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绿色小说网 > 美文同人 > 好父母 教能力

好父母 教能力

张振鹏 著

美文同人连载

家庭教育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也是每一位父母的天职所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场所,更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大学”。其实,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无论学校教育多出色,也不能替代家庭教育。要知道,人类几乎所有的文化都得益于家庭的传承。家庭中的最好的老师就是父母,父母是塑造孩子的工程师,既能把孩子描绘成一幅精美的图画,也能帮孩子铺就光辉灿烂的成长道路,更能帮孩子缔造华美的人生前程。也就是说,教孩子处事立业,帮孩子走向美好人生的金钥匙就掌握在父母手中。

主角:   更新:2023-08-07 22:53: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的美文同人小说《好父母 教能力》,由网络作家“张振鹏”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家庭教育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也是每一位父母的天职所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场所,更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大学”。其实,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无论学校教育多出色,也不能替代家庭教育。要知道,人类几乎所有的文化都得益于家庭的传承。家庭中的最好的老师就是父母,父母是塑造孩子的工程师,既能把孩子描绘成一幅精美的图画,也能帮孩子铺就光辉灿烂的成长道路,更能帮孩子缔造华美的人生前程。也就是说,教孩子处事立业,帮孩子走向美好人生的金钥匙就掌握在父母手中。

《好父母 教能力》精彩片段

家庭教育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也是每一位父母的天职所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场所,更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大学”。其实,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无论学校教育多出色,也不能替代家庭教育。要知道,人类几乎所有的文化都得益于家庭的传承。家庭中的最好的老师就是父母,父母是塑造孩子的工程师,既能把孩子描绘成一幅精美的图画,也能帮孩子铺就光辉灿烂的成长道路,更能帮孩子缔造华美的人生前程。也就是说,教孩子处事立业,帮孩子走向美好人生的金钥匙就掌握在父母手中。今天,父母应该转变一下教育观念了,不要也不应该把孩子再放在理想化的生活环境中了,而要以社会生活的要求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不能总把目光放在孩子的考试分数上,更要的是重视培养孩子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能力是什么?能力就是能够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如果一个孩子的各种能力在做事、学习等方面得到了最好的表现,那么他就是优秀的。优秀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的影响,再加上个人的主观努力才发展起来的。不可否认,能力关乎孩子一生的成长。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今天的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和成功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热门话题。作为父母,对孩子进行能力培养已不容忽视。孩子一定要具备各种能力才能茁壮成长,才能顺利走向社会,才能步入人生发展的正常轨道,取得人生事业的辉煌。各方面的能力的确是每一个孩子必须具备的,毫不夸张地说,强大的能力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能帮孩子赢得人生的未来。其实,每一位父母都应该把教育孩子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培养孩子赢得未来的综合能力作为重点课题之一。每个孩子是独一无二的,都是这个世界上珍贵的存在。所以,每一位父母都应该把足够多的精力、时间、心血和智爱倾注在孩子的身上,培养他战胜未来的各种能力,继而把他顺利送达人生幸福成功的彼岸。那么,具体来说,孩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应该重点培养孩子哪些能力呢?这正是《好父母教能力》这本书要告诉广大父母的。本书开篇第一章即重点强调了能力的重要性,特别指出,能力比分数更重要,接下来从智慧做事、高效学习、自我管理、与人交往、独立生存等5个方面全面总结了孩子应该具备的能力,并以大量的案例进行诠释,还特别加入了“智慧点拨”,以让父母更好地了解相关能力的重要,从而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并不是泛泛而谈能力培养,更多的是提出了培养方法。书中的每一节内容后面,都给广大父母列举了大量的可操作的实用性参考建议。这些建议是行之有效的,足以引起父母的共鸣,从而帮助父母把握孩子成长的契机,更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让他尽可能地提升自己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如果父母想帮孩子缔造未来,希望让孩子用自身的能力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不妨试着读读这本书。当父母翻开这本书,就知道该如何教孩子做事负责、积极主动、把握机遇、与人合作、事先计划、注重细节、热爱劳动、具备意志、自主创新、独立思考、有效阅读、大胆质疑、善于想象、细致观察、高效记忆、专心致志、探索未知、应对考试、自律自制、自我激励、超越自我、自主选择、正视失败、善于执行、改正缺点、珍惜时间、倾听他人、礼貌礼仪、风趣幽默、语言沟通、领导他人、成功演讲、应对意外、自我保护、保持健康、管理钱财、抵抗挫折、大胆实践、适应环境、调适心态……本书教给父母的不是知识,而是培养孩子能力的方法,只有去做,去落实,去力行,读这本书才是有意义的。当父母合上这本书时,我们相信,孩子的能力就会有所提升,因为孩子已经接收到了父母的能力培养。同时,我们也相信,父母也从中获益良多,也会更大程度上提升自己的能力。因为只有父母自己提高了,孩子才会跟在父母后面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孩子的未来要靠能力来缔造,孩子的能力要靠父母来培养。祈愿每一位父母都能把能力的培养方法传递给孩子,做最好的父母,做孩子的能力导师。祝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提升能力,做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衷心希望本书的编写能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成长航标,掌握一生必备的真能力,再加上良好的品德,就一定能把握住自己的人生命运。如此一来,相信父母一定更安心,社会更强大、更和谐。最后,也特别向本书的策划与编写付出了大量辛勤劳动的各位老师——周扬、张淑涵、丁慧娟、翟晓敏、齐梦珠、周雅君、雒真真、梅梅等,表示由衷的感谢。
孩子的分数高就一定有前途吗?未必。如果孩子只会考试,而其他能力有所欠缺的话,显然是不能在今天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立足的。所以,父母在关注孩子分数的同时,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上来。好父母一定会让孩子成为一个心理健全、身体健康的人,要让他会智慧做事,会高效学习,会自我管理,会与人交往,会独立生存……这样,孩子才会真正快乐,才会找到属于他自己的人生舞台。分数高并不等于能力强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训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中国)毛泽东教育是陶冶身心,培养健全的个性,以便能够从容不迫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这是从学校和课本知识中所得不到的。——(印度)甘地夫人10岁的陆杰有一位表姐,大学毕业去找工作。用人单位先拿出一张对口专业的卷子让她做,在学校里一向成绩很好的她很快就做好了,但当招聘人员问“你对工作有什么见解”“你将如何做这项工作”等问题的时候,她却憋了半天也没能回答出来。招聘人员说:“我不得不承认,你的业务水平很好。但我们需要的是业务能力和其他能力兼备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陆杰的表姐就因为对工作没有主见,缺乏必要的能力而被这家单位拒绝了。表姐回家后向父母哭诉,正巧陆杰的妈妈也在场。她除了安慰外甥女之外,自己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陆杰的表姐从小到大,父母就只要求她注意学习,只要成绩好其他都无所谓。看来这种只重分数而忽视能力的做法,并不能给孩子带来良好的发展。陆杰的妈妈决定,要改变对陆杰的教育,一定要让他不仅学习有成绩,在能力方面也要有所发展,不能让陆杰在未来重蹈他表姐的覆辙。陆杰的表姐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学习有好成绩,却不具备其他能力的人,在未来社会中是很少有用武之地的。正如那位招聘人员所说,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现今社会的大环境下,学习成绩的好坏,几乎已经被大多数的父母作为判定孩子是否能够成才的唯一标准。父母用分数来约束孩子,让孩子将高分数当成不断努力追逐的目标,而孩子便也在父母的这种所谓的“成才教育”下为分拼命。但是实际又如何呢?有多少孩子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做?有多少孩子只因为考试成绩差就变得心理不健康,离家出走、自杀,甚至伤害父母?大学生毕业后的应聘,又有多少人因为没有能力而成为无人问津的“高学历失业者”?因此,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应该是与知识学习同步发展的。孩子只有学识与能力都得到提高,将来他才有可能在社会上立足,才有可能成才。培养建议建议一:父母首先要正视分数问题在现今社会,只看重孩子分数的父母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提高孩子考试成绩的教育上,但却往往就此忽视了对孩子的能力培养。父母只有自己首先正确认识到分数真正意义,才能让孩子能够正确面对自己的成绩。孩子的分数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也许有许多原因,或者是粗心,或者是理解能力有待提高,或者是由于种种心理原因导致。父母要能看到分数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更深层次的意义,而不要只单纯地凭借那几个数字来对孩子直接下定论。