说:

    沼气灯和电灯一样亮。沼气的灯具炉具,你们社队企业可以生产嘛!

    沼气化可以带动社队各种工业的发展。

    从吴绍清家出来,邓小平又参观了社员的沼气灯灶。

    看到两家社员都是用铝锅煮饭时,邓小平风趣地:“你看,火也变了,锅也变了,干净了,卫生了,沼气把过去的土锅土灶等改掉了,真了不起啊!”

    听到这些,大家都由衷地笑起来。

    参观完社员家的沼气,邓小平站在路旁,环顾了一下农房的四周,办沼气使这里农村的环境卫生,得到了大大的改观。

    只见农家院落里井井有条,干干净净,已出现新砌的花台、水池,花台里种有许多花草。

    艳阳下,红苕花、太阳花、月季花……争奇斗艳,不时飘来阵阵浓郁的芳香。

    邓小平的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神情。

    杨超向邓小平汇报,打算搞沼气压缩气体,用它来开汽车。

    邓小平很赞赏这个设想,说:“你们可以出去学习学习嘛。”

    范辑熙又接着汇报说,办沼气可以提高肥效,可以除菌灭病,可以消灭钩虫病、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邓小平对此很重视,他说:

    血防工程搞了那么多年,不彻底,反复大,血吸虫病还是消灭不了。搞沼气能消灭血吸虫病,很好。

    最后,邓小平一行沿着机耕道,来到围墙环抱的友谊沼气池参观。指示推广发展沼气

    邓小平一行人走进友谊沼气池的院坝之后,便看见院坝北边墙上雕刻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沼气建设讲习班、实习班

    几排红色的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展示着对外开放的丰硕成果。

    院坝四周几丛葱茏的翠竹,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象征着中外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

    邓小平在这里,仔细地观看了碑文,参观了院里的四、五个沼气池。

    参观完毕,邓小平高兴地和干部、社员们一起在“友谊沼气池”旁的坝子里,合影留念。

    沼气的开发利用,使这个村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家都用沼气煮饭、照明,每户每年可节约燃料费数十元。

    集体则用沼气做动力发电,磨面、打米、加工饲料。村里村外,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有条有理。

    然而,早在20世纪70年代,川西平原农村的燃料来源,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民。

    地处成都市郊外南的簇桥公社也是如此。田地里农作物的秸秆,填不够人畜煮食的灶膛,农民们年终的分红,买不起城里人供应的高价煤。

    解决燃料来源的问题,迫在眉睫。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千方百计解决成都平原农村的燃料问题。

    在1973年以后,人民政府便开始在农村,普遍地进行沼气开发利用的教育、试制,大力推广沼气池及炉具、灯具。从而使得成都平原农村的沼气建设,逐渐地发展起来。

    在1974年,簇桥公社就积极响应市里的号召,率先在全社范围内大力推广沼气。

    簇桥公社还以五大队二队为试点,在市、区、公社各级技术人员的具体指导下,经过3年奋战,全社基本实现了沼气化。

    昔日人们为燃料的愁事消失了,社员们抛弃了数千年伴随生活的油灯。

    簇桥公社五大队二队的沼气建设,犹如突出,搞得越发的有声有色。他们根据该队水位低、黄泥土质,便于修建沼气池的特点,因地制宜地狠抓沼气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该社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沼气化。

    簇桥公社五大队二生产队,家家户户都使用上了沼气,成为了川西平原上的排头兵。

    该队有120户人家,煮饭、照明均使用沼气。还用沼气发电,来带动饲料粉碎机、打米机、磨面机等,出现了“一气带四机”的喜人景象。

    沼气的制取和利用,率先从这里由生活领域,走向了生产领域。

    由于沼气池的出现,妥善管理了人畜的粪便,既使农村的环境卫生得到了改善,人畜粪便、秸秆入池发酵提高了肥效,解决了燃料能源的问题,还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增收。

    农村的沼气综合开发,深受广大农民们的欢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杨超介绍说:

    1978年8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我国国务院环境保护办公室,专门来该队办沼气建设讲习班,加以推广。

    共有20多个国家的专家和学者、官员,到这里来考察学习。

    当时,人们在沼气现场讲习班的院墙上,用中英文刻下了纪念碑,并将讲习班在院坝中挖的沼气池,取名为“友谊沼气池”。

    燃料能源是个世界问题,扎伊尔总统蒙博托、瑞士国王等贵宾,也来这里考察、参观过。

    簇桥公社的沼气建设,在当时已名扬中外。

    听了这些情况介绍,邓小平十分高兴。他又问到四川农村农民的收入情况。

    杨超汇报说,广汉等县的冒尖队、冒尖户中,已有年现金收入200元以上的,农业总收入与现金收入的比例,大致是3比1。

    邓小平说:“这很好嘛。”

    在回宾馆的途中,邓小平兴致未减。在车上,他继续和杨超谈论沼气开发建设问题。

    邓小平对杨超说:“你们要把沼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各种经济收益的账算清楚,能养活多少人?给中央好好写个报告。”

    杨超又提出要求,希望国家投点资,解决沼气建设资金问题。

    邓小平风趣地说:“杨超同志,算你把这笔生意做成了。”

    不久后,在结束四川之行,来到武汉时,邓小平向中央政治局的其他同志,介绍了成都农村开发建设利用沼气的情况。

    邓小平说:

    这次在四川看到沼气,全国普及可不得了。四川普及沼气,一年就等于600万吨标准煤。

    搞沼气可以真正消灭血吸虫。卫生条件好了,周围干干净净,好处太多了。

    邓小平还强调说:

    南方要普及,要做出规划,要办专门训练班,一批批地办,不要一哄而上,要搞专业队伍,要搞专业化厂生产各种用具。

    要给贷款,偿还期可以长些。要解决水泥问题。

    邓小平还对省委负责同志说:

    沼气很好,是个方向问题,是个世界性问题,可以发电带动加工,也可以解决农民的燃料问题,要搞个规划,能不能在1985年全省农村实现沼气化?

    沼气办好了,每年每一户人可以增加几十元钱的收入。沼气化可以增加就业人员。

    这是一件大事,要重视一下。

    邓小平回到北京后,又指示有关部门拨出了专款,支持四川省的沼气建设。

    省、市委根据邓小平的意见,指示有关部门对发展沼气做出了具体的规划和部署,全省掀起了大办沼气的热潮。

    邓小平的视察,给了簇桥公社人民以极大的鞭策和鼓舞,使这欣欣向荣的沼气建设,更加充满了蓬勃的活力。

    他们修订了发展规划,完善了政策,充实了机构,队队配有技术员,改建扩建了原有沼气池,使之连片发展,形成了规模。

    全社很快实现了沼气化,呈现出一派五业兴旺的景象。

    邓小平曾经视察过的二队,沼气建设更是锦上添花。昔日用黄泥巴加石灰夯成的沼气池、三合土的沼气灶,以及农家院坝,全都换上了水泥做的了。

    沼气的使用和管理,都走上了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轨道。这朵沼气之花更艳了,成了中外闻名的标兵!

    队员们无不自豪地说:

    这是邓副主席给我们造的福!

    光阴荏苒,物换星移。

    当年的簇桥公社已更名为簇桥乡,五大队二队已更名为南桥村二组。

    如今的簇桥乡已成为亿元乡,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幢幢小楼拔地而起,高压线纵横交错。

    农副产品加工和乡村企业,有了充足的动力,家家挂上了“夜明珠”。

    买煤不用愁,液化罐进入村民家,沼气建设迈向了更高的层次。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