建议二:告诫孩子不能“纸上谈兵”有许多孩子在父母的“高分”教育下,也会单纯地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那么将来做什么事都没问题;只要将书上教的东西都背会、学会,将来的困难也能迎刃而解。9岁的儿子喜欢读书却不爱动手,无论什么事都在嘴上说得精彩。父亲有一天对儿子说:“战国时赵国有位名将叫赵奢,他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论军事头头是道。后来他做了赵国大将,但在长平之战中却只知道按照兵书办事,不懂得变通。最后导致40万赵军被秦兵所败。”儿子惊讶地问父亲:“赵括不是按照兵书做了吗?”父亲摇摇头:“纸上谈兵,哪里能比得上实际操作?你若只是将知识学会了,却并不实际操作,也没有其他变通的能力,你的未来就有可能会如赵括一样兵败。”儿子听后思考了许久,终于恍然大悟。于是他开始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争取让自己能够学识与能力并举。在孩子认为“只要参照书上所说就可以做好一切”的时候,父母要及时纠正他的错误想法。孩子只有结合知识,学会实际应用与随机应变,才算真正将知识学会了。建议三:让孩子既要学知识、又要长能力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生活自理、与人交往、处理事务等等能力是不能丢到一边不去培养的,只懂知识而没有其他能力的人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但在各项能力的发展过程中,也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还是要借助知识来为自己答疑解惑。所以,父母让孩子学知识与长能力要两者并进,不能顾此失彼。建议四:也不能忘记培养孩子的品德素质尽管分数高不代表能力好,但是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也有了一定能力之后,父母还不应该忘记的一点就是孩子的品德素质。看看现在的社会,高分低能的人有,但高分高能却无德的人也并不在少数。如今的好学生虐狗事件、大学生虐熊事件,这样看起来让人心寒的事例还少吗?所以,父母加强孩子对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同时也要格外重视起孩子的品德素质教育,孩子应该成长为一个有才亦有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才能为社会所接纳。金玉良言分数高只能代表孩子学到了知识,至于对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以及涉及生活、人际交往等其他能力,却并不能从几个数字中反映出来。所以,父母和孩子都要转变观念,不要再唯分数至上,全面发展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能力比分数更为重要如果家长和学校舆论唯一地根据分数来给一个人做出好的或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美国)爱因斯坦叶川上小学4年级了,他一直很害怕写作文。但爸爸却对他说:“没事,老师给你的题目你可以随便写,只要写得与别人不一样,就是有你自己特色的好作文。”叶川听了爸爸的话,每次作文的时候,他的思维都发散得很开,可写的东西也就多了起来。而对于每一次考试作文,爸爸也鼓励叶川大胆写。爸爸从来都不将目光放在他的考试成绩上,只是要求他的思维一定要活跃,要能联想。考高分的时候,大家都高兴;但即使是考了低分,作文偏了题目,爸爸也从未责怪过叶川。爸爸通常会找出他作文中写得好的段落和语句,加以表扬,然后再指出哪里还需要改进。就是在爸爸这样的指导下,叶川渐渐爱上了写作文,而且他的思维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让孩子的思维联想能力得到锻炼,要远比让他学会写“八股”一样的文章重要得多。叶川的爸爸的做法,就是重视了孩子能力的培养。当下的许多人将分数看成是能力的唯一反映,其实这是没有弄明白分数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分数高就一定代表能力好,否则又如何能出好成绩呢?但分数只能反映孩子的学习能力,却并不能反映其他的能力,而且只具备学习能力不具备其他能力,对于学习能力的发展也是没有好处的。因为人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一时的高分数也许只能代表记忆力或理解力的优秀,但从长远来看,个人发展需要各种能力的综合提高。所以,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来说必不可少,父母与孩子必须对其重视起来。培养建议建议一:让孩子明白能力的作用父母应该让孩子认识到,能力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要让他能够自觉地重视起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学习的目的是增强各种各样的能力,而不单单是学习知识,当然更不只是考试分数。比如,做事的能力能让人更好地处理遇到的事情,更多地解决问题;交往的能力,将能使人更好地与人交流沟通,从而更快地融入到集体之中;创新的能力,将会使人的思维得到锻炼,并得到不断发展……所以,对于孩子来说,能力的培养是孩子一生的立身之本。建议二:孩子的能力培养不能等也许有人认为,能力的培养需要慢慢来,所以在小的时候不用那么着急。学知识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父母自己首先就要纠正这种想法,之后也要让孩子能认识到能力的培养不能等。9岁的女儿不擅长与人交往,她总是埋头于学习。妈妈对她说:“与同学好好相处也是能帮助你更好地学习,若是你不与人交流,遇到问题就只能自己钻牛角尖。”但女儿却说:“不着急,我总得先学会知识吧。那个能力以后自然就有了。”妈妈摇了摇头说:“你如果不从现在开始培养,那么以后你也不可能具备这种能力。能力培养与知识学习应当相互结合,你才不会变成只懂学习的书呆子,你才能有更多的朋友啊!”这位母亲说得很正确。其实不仅是交往能力,其他各项能力的培养,都是需要与知识学习同步开展的。能力培养不能等,它是等不来的,要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后,未来的人生事业才能更好地发展。建议三:不要让能力培养变成孩子的压力能力的培养应当是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愉快地接受,并自愿去锻炼的。父母千万不要为了培养能力而去强迫孩子,否则能力的培养就变成了孩子的压力,他将不能正确看待能力的作用与意义。10岁的女儿羞于与人讲话,妈妈觉得女儿的与人交往能力有待提高。于是,当家中来了客人的时候,妈妈总是把女儿推出去,让她一定要与客人打招呼。开始的时候,女儿还能小声地说话,但时间长了,妈妈却发现女儿更加羞于与人讲话了。妈妈问她原因,她回答说:“我不知道和他们说什么,你却非要让我说,我本来就紧张,现在更紧张了,更不知道和他们说什么了。”妈妈听后也苦恼了起来,难道女儿真的就没有交往能力吗?其实,女儿之所以没能锻炼出于人交往的能力,就是因为母亲给了她的压力太大。这位母亲若是能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女儿在轻松的心态下去自愿、主动地与人沟通,那她的交往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升。建议四:重视能力不是要丢弃分数能力的培养无比重要,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然而,注重培养能力却并不代表要抛弃分数,抛弃对知识的学习。10岁的蒋睿有许多的朋友,在班里人缘很好,但他的学习成绩却很差,可他自己竟然很无所谓。爸爸问他:“为什么不好好学习?”蒋睿却说:“你不是说要重视能力吗?我在锻炼我的交往能力,以后的路也好走一些。知识什么的,反正没有能力重要。”爸爸听后,他连忙劝阻蒋睿:“你重视能力是好的,但知识的学习也不能抛弃啊!你想,若是你只知道去交往,但却没有真才实学,谁还愿意与你做朋友呢?”许多孩子会和蒋睿一样,表面看似很听话,但实际上他却已经走入了成长的误区。所以,这就需要父母及时给予提醒,要让孩子知道,重视能力并不是要忽略对知识的学习,能力重要,分数也重要。父母要让孩子努力成为一个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金玉良言学习成绩反映的是一个人知识的掌握水平,看来自然重要。但比成绩更重要的却是能力,不仅仅是学习能力,其他各个方面的能力,如做事、自我管理、交往和独立生存等方面的能力,孩子都需要具备。因为分数只能代表一时,但能力却能保证一世。让孩子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中国)黄睎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中国)毛泽东宋瑞从小就是很听话的孩子,父母对他要求也非常严格。从进入小学开始,父母就一直督促他学习,并要求他每次考试必须考到班里的前三名,否则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宋瑞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只要放学回家,就是认真写作业,背诵父母规定的知识。从小学1年级到6年级,宋瑞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但老师每学期给宋瑞的评语却是:“学习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不团结同学,各方面能力有待加强。”面对这样的评语,宋瑞的父母却不以为然。可是,等到宋瑞进入了中学,需要自主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而且中学里诸如物理等一些课程也需要动手动脑能力相结合。除了死读书别的什么都不会的宋瑞开始犯了愁,他动手能力极差,而且又缺乏和人合作的能力,表达能力也欠佳。这样一来,他的心情受到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这直接导致他的成绩开始走了下坡路,学习上越来越吃力,成绩越来越差,父母即使打骂也无济于事。宋瑞自己也觉得非常委屈。其实,宋瑞这个事例在日常生活中很是普遍。孩子之所以最后变成这样,与父母强加给孩子的“重分数、轻能力”的做法不无关系。因为父母忽略了对孩子思维能力等其他能力的培养,使得孩子慢慢地不适应后来的学习,他自然也就没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能量。学校里检验知识水平的掌握程度,大多是用考试来衡量,而考试成绩往往就被看成是给孩子作好坏判定的唯一标准。所以,在这样的标准之下,许多孩子都不得不将考分看得无比重要。可是,父母和孩子都要注意,若是一味地追求高分数,忽略其他各项能力的培养,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就会演变成“高分低能”。而且这样的高分,只不过是眼前暂时的好成绩而已,对于个人未来的成长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认清楚学习的真正目的,让他明白学习是为了他将来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学习,应当是学到了知识,并会应用;应当是知识学习与能力学习并举;应当是学习好品德辅助知识与能力。只有明确了这个目的,孩子的学习才是有用的。培养建议建议一:告诉孩子学习不是为了分数孩子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成绩,这本无可非议。但是,除了学习,孩子还有很多需要发展的方面。父母要提醒孩子,学习不是为了分数。11岁的沈博学习成绩不错,周围的老师同学朋友邻居都夸奖他是个聪明的孩子。沈博因此学习更加努力,每次考试都格外重视,生怕自己的成绩掉下来。但妈妈却劝他:“分数不那么重要的,它带给你的压力太大了。你看你的学习,已经变成只为了保住高分而学,你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都得不到发展。学习绝不是只为得几个高分的,其他的能力也与知识学习同等重要啊!”周围人对孩子的称赞与期望,有时候也会起到反作用。不但不能激励孩子发展,反而会让孩子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孩子的学习变成了只为分数而战,这将严重影响他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所以,父母要及时提醒孩子,让他摆正学习的态度,弄清楚学习文化知识与各种能力之间的关系,争取全面发展。建议二:即使是学习也要讲求能力孩子埋头于学习,本身是件好事。但是父母要提醒他注意的是,即使是学习,也同样要求培养并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否则就变成了死学。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这些都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不懂正确地学习,只一味地死读书、读死书,知识学习也同样不会有好结果,其他能力的培养也会受到影响。建议三:教孩子合理计划各种学习孩子需要学习大量的知识,他也需要学习各种各样的能力。因此,父母要教孩子学会制订计划,要能保证“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两不误。教孩子合理计划各个方面的学习,将会使他的学习更为全面,尤其是能保证他各项能力的锻炼。所以,为了防止孩子“高分低能”,让他制订出符合自己特点的较为合理的学习计划是十分有必要的。建议四:让孩子不要因高分而自负有的孩子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若是他的学习成绩很好,每次都能拿到很高的分数,那么他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自负的心理。在自负心理的作用下,他就会觉得,既然自己都能拿到高分,那其他的任何事情就都能做好了,能力什么的,不培养也差不到哪里去。但实际却不然,高分者往往都会因为太信任自己的能力,反而不去重视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结果却恰恰是他能力低下。所以,父母要告诫孩子,高分不等同于强能,能力若是不经过学习培养是不可能具备的。金玉良言“高分低能”现象一直都很普遍,当父母和孩子都不能很好地面对分数问题的时候,这种现象的出现就不可避免。所以,父母要能把眼光看远一点,要真真看得到孩子未来的发展,让他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上。一个人只有知识与能力兼具,才能真正有所发展。父母应尽早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培育能力的事必须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中国)叶圣陶儿童的时间应当安排满种种吸引人的活动,做到既能发展他的思维,丰富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又不损害童年时代的兴趣。——(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夏扬刚上小学1年级,但他的自理能力很是让老师称赞。上学第一天是他自己寻找的班级与教室,每天他的文具、书包也整理得井井有条。其实,这与父母对夏扬的能力培养是分不开的。在夏扬才3岁的时候,父母就让他自己去商店买东西,找对东西,算对账目,父母通过这样的事情锻炼了他的思考能力,以及表达、与人沟通的能力;夏扬4岁开始,又自己一人睡觉,父母这是要锻炼他的独立能力,让他学会适应;而且,夏扬的袜子要自己洗,床铺要自己整理……正是父母对夏扬早期的培养,才使得他很早就具备了自立与自理能力。而且正是因为拥有了这些能力,夏扬的学习也从未让老师、父母操过心。同时,良好的沟通能力也使得夏扬一入学就有了许多朋友。同学和老师都夸他是一个各方面能力都很强的好学生。夏扬的父母是大家的学习榜样。越早对孩子进行能力的培养,他就能越早地处理好自己的事情,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他都能如夏扬这样处理得游刃有余,这样对他未来的发展也会大有好处。孩子的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循序渐进才能日趋完善。但父母也要注意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对孩子能力的培养也要尽早。现在有许多孩子,遇到问题不会求助,更不会与人沟通,即使是学习也缺乏必要的知识驾驭能力,不能照顾自己,无论动手还是动脑的能力都差强人意。这些能力都是课本上所不能给予的,所以父母不能让书本知识学习成为孩子的全部,知识的学习要尽早,能力的培养更要尽早。培养建议建议一:能力的培养应尽量全面尽早开始培养孩子的能力,父母应该注意的是,能力培养的全面性。无论孩子的年龄大小,他应当具备的能力,应该是“一个都不能少”地全面进行培养。父母和孩子都不要抱有“某种能力到时候自然就有”的错误思想。孩子的能力只有得到全面发展,他才能更快更好地成长。思维、学习、创新、交往、合作、质疑、抵抗挫折、自我保护……等这些能力,在孩子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全面对其进行培养,会让孩子更好地为人处事,他的未来发展也将变得更为顺利。但要注意一点,能力不是特长。也就是说,孩子选择特长班要谨慎,不要盲目。建议二:帮助孩子在实践中完善能力知识的学习,要会学以致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能力的培养也需要能正确应用于实践中。父母要告诫孩子,能力也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这样才能使自身的能力有所发展,并且有所完善。妈妈教育9岁的于宁,要善于和同学合作。但于宁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却有些“软弱”,他总是习惯于听从,久而久之,同学们却说他很不好合作。于宁很苦恼,于是就去问妈妈。妈妈说:“合作的时候,大家要一起商量;遇到矛盾要协商解决问题;要谦让,看到谁有困难了,也要能主动上去帮助,等等。你的确是在表现你与人合作的能力,但是合作也要讲求个性。大家之所以说你不好合作,不就是因为你提不出自己的合理建议吗?这样的合作大家当然会有意见。看来,你还需要加强锻炼啊!”通过父母或老师的教育,孩子也许会明白应该如何表现自己的能力。但是能力的发展也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发现问题,父母也要帮助孩子在实践中完善能力。建议三:鼓励孩子拥有自己的兴趣有人说:“能力是人得以生存的条件,而兴趣则是人生活的根本。”这话不无道理。所以,尽量去做有兴趣的事情的时候,人的能力也能得到最大的发展。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拥有自己的兴趣,因为兴趣与能力可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兴趣的指引下,孩子的各方面能力也有可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当然,兴趣一定是健康的,不能是乌七八糟的。建议四:别走进孩子能力培养的误区培养孩子的能力,并不是一件绝对的事情。父母要明白,不是要让孩子非要具备所有的能力,不是非要他变成全能。这里说的能力培养,就是孩子应该具备一些基本能力,比如自理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思考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关键是父母不要眼睛只盯着分数,要通过对孩子各项能力的培养,让他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也让他有能力去处理遇到的挫折。建议五:明了能力培养的一些特点当然,父母还需要了解能力培养的一些特点,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培养。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特点,他的成长经历也可能会与其他任何人不尽相同。所以,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等因素,在他不同的年龄段进行相关的能力培养。比如,在幼儿时期,父母要培养他基本的自理、学习能力,那么活泼的孩子可能需要父母在游戏中让他掌握能力,而文静的孩子也许只需要父母的身教,他就能自觉去学习……从孩童时期的自理、学习,到学生时代的同学交往、独立学习生活,以及再大一些的与人合作、领导能力,等等这些不同能力的培养,父母都要依照孩子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培养。金玉良言尽早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也是在帮助他更快地适应生活与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的孩子,遇到问题就会知道如何解决,不会因为碰到困难而显得不知所措。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能力,将会让孩子更快地成长,使他能独立面对这个世界。
做事能力是成就孩子自身的关键能力,无论是对孩子当前的生活、学习,还是对他未来的工作、事业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毋庸置疑,孩子的做事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未来事业的大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有一份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把学会做事列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今天这个知识经济的社会,对人做事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有心的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应对社会变化的做事能力。热爱劳动:孩子双手勤劳做事会更顺利正是劳动本身构成了你追求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是靠辛勤努力而获得的享受,很快就会变得枯燥无聊,索然无味。——(英国)休谟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孩子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苏联)苏霍姆林斯基7岁的林夕文喜欢做家务活儿,每次晚饭后,林夕文都和妈妈争着洗碗。一次晚饭后,林夕文对爸爸妈妈说:“今天的碗我来搞定。”妈妈刚要说话,却被爸爸抢了先,说:“好,今天的碗就交给你了。”说完,林夕文抱着碗欢快地走向了厨房。这时,妈妈小声对爸爸小声说:“下次别让孩子洗了,每次都洗不干净,我还得重新洗一次。”爸爸说:“不能打消孩子的积极性,看我的。”说完,爸爸故意抬高声音,说:“我最喜欢让咱们文文洗碗了,每次都洗得特别干净,不仅里面没有残留的油点、米粒,连外面也没有,都光溜溜的。”这时,林夕文听到爸爸的表扬,洗得更认真了,把碗的背面也洗了又洗,擦了又擦。一会儿,爸爸走进了厨房,对女儿说:“来,让爸爸看看,洗得多干净。”爸爸看了后,果然洗得干净了很多,接着竖起了大拇指。当林夕文的碗洗得不干净时,爸爸没有直接指出来,因为有时候放大孩子的缺点可能打消她劳动的积极性。而爸爸采取“正话反说”的方式,让孩子知道干净的标准是:碗上面没有污渍,没有饭粒,里面和外面都要干净。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做到,必要时,父母还可以对孩子进行指导。所以,父母一定要采用支持与鼓励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积极参加劳动。爱劳动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爱劳动的孩子和不爱劳动的孩子相比,失业率是1:15,犯罪率是1:10。这说明,一个爱劳动的孩子往往在未来的生活技能上和道德品质方面要远远超过不爱劳动的孩子。不可否认,适量的劳动还可以使孩子快乐。那些童年时参加过劳动,甚至做过简单家务的人,要比那些小时候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因为孩子在劳动中不仅获得了才干,还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而且,劳动可以使孩子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使孩子学会协作,培养他处理事情的能力,所以对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那么,父母应该怎样点燃孩子的劳动热情,让孩子积极地投入到劳动中呢?培养建议建议一:父母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在我们身边,很多孩子都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不会开煤气,甚至不会自己整理书包,仿佛一切事情都是父母负责的,与孩子无关。事实上,造成孩子懒惰、动手能力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父母不能单方面指责孩子觉悟差,而应该思索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否发生了偏差。有些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就不好好学习吧!长大了就是扫马路、当工人的料。”于是,在孩子心中,体力劳动、干活就成了低人一等的事情,使得他越来越轻视体力劳动和社会实践。所以,从现在起,父母要摒弃这种错误的、陈旧的观念,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到劳动中去,通过劳动把孩子塑造成一个不仅“心灵”而且“手巧”的人。建议二: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有些父母的口头禅是:“你就好好学习吧,家里什么事情都不用你操心。”在他们看来,只有好好学习才是成才唯一的条件。事实上,家务活儿全由父母包了,只会让孩子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干活儿是父母的事情。实际上,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这是让孩子明白,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是每个人的义务。一位母亲曾说:“我的孩子从5岁开始就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每次吃完东西,桌面和地面的果皮和瓜子壳都由她收拾;做饭时,他会帮着择菜;吃饭时,他会帮着盛饭、盛菜;饭后,他会帮助收拾碗筷。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需要她来分担家务,而是要培养她的参加家务劳动的能力。”每位父母都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些家务劳动,平时,鼓励孩子自己叠被子、穿鞋子、洗洗自己的小件物品,等等,这都会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在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时,父母要把握好“度”,并不是非要让做到什么“量”才算干活,而是培养他的劳动观念。对孩子来说,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最好的劳动习惯。建议三:鼓励孩子参加学校劳动在学校,每个孩子都会有卫生值日安排,而有些孩子因为怕脏、怕累、怕苦,想方设法逃避学校的劳动。渝凡上初中1年级,这周末学校组织大家一起去植树。周六早上,妈妈为她做了丰盛的早餐,鼓励她去植树。可是渝凡起床后,说:“妈妈,天气预报说下午要刮大风,肯定有很多沙土,今天我不想去种树了。”妈妈感到很惊讶,说:“学校组织的劳动一定要参加啊!”渝凡说:“也不少我种的那几棵树!”妈妈说:“那如果大家都这么想,就没人去种树了。”气氛一下沉默了,然后,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妈妈觉得种树还是很有意义的,明年这个时候可能就因为你们种的那些树,就没有这么大的沙尘了。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希望你能去,你再考虑考虑吧!”说完,走回了厨房。一会儿,渝凡吃了早餐,对妈妈说了一声:“妈妈,我植树去了啊!”说完,转身出了门。在生活中,如果遇到渝凡的情况,可能孩子还没有打消种树的念头,父母可能就因为心疼孩子不让他去了。而渝凡的妈妈没有这样做,而是给孩子阐明植树的意义,然后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终把决定权留给她,真正做到尊重她。这样往往更能激励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建议四:积极鼓励,适度赞美孩子在小时候可能是出于好奇心,都是喜欢劳动的。但是,当他的尝试引来父母的赏识时,好奇心就会促使他变成一种习惯。孩子劳动的积极性一般都是在父母的鼓励声和赞美声中激发出来的,所以,父母要适度表扬孩子的劳动行为。面对孩子亲手叠的却并不整齐的被子:一位母亲气冲冲地对孩子喊:“我说你不会,你偏要逞能,躲开!看着我是怎么叠的。”说完,这位母亲拆开被子重新叠了起来。另一位母亲却欢喜地赞赏孩子:“是你自己叠的吗?真能干。来,让妈妈瞧瞧!嗯,不错,有模有样的,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说完给孩子一个微笑,指给孩子看。看到孩子同样的行为,两位母亲的反应却截然相反。相信第一个孩子在短时间内再也不愿意叠被子了,因为他担心妈妈的责骂;而第二个孩子,相信他下次一定能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其实,差别就在父母的态度上,父母只要给孩子一个鼓励的话、手势就可以了。所以父母一定要珍惜孩子的劳动成果,重视孩子的每次尝试,以鼓励表扬为主。如,孩子参加劳动了,不管结果如何,父母要给他一个微笑,拥抱一下或说声“干得不错”,这些简单的肯定都可以使孩子感到高兴和自豪,体验到劳动的愉快;当他做得不好时,父母也要善意地指正他的行为,并鼓励他“没关系,下次再来”。建议五:别把劳动作为惩罚孩子的一种手段把家务劳动作为惩罚孩子的一种手段,可能当时父母消气了,但是只会引发教育孩子的新问题,会让孩子对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蓝蓝今年5岁,吃饭的时候总是弄得满桌、满地都是饭粒。每当这时,妈妈都会气愤地说:“如果下次再这样,就罚你擦桌子、擦地板。”可是,蓝蓝的这个毛病依旧没有改。一次,妈妈终于忍不住了,惩罚女儿擦桌子,而蓝蓝吞吞吐吐地对妈妈说:“妈妈,你是不是每天都犯错?”妈妈很惊讶,问:“为什么?”女儿回答:“因为你每天都擦地、擦桌子!”蓝蓝的话顿时让妈妈不知所措。蓝蓝幼稚的话不得不引起每位父母的深思,这样真能让孩子不再掉饭吗?妈妈惩罚蓝蓝收拾饭桌,目的是为纠正她的坏习惯吗?还是因为自己嫌麻烦,嫌弃孩子给自己带来麻烦?很多父母喜欢用洗碗、扫地来惩罚孩子,而父母应该认真反省:劳动惩罚真的能让孩子勤劳起来吗?能真正解决孩子懒惰的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劳动。所以日常生活中,父母尽量不要以劳动惩罚孩子。建议六:不要用金钱促使孩子劳动用金钱促使孩子劳动,会加强孩子的金钱意识,削弱孩子的劳动观念,所以切忌用金钱刺激孩子劳动。10岁的莉莉平时很懒惰,吃完饭经常是抬起身就走人,根本没有收拾餐桌的习惯。而莉莉的妈妈为了使莉莉变得勤劳起来,妈妈采用了一个“非常”方法,妈妈制订了一张劳动——工资对照表,上面清楚的标明每项劳动会赚取多少钱。原来,妈妈是想让孩子通过劳动赚取零花钱,激起孩子的劳动意识。而莉莉对这个政策也是积极响应。方法实施的前几天,效果很明显,莉莉抢着干家里的活,恐怕家务活被爸爸妈妈抢没了。妈妈也是看在眼里,美在心里,为这个“伟大”的计划感到自豪。一天,妈妈发烧了,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回到家,看见女儿正在玩电脑游戏,于是,对她说:“莉莉,妈妈今天不舒服,能帮我烧点开水吗?”没想到女儿却说:“不行,妈妈,我在玩游戏呢?”妈妈继续说:“难道今天不想赚钱了吗?”女儿笑了笑,说:“今天我累了,不想赚了。”听了女儿的话,妈妈欲哭无泪。可见,用金钱刺激孩子劳动只是治标而不治本,短期内让孩子劳动了,可是劳动的真正动力是什么呢?是钱。而有些父母认为:“劳动换取金钱,金钱要通过劳动来获得”是很现实的真理啊!可是父母要注意,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父母不能以大人的做事方法要求孩子。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片面地认为我的付出是要有金钱作为回报的,并逐渐形成这种狭隘的金钱观。而且家庭是讲爱、讲付出不是讲回报的地方,用金钱刺激孩子劳动,会让孩子变得冷漠,目光只停留在钱上,其结果只能是像莉莉那样,体察不到妈妈身体不适,只要自己不想再赚了,就不做了。最后,伤心的只能是父母自己。因此,父母不能用金钱刺激孩子劳动。金玉良言对于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父母一定要记住让孩子参加劳动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切忌简单地把孩子当劳动力来使唤,或把劳动当成惩罚孩子的手段,更不能以金钱和物质对孩子的劳动进行奖惩。当孩子劳动有失误时,父母也不能训斥和责备。此外,父母要重视劳动过程的具体指导,多给予鼓励,让孩子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注重细节:细节决定孩子做事成败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中国)老子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美国)戴维·帕卡德1826年,法国青年化学家巴拉尔研究从海藻中提取出碘。他把海藻烧成灰,经热水浸取后,向浸取液中通入氯气,最终得到紫黑色的碘的结晶体。巴拉尔又发现,在他每次提取碘后的母液底部,总会有一层深褐色的液体,而且还具有刺激性臭味。他经过仔细研究后,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溴,并将这一新发现写成了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而就在这篇论文发表后不久,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读到了它,他懊悔不已——因为他在几年前也做过与巴拉尔相似的实验,并且看到过类似的现象。但当时的他并没有仔细观察与研究,而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断定,那些褐色的液体不过就是氯化碘,因此他给那个装了褐色液体的瓶子贴了张“氯化碘”的标签,就是这一举动,让他错过了发现新元素的机会。后来,李比希将那张标签取下来挂在了床头,以此作为一个教训,提醒自己要时刻注意细节。从那以后,他在科学研究中变得格外的严肃认真,并在化学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一个小小的细节,使一个新元素的诞生被推迟了几年的时间,大化学家李比希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父母要能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示,要教育孩子也应该时刻注意细节。俗话说:“细微之处见端倪。”细节向来与人各方面的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有很多事情都可以从细节处看出个究竟来。而一些看来很平常、很不起眼的小事,又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和处世为人的原则。同时,个人细节也是一个人被他人认识、了解的一个重要途径。若是一个人能注重各种细节,就能使自己各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这也是能得到他人认可的一大关键。对细节的注重不仅对个人的成长有帮助,对个人事业的发展与成功也是必不可少的。人生往往是由许许多多也许美好、也许烦恼的事件组合而成的。而细节对于每一个事件而言,又都意味着关键,正是这些细节决定了事情的成败,甚至决定了人的一生。所以每一个人,包括孩子,都应该牢记,一切要从细节入手,切不可因小失大,功亏一篑。未来社会飞速发展,这也就要求个人必须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同样的,注重细节的能力也不能被忽视。孩子若是能从小就开始培养这种能力,那么他就能以饱满的热情去完善自我,他在人生道路上将能够很好地迎接与应对各方面的挑战。父母培养孩子注重细节的能力,也是在为他未来的进步与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建议建议一:培养孩子严谨的生活态度只有生活严谨的人,才有可能注意到自身周围的细节问题。对于那些本就生活态度懒散的人,自然不会细心注意那些所谓的小事。因此,父母要从日常点滴开始,培养孩子严谨的生活态度,让他认真做好身边每一件事情。7岁的晓利是个很活泼的孩子,但是周围的人包括他的老师同学却不大喜欢他,因为他经常穿着不怎么干净的衣服去上学,说话也经常不注意场合,而且嗓门也很大,对老师也没有礼貌。老师家访的时候婉转地向晓利的父母提到这个情况,晓利的父母听了有些脸红,因为他们一直认为,男孩子随便点更好,不用注意那些细节。后来,父母开始纠正晓利散漫的生活态度,让他注意讲究卫生,同时也注意纠正他的言谈举止。一个月后,晓利虽然还做不到十分彬彬有礼,但周围的人已经感觉到他有了巨大的变化:他的衣服干净了许多,见到长辈也有了礼貌。又过了两个月,晓利真的变成了一个有形象懂礼节的孩子。晓利不过是注意了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他人对他的态度就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由此可见,细节对一个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所以父母要提醒孩子,身边细节无处不在,从自身形象的好坏,到谈吐语言的礼貌,再到接人待事的态度等方面,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就能有一个严谨不散漫的生活态度,使他具备注重细节的能力。建议二:让孩子养成规范做事的习惯“规范做事”就是说,孩子做事情应该一步接一步地来,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瞎忙,否则不但完成不了任务,反而还有可能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父母要指导孩子,使他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尽量做到按部就班,完成一步才能继续下一步,在完成的过程中尽量完善所有细节,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办事的效率。10岁的钱林十分喜欢做航模。但这天他在组装一架新的飞机模型的时候却总是失败,他十分沮丧。爸爸走过来站在他身边看了一会儿,开口说道:“你是按照说明书组装的吗?”钱林摇摇头:“我都组装了那么多模型了,哪里还用看那个?我想怎么装就怎么装。可是这一只模型却怎么装都有问题。”爸爸想了想说:“你看,组装模型,需要按照说明要求一步一步地完成,才不会缺少零件缺少步骤。像你这样只凭自己判断,当然会失败,所以要注意每一个细节问题,只有完成一步再进行下一步,及时检查修补漏洞,你才能最终成功啊!”钱林听了爸爸的话,将所有零件全部拆卸下来,重新按照说明一步一步地来,果然,没费多少工夫,模型就组装好了。爸爸拍拍钱林的肩膀说:“其实,生活和学习也需要像这样去注意一些细节问题,一步一步不能着急,只有这样,你才能保证你的办事效率。”钱林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要想规范做事,只有一步一步地踏实进行,才会注意到每一步的细节,进而完善细节,将事情做成功。就如钱林做模型,不按照说明要求和遵照说明要求两种做法,结果就完全不同。父亲通过做模型的事情教育钱林,让他了解到细节的重要性,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一定会抓住身边细节,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的。建议三:鼓励孩子从身边细微之处做起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之所以能在众多参训的预选宇航员中被选中,成为人类首位登上月球的人,就是因为一个小小的细节:训练官发现,每次进入试验舱训练,只有他不厌其烦地脱下鞋进舱。可见,细微之处,不仅可以反映一个人很多方面的素质,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机会。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从身边的细微之处做起,让他逐渐学会注重细节。5年级的陈辰放学回家后一直闷闷不乐,妈妈问他原因,他苦着脸掏出一张作文纸说:“我的作文,没写名字。老师没给我成绩。”妈妈听后问他:“这样的问题你应该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吧?”陈辰吐吐舌头,在他的记忆里,因为不写名字而被老师训斥的事情似乎发生过好几回了。妈妈又继续说:“你看,你总是粗心大意,不注意这些小事情,老师不给你成绩也是在给你个教训,为了让你记住。咱们来假设下,如果你将来参加高考,依然忘记写名字,那你答题答得再好也不会有成绩的。那样你十几年的学习不就白费了吗?所以,这些小细节马虎不得,作业上一定要写清楚自己的名字、班级。你以后一定要记住!”陈辰听后,使劲地点了点头。凡事都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而从这一点一滴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品德。故事中陈辰忘记写名字的错误,可能有许多孩子都遇到过。在这个时候,父母就要像陈辰的妈妈那样通过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让他知道生活和学习中的一点一滴的细节,对一个人将会有很大的影响。父母要帮助孩子了解,想成大事,必须先从身边小事做起。父母要多对孩子加以提醒与指导,帮助他认识到从细微之处做起必不可少,多注意细节很重要。建议四:让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在跑步比赛的时候,大家经常会看到类似的情况:冠军只比亚军快那么一点点。但就是这一点点,却会让一个运动员训练一年甚至几年。也许可以这样说,冠军与亚军相比,可能就是在某一细节上强了那么一点点。比如,上课听讲,一开始孩子可能会坐不住、走神。父母可以通过日常训练,锻炼他听人说话的注意力,让他学会倾听与思考;写作业的时候,父母要督促他保持端正的坐姿,看准了再动笔,尽量不用橡皮擦,要专心致志,还要爱惜纸笔;朗读的时候,父母要让他集中注意力,大声且认真地将文章读出来;还有衣物整齐、保持个人卫生,等等。这些生活、学习上的小事情,如果父母能让孩子每天都坚持做下来,那么他每一天都会在进步。而每天进步一点点,也代表着一个人的自控能力、自我完善的能力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因此,父母不要忽视孩子某一细节上的进步,积少成多,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哪怕每天只前进1%,日积月累那也将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父母要提醒孩子认真对待学习和生活上的每一个小细节,为他的成长与发展积累更多的资本。金玉良言细节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也有可能会改变人生的方向。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父母都要时刻提醒孩子多注重细节,让他从身边一点一滴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有责任心:孩子做事成功的有力保证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中国)梁启超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成功和失败。——(俄国)列夫·托尔斯泰某电视台曾播出过一个访谈节目。节目中的嘉宾讲述了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有一次,他到瑞士访问。在一个洗手间里,他听到隔壁小间里一直有一种奇特的声响。由于这声响时间过长,而且也过于奇特,因此不觉中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于是,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通过小门的缝隙向里探望。然而,就是这一看让他惊叹不已。原来,小间里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修理马桶的冲刷机构。他向前一问才知道,是这个小男孩上完厕所以后,因为冲刷设备出了问题,他没有把脏东西冲下去,因此他就一个人蹲在那里,千方百计地想修复那个冲刷设备。而他的父母、老师当时并不在他的身边。这件事令这位嘉宾非常感慨: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竟然有如此强烈的负责精神,可以说这种负责精神已经渗透到了小男孩全身的每个细胞。每个人都无法逃避自己该承担的责任。人从一出生就和父母建立了关系,就有了照顾父母、奉养父母的责任;等长大结了婚,对自己的家庭和另一半也有了不可推卸的责任;待到自己成为父母,对孩子有养育和教育的责任;同时,作为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一份子,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也有该担负的职责;而作为一个公民,同样也有自己要负的责任……有句话说:“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在其职业、文化、社交和消费活动中,每天都应承担自己对他人的责任。”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会尽心尽力扮演好自己的每一个角色,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无论在扮演的角色中,遇到了多么困难的境遇,都会勇猛承担,绝不推卸和逃避责任。责任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一个有责任心的母亲可以把孩子培养成才,一个有责任心的丈夫能经营出幸福的家庭,一位有责任心的医生会义无反顾地救死扶伤,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不轻易放弃每一个学生……而有责任心的人也容易获得成功和幸福,他会努力去做好该做的事情,在工作中不断地“做好”,成功就会越来越近,在生活中不疲不厌地“做好”,幸福就在眼前。然而,责任心是一个人习惯性的行为,是一种内在的潜质,父母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他的责任意识。培养建议建议一:要学做尽职尽责的父母父母的责任意识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若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孩子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业和事业;父母如果为了家庭的兴旺,而不断努力付出,孩子也知道该如何经营自己的家庭。因为,父母总是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位父亲特别有责任心,干任何事情都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平时,不在家的情况下,他总是会和妻子、孩子保持密切的联系;家里的什么东西坏了,他总是第一时间就修补好;答应朋友的事情,总是及时去帮忙……父亲的行为都被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看在眼里。儿子在班里学习好、人缘好,被老师和同学选为班长,班里的事情他都会认真操心处理。每天放学后,当同学们陆续走出教室,他总是留下来检查窗户有没有关好,垃圾有没有倒掉,黑板有没有擦干净等等。他就像老师的左右手,像同学们的长兄,深受老师的喜欢和同学的爱戴。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责任心就是对任何事尽心尽力的心。只要父母在生活中不断提升和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才有敏感度去引导孩子。而且,父母平时少说推卸责任的话,特别是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阻碍时,要少说责备和抱怨的语言,这种语言本身就是在推卸责任,在暗示“我是对的,他们都是错的”。父母如果是这样,当孩子遇到不顺心时,也会习惯性地把责任推给别人,所以父母的言行不容忽视。建议二:把适当的任务分配给孩子孩子责任心的建立不是通过口头教育完成的,而是孩子在动手去做的过程中逐渐体会责任的重要。其实,不只是孩子,当一个人的肩上被赋予一份重任的时候,都会因自己被重视而高兴,同时也会努力去完成这项任务。在平时生活中,父母要懂得给孩子安排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任务,比如:把一间房屋的卫生交给孩子,或者把洗碗的任务交给他,或者让孩子自己去买菜等。当然,这个过程中,父母一定要赋予孩子100%的信任,即使孩子做的不好,也不要打击,而是教给他更好的方法,鼓励孩子再接再厉。一位勤劳能干的女人,家里家外的任何事情只有自己做了、自己参与了才放心。儿子的衣服从来都是她给洗,儿子要是自己洗不干净,她就会重新洗。丈夫除了工作以外,想做点什么,她一定要干涉。但丈夫和她的思维方式不同,总是达不成一致,最终她的强势都会使丈夫败下阵来。几十年过去了,儿子大学毕业后,自己在外地工作,一有闲暇就带着照相机到处摄影,很少回家,而且无论她怎样催促儿子该考虑婚姻问题,儿子都保持“独行侠”的风范。而丈夫除了一点退休工资外,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家中的大小事情一概不管。在所有人眼里,她依然勤劳但是很辛苦,她也埋怨丈夫的懦弱和儿子的叛逆,她认为这两个男人都没有责任心,都不知道帮她分担,反而还要让她操心。其实,不是儿子和丈夫没有责任心,而是女主人夺走了他们负责的机会。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懂得放手。因为适当的放手是对孩子的信任,大包大揽的父母只能教育出懦夫或者叛逆者,而怯懦或叛逆的孩子都会显得不负责任。实际上,不是孩子不愿负责,而是父母不让孩子负责。总之,父母要放下心来让孩子去做事,不怕孩子做错,就怕孩子不做,孩子只有在做事的过程才能激发责任心。当然,孩子做错之后,父母一定不能埋怨又指责,只有父母平静地引导和鼓励,才能让孩子进一步地负起责任来。建议三:让孩子知道负责任的好处父母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因为负责而得到认可的例子,让孩子知道只有负责的人生才是轻松和自由的人生。一位公司老板在应聘一个年轻人的时候,经过交谈,发现这个年轻人并不适合他们公司的工作。于是,老板很客气地和年轻人道别。当年轻人从椅子上站起来,手指不小心被椅子上跳出来的钉子划了一下。年轻人顺手拿起老板桌子上的镇纸,把跳出来的钉子砸了进去,之后和老板道别。就在这一刻,老板突然改变了主意,他留下了年轻人。事后,老板说:“我知道在业务上他也许未必适合本公司,但他的责任心的确令我欣赏。我相信把公司交给这样的人我会很放心。”诸如这样的故事,父母可以多讲给孩子听,孩子就会知道责任可以创造机遇,责任是人生最安全的保障。孩子的心很纯,接受这样的故事多了,自然就知道什么是责任,如何做才是负责。建议四: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一个人的责任心不仅表现在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而更要表现在做错事时是否能勇敢的承担后果和责任。比如,孩子不小心损坏了公共物品,父母是否鼓励孩子一定要道歉和赔偿。当然,道歉和赔偿是孩子应该负的责任,而父母千万不要因孩子的小过错就打骂孩子,这只能导致孩子以后再做错事后以逃避的态度来对待。一位母亲对女儿责任心的培养很重视。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有一天一家人正在吃晚饭,女儿突然想起来,今天在学校借了同学的笔记,但是忘记还给同学了。母亲知道后,就赶快让女儿给同学打电话,看什么时候方便给对方把笔记送过去。母亲告诉女儿:“不能因为自己的过失影响同学温习功课,这既是对同学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女儿后来说到:“这件事对我以后责任心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确,孩子在成长的时候,没有一件事情是小事,父母一定要要有教育敏感度。比如,孩子们在相处时出现的不愉快,父母引导他们各自反省,反省本身就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又如,如果孩子不小心打破了谁家的玻璃,父母不要责备,让孩子详细描述事情的经过,帮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并且一定要让孩子给对方道歉并赔偿物品。这样,孩子渐渐就会形成负责任的习惯。建议五:不要一味地迁就孩子父母可能因为太爱孩子,而忽略孩子的细小的行为习惯,同时,对孩子的小错误也就一味迁就。但是,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孩子责任心的建立,因为孩子没有办法从自己的行为中体会什么是责任。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说:“必须让孩子懂得他们不同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定会很有责任感。”一次,她的儿子从学校回家比平常晚了半小时,茨格拉夫人对此表示理解,但她也明确地告诉儿子:“你玩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半个小时,这个时间我们可要遵守。”这样,就让儿子意识到了自己晚回家的后果,他就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茨格拉夫人认为:“有时候,做父母的内心也会在爱与公平之间摇摆犹豫,但是不能因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迁就他的喜好,让他逃避责任。孩子如果没有按规定整理好他的书柜,那么面对他喜爱的电视节目,我们也只能做出很‘遗憾’的决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时就像一种合作。父母可能会给孩子立定一些规矩,或者大家会提前说好要做一件什么事情,当孩子没有遵守的时候,父母是会让孩子以一定的形式为此事负责,还是算了不计较了?父母的态度和行为会极大地影响孩子责任心的建立。所以,父母在孩子该做的事情,不要轻易迁就,让孩子负责才是真正对孩子的爱。建议六:帮孩子养成做事善始善终的习惯孩子做事虎头蛇尾是很正常的现象,但父母对此,不能置之不理,因为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越来越没有责任心。父母要帮助孩子养成善始善终的好习惯,因为让事情圆满地结束其实就是责任心的表现。小刚的母亲要求家人洗澡后把换下的衣服放进洗衣机,可8岁的小刚经常忘记。母亲并没有责怪他,而是想着如何帮助小刚养成良好的习惯。于是,妈妈就让小刚在本子上记下洗澡后该做什么事,提醒他不要忘记。从此以后,小刚再也没有忘记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他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孩子的好习惯都离不开父母的帮助,做事善始善终是一种习惯,而这个习惯会让孩子做任何一件决定的时候,都想到要为后果负责。孩子只有学会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才能逐步地发展为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金玉良言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父母自身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对生活、工作有责任感的父母不但可以让孩子耳濡目染,特别是当孩子没有担负起责任的时候,父母有能力察觉。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如果父母责任心不强,就不会认为不负责任是什么严重的事情,自然无法提醒和帮助孩子建立责任心。事先计划:孩子“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的制定比计划本身更为重要。——(美国)戴尔·麦康基做一件事,说一句话,无论事情的大小,说话的多少,你都得自己先有了计划,先问问自己做这件事、说这句话,有没有意义?你能这样做,就是奋斗基础的开始奠定。?——(美国)戴尔·卡耐基初中2年级的蒋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次野营活动,地点就在离城市不远的山中,为期两天。蒋威在家准备野营用品的时候,爸爸对他说:“东西可要带全了,不要落下。”蒋威自信满满地拍着胸脯说:“没问题!我完全能照顾我自己。”然而爸爸检查他的装备的时候却发现,他的衣服带少了,因为山里尤其到了夜里会比平时冷许多,而且他也没带手电筒等照明工具。爸爸想了想,并没有提醒蒋威。两天后,蒋威回来了,与临走时的兴高采烈不同,他看起来有些垂头丧气。爸爸问他:“野营过得怎么样?”蒋威摆摆手说:“别提了!我没想到山上那么冷,结果没带衣服,冻得我什么都没心思看。而且我也忘记带手电筒了,晚上还得跟别人借手电筒。我自己也没什么安排,老师让自由活动的时候,我都不知道干什么,唉!”爸爸笑笑说:“你看,事前的周密计划与准备是多么重要。你只顾着兴奋,完全没有好好计划,吃亏了吧?”蒋威点点头,他对爸爸说:“下次,我一定要列一个详细的行动计划,爸爸你也要帮我多想想,争取不再出这类因为计划不周而导致的低级错误。”爸爸赞许地笑了,他知道儿子已经通过这次亲身经历体会到了制定周密计划的重要性有人曾经把“做事没有条理”列为许多公司经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做事没有计划、没有条理的人,无论从事哪一行都不可能有成绩。计划,是一个人围绕目标对自己即将要做的事情所做的预先的安排。做事有计划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做事的习惯,更是一种做事态度。合理的计划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父母要注意的是,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做事有计划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就如蒋威,仅仅是一次小小的野营,也会因为计划不周而导致他活动的不顺利。而爸爸让蒋威通过亲身经历来记住这个教训,也是在培养孩子做事前要学会制定计划的好习惯。许多时候,父母会发现孩子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一些丢三落四的毛病,会有做事前松后紧的不合理安排,这些都是孩子做事缺乏计划性和合理性的表现,若是父母不加以指正和引导,孩子养不成良好的做事习惯,这有可能也会影响他今后的人生。因此,父母要教孩子在做事之前制定好合理的计划,这对于让孩子有条不紊地处理生活和学习上的大小事情十分有帮助,同时也是为他今后的事业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建议建议一:让孩子懂得事先计划的重要性对于孩子来说,若是他的学习与生活没有计划,那么他的未来就有可能会变得混乱不堪。因此,父母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来让孩子懂得事先制定计划的重要性。明天就要开学了,可上小学2年级的周雪却犯了愁,因为她的寒假作业还没有写完。妈妈看着女儿从一早爬起来就在补作业,连中午饭也没好好吃,尽管有些心疼,但妈妈也知道,这都是周雪事先没有计划好的结果。其实在寒假一开始,妈妈就提醒周雪,要安排好时间,制定好计划,让寒假过得轻松又有意义。但周雪毕竟只是个10岁的孩子,放假玩乐是她最想做的事情。因此,她只是口头答应了并没有真的去做。妈妈决定不提醒她,让她记住这个教训,从而认识到计划的重要。晚上,终于写完作业的周雪疲惫地爬上了床,妈妈走进女儿的小房间,意外地在书桌上看见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妈妈,下次我一定要订个计划!”妈妈看了,欣慰地笑了。很多时候,和孩子讲道理或者强迫他去做,可能都会使他产生逆反的心理。而周雪的妈妈这样的做法却使孩子通过亲身经历,最终体会到了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当然,让孩子懂得制定计划的重要性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用名人事例来作榜样,或者父母亲身作出榜样,等等。总之,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制定计划对于他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当孩子有了这个认知以后,父母就可以自然地鼓励和引导孩子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了。建议二:让孩子做事有条理有些人做事向来没有什么条理,东一脚西一脚,看似很忙,但其实他又什么都没有做,也什么都做不好。这就是典型的做事没有条理的表现,这样的人终将一事无成。所以,父母要在生活中引导孩子,使他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谭宁上小学3年级了,他在家有一个特点,经常会问爸爸或妈妈“我接下来干什么”,要是父母当时没空回应他,他就会干脆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一看好久,完全不知道他其实还有许多事情要做。爸爸有些头疼,他和谭宁进行了几次沟通,让他了解了没有条理的生活对一个人的害处。听从了爸爸教导的谭宁开始反思,并开始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制定起计划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谭宁不断完善他的计划,每天的学习、休息、锻炼、家务的时间,终于被他安排得井井有条。参照这样的一份计划表,谭宁在爸爸的监督下认真坚持了下来。后来,他的生活逐渐变得按部就班,而且这份条理性也延伸到了他的学习上,学习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谭宁的爸爸及时发现了孩子做事没有条理的毛病,并通过制定合理计划来帮助他改正,相信谭宁一定可以成长为一个做事真正有条理的人。父母要知道,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他需要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除了学习与玩耍,生活上的一些事情也将纳入他的人生轨道。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学会条理处理所有事情,让他免于在今后的日子里遇事手忙脚乱,影响自己的事业甚至人生。建议三:与孩子一起做计划在孩子最初开始学习有条理地做事的时候,父母可以与他一起制定计划。父母要与孩子一起商量讨论,了解他的行动目的与行动过程,通过帮助与指导,使他能自主地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作安排,让他逐步养成做事情之前制定计划的好习惯。11岁的安琳最喜欢去游乐园,几乎每个周末都想去,但她每个周末的下午都要去少年宫参加舞蹈兴趣班,可让人惊讶的是,她自己的时间安排却让她两不耽误。原来,起先,安琳玩的时候怕学舞蹈会迟到,而跳舞的时候又想着还没玩够,这样玩耍和学舞蹈哪个都不能尽兴。于是,爸爸和她商量着制定了一个周末计划——吃早饭,接着游乐园活动,然后回来吃午饭,午饭后小睡,下午一点去少年宫学舞蹈,下午3:00至晚饭前自由活动,晚上对第二天的学习做准备工作。安琳有了这个计划,生活规律了许多。而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又根据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安排,逐步改进与完善了计划,使自己学得更加尽兴,玩得也更加开心。孩子对于不能好好安排的事情总是会显露出烦躁、焦急,甚至失去耐性,最终导致什么事都无法顺利完成。在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根据他的个性与活动安排,帮他制定一个合适的计划,让他将不同的活动时间区分开来,使他能专心于做每一件事情。另外,父母也可以将自己的生活学习计划示范给孩子看,让他了解大致的计划模式;也可以征求孩子对计划的意见,让他对计划的安排多思考,使之最终学会自己定制计划。建议四:督促孩子完成计划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计划定出来,就要照做。而且,父母还要告诉孩子,完成已经制定好的计划要循序渐进,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延迟拖沓,只有按照计划认真地去做了,计划的制定才是有效并有意义的。孩子的自控能力会相对比较差一些,有时候他并不能很好地执行自己的计划。这就要求父母要随时督促孩子,并与孩子一起检查计划的完成质量。上小学4年级的郑航,最初一直都让妈妈和老师头疼,因为他不是忘记带课本就是忘记拿作业,定了学习与休息的计划也是不能很好地完成。于是,爸爸决定帮他改掉这个毛病。每天,爸爸都会帮助郑航一起制定当日的学习计划,在孩子学习的时间里,爸爸还会不时地来提醒孩子让他专心完成。而到了休息时间,爸爸又与郑航一起下棋、看电视。一段时间以后,郑航慢慢地改掉了做作业不专心的毛病。而且,每天和爸爸一起检查自己的计划完成情况,也增进了父子间的感情。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面对孩子不能很好地执行计划的情况,父母不能过于急躁,更不能用训斥责骂的方式来提醒孩子,而是要像郑航的爸爸那样,通过耐心指导来帮助他完成计划,逐步让他养成按照合理计划完成任务的好习惯。有了计划就去认真按照计划执行,养成善始善终的好习惯,这对于孩子未来的生活、学习、成长,以及步入社会后的发展都十分重要。父母在督促他完成计划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他积极的心态,使他不断积累自信心,同时还能激发他学习的潜能。金玉良言对于孩子来说,做事前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是十分必要的,这可以帮助他有条不紊地处理所有的事情,帮助他很好地料理自己的生活,更帮助他很好地学习,从而健康成长。因此,父母要通过引导与帮助,让孩子学会事先制定计划。积极主动:永远让孩子快人一步我一生所主张的,就是生活,对人们必须抱持积极的态度。——(苏联)高尔基我为什么每天都有收获,每天都有新的发展?这是缘于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美国)克莱门提·史东6岁的雪燕细心、爱思考。一天,全家人在一起聊天,突然讲到了积极主动,雪燕插话问:“妈妈,积极主动是什么呀?”妈妈说:“积极主动就是:有一件好事,别人希望你去做,但是却没叫你去做,你就默默地把这件事做好了。”雪燕一副迷茫的样子,妈妈继续说:“比如,你每周一、三晚上都要练习书法,每次都是妈妈一遍遍地在后面催你:‘雪燕,要写书法了。’而积极主动的孩子不会妈妈催,自己就开开心心地走向书房了。如果你能做到这样就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孩子,而且老师、叔叔阿姨最喜欢这样的孩子。”这下,雨燕明白了很多,说:“哦,这就是主动啊!”妈妈又继续说:“主动的孩子和被动的孩子有很大的区别: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你把手举得高高的,那你就是个积极主动学习的孩子;吃饭的时候,不用妈妈催好多遍,自己就下来吃饭了,那你就是个主动吃饭的孩子。你想做一个积极主动的孩子吗?”雨燕毫不犹豫地说:“要!”妈妈笑了笑,说:“好,妈妈相信你,也支持你,你一定会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孩子。”现在的孩子对积极主动没有一个概念,总是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父母强加在身上的一些想法,长期生活在这种模式下的孩子会逐渐养成对父母的依赖,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惯,做什么事情都要在父母的监督下完成。父母也可以像雨燕的妈妈那样,告诉孩子一个积极主动的孩子的表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让他分清楚好坏,慢慢让他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主动做事。人性的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积极的人能为自己创造有利的环境,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自己总有选择的权利。而消极被动的人总是认为自己受环境和他人的左右,如果别人不指点,环境不改变,自己就只能消极地生活下去。积极主动是一个人从小养成的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做事的能力。积极主动的孩子会乐观面对生活,对不好的环境不抱怨,而是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法;而消极被动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总是想通过向别人求助来解决问题,而不会独立思考,当出现不好的结果时,只会怨天尤人,将责任推卸到其他人身上。每位父母都不喜欢做事拖拖拉拉、只会抱怨的孩子。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积极主动做事的能力呢?培养建议建议一:用近期目标培养孩子的上进心孩子一般都会有上进心,但是上进心不容易保持,很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就动摇了,比如受过某些挫折,上进心锐减,最后导致萎靡不振。为此,父母要为孩子树立合理的目标,当他取得一点进步的时候,要适时地鼓励他。静文上小学1年级,开学第一天,妈妈就告诉她:“孩子,你现在就是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了。如果你能认真学习,每个方面表现良好的话,就可以像大哥哥、大姐姐那样戴上鲜艳的红领巾,成为一名少先队员。”静文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妈妈的话对静文似乎有一种强大的动力,所以静文学习非常认真,每天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积极参加班级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一学期下来,静文经常得到老师的赞赏,不仅如愿以偿地戴上了红领巾,还成功地当选为班长。有些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就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那个目标往往离孩子太遥远,使他找不到可实行的方法或者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因此,父母要让孩子有一个远大目标,但也要为孩子设定一些阶段性目标,就像静文的妈妈那样,让孩子有一个近期可以奋斗的方向,当孩子达到目标后,体会到成就感,也就多了一分前进的信心。建议二:找出孩子的兴趣所在俗话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不用父母的逼迫,他也会积极主动地做这件事,所以父母要找出孩子的兴趣所在,并尊重他的兴趣。有一位母亲在经济上入不敷出,孩子患有严重的哮喘,可是他却渴望参加学校的篮球队。这位母亲不仅没有因为家庭状况和孩子身体的原因让他放弃打球的念头,而是鼓励他坚持下去,自己还节衣缩食为孩子购置球衣。这位母亲说:“如果孩子对某项活动真的感兴趣,我会想尽办法,让他如愿以偿。因为只有孩子感兴趣的事,他才会主动地去做,也才有信心把他做好。现在孩子已经上高中了,哮喘病好了,而且成了球队的主力。”当孩子对某一方面感兴趣,父母要尽量支持孩子的兴趣。因为有时孩子的自觉性是靠兴趣培养出来的,所以父母平时要经常表扬孩子的一点点进步,从而激发他的兴趣。建议三:给孩子选择权和决定权现在父母只想着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忽略了给孩子选择的权利,甚至人生道路都已经给孩子铺设好,他只要照着父母的意愿行事就好了。这种现象导致孩子独立意识慢慢变弱,遇到问题和困难,缺乏思考的能力,不会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而只会想着向别人求助。曾有一名大学生写道:“小的时候,我的目标是长大;读小学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是考初中;上初中的时候,父母给我的目标是考上高中;考上高中了,父母给我的目标是上大学;现在大学毕业了,要找工作了,父母不再给我意见,我却迷茫了……多少年来,我生活在这种被动的生活模式中,从今天开始,我是不是应该积极主动地为自己而活了呢?”听到这名学生的自白,不禁为他终于有选择的权利而感到欢欣鼓舞。但是,现在不知有多少年轻人依然在被动的道路上迷茫地活着,不知道方向在哪里?而最常问的一句话就是:“告诉我,我该怎么做。”而这些孩子从小到大,都是以父母的目标为自己前进的方向,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当父母放手的那一刻,孩子却不知道怎么办了。父母一定要从小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不要怕错,错了可以改正,因为伟人就是在无数的犯错误之后发现真理的,科学家就是在无数错误的实验中发现科学真相的……所以当孩子作出一项合理决定时,父母应该为孩子的勇气感到自豪,要支持他。建议四:训练孩子积极的讲话方式语言表明一个人的心态,而态度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模式。父母应该教孩子摒弃消极的语言模式,用积极的语言表达想法。13岁的文明因为要随学校篮球队去外地比赛,所以他向老师请假。老师问他:“你是自愿去的,还是不得不去?”文明无奈地回答:“老师我是真的没办法不去。”“不去会有什么后果?”“校队会把我开除。”“你不希望有这种结果,是吗?”“是的,不希望。”“那你是为了留在校队所以请假了?可是缺了我的课,会有什么结果呢?”“不知道。”“仔细想一想,缺课的自然后果是什么?”“您不会开除我吧?”“那是人为的结果,如果不能加入篮球队就不能打篮球,那是自然后果。缺课呢?”“大概是失去学习的机会。”“不错,你必须二者权衡一下,作个决定。我知道,换了我也会选择篮球队,但请不要说你是被迫这么做的。”最后,文明还是选择了打篮球,但是这个决定不是被迫的,而是自己主动做出的选择。老师知道学生会参加比赛,他为什么要故意纠正他的说法,绝不是挑刺,而是要学生明白他的选择绝对不是被谁强迫,而是自己主观意愿选择的,只有自己才能主宰自己的决定。在生活中,孩子容易出现一些消极语言,而父母要教孩子将这些消极语言转化成积极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我也没办法了”变成“我再试试有没有其他方法”,“我是被迫的”变成“我能做出恰当的选择”,“我不能”变成“我再试试”,“如果”变成“我打算”,“我不得”变成“我愿意”……父母可以通过这种减少孩子消极的语言,来逐渐削弱孩子的消极情绪,让他变得积极起来。建议五:让孩子减少被动的活动被动的活动是指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这类活动会减少孩子思考的机会,同时也会缩短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上初中2年级的姚腾飞说:“这段时间我感觉周末很充实,因为家里的电脑坏了。所以,我只能选择学习。以前的周末时间我都用来玩游戏、上网了,玩儿的时候很过瘾,但是玩完了觉得很空虚。希望我们家的电脑就一直坏着吧。”听听这个孩子的心声,他并非真想玩电脑。其实,每个孩子都不愿意堕落,而有时这个大环境就是这样的,他身不由已,或者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不能自已。父母往往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当孩子吵闹、无聊时,父母就会给孩子找点事干,让孩子看电视、电影,从中寻找乐趣,而这只会让孩子更加依赖电视来解闷儿。其实孩子正处在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的年龄,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寻找有趣的活动。比如,试着读读中华传统经典,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弟子规》《三字经》等,读经典是不会累的,而且这样还能让他有一个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金玉良言孩子喜欢依赖于父母,习惯于接受父母的想法,习惯于父母帮忙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孩子会逐渐失去积极主动去动手的能力,孩子在做事情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也就没有一个主动的态度。所以,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鼓励孩子不会的自己学,能干的自己干,让他逐渐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把握机遇:促使孩子早日成功的利器一个明智的人总是抓住机遇,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英国)托·富勒好花盛开,就该尽先摘,慎莫带美景难在,否则一瞬间,它就要凋零萎谢,落在尘埃。?——(英国)莎士比亚有一个孩子,从小他就立志要成为一名斯巴达斗士,于是他进入了斗士学校,每天都刻苦练习击剑。但每次回家,他都垂头丧气。细心的母亲发现了他的情绪,这一天,她叫过自己13岁的儿子,问他:“你为什么总是闷闷不乐?”儿子沮丧地说:“我的剑太短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次当我挥剑,我都还没刺到对方身上,他的剑已经扎到我了。”母亲笑了,她拍拍儿子的肩说:“不,儿子,你前进一步,你的剑不就长了吗?”孩子茅塞顿开,从那以后,他遵循母亲的教诲,每次击剑,都会抢先前进一步占得先机,击败对手。多年以后,这个孩子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斯巴达斗士,他作战勇猛,无所畏惧,为众人所称赞和敬仰。而在别人询问他一生中最让他受益匪浅和难忘的人和事是什么时,他总是回答:“是我母亲的一句话,它让我受用终生。”有人曾这样说:“不要怨天尤人,命运其实就在你手中。”是啊,只有把握机遇,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像故事中的那个孩子,正是母亲对他的点拨,才让他最终成功。而他也只不过向前迈一步,就拥有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世界。机遇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关键是一个人面对机遇能不能真正把握住。对于能够把握机遇并利用机遇的人来说,机会随时都存在,一切皆有可能;而对于不会好好把握机遇的人来说,就算机会摆在眼前,他也看不见,一任好机会白白流走,而他反而还会抱怨连连。一个人要抓住机遇,也要认识到机遇对于他的成长、事业以及人生的重要性,要善于观察与分析,积极地追求与争取,避免在机遇来的时候,行动迟缓、疏于决断,从而造成一时甚至一生的遗憾。因此,父母要教导孩子学会把握机遇,让他为自己未来的成长与成功创造条件,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并为之努力奋斗。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教孩子把握机遇呢?培养建议建议一:父母要了解孩子的个性孩子天生都有个性,而不同个性的孩子,对未来机遇的把握能力与驾驭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机遇千变万化,抓住也不容易,尽管有些孩子能抓住机遇,但那个机遇也并不一定就符合他的个性发展。12岁的许林天生好奇心强烈,他十分喜欢科技制作。一天,他在学校里看见了一则招生启事,是说一位国际著名画家要招收少年弟子,仅限15人,这位画家享誉海内外,只要在他手下学习,没有不成功的。于是,许林兴冲冲地赶紧去报了名。哪知道,许林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发现,自己根本不是绘画的材料。别的不说,单就让他老老实实地坐在桌子前一笔一笔地画线就让他觉得时间难熬。但是要放弃学习,他又舍不得,因为这是难得的机会。许林的烦恼被爸爸看在了眼里,爸爸劝他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适合自己的才能让自己成功。”许林听了爸爸的话,经过几天的思考,决定不再学画,转而专心自己的科技制作。不久,他在市里举行的科技竞赛中拿到了一等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喜好,尽管有些机会很好,但若是与自己的个性喜好不相符合,也会像故事里的许林那样陷入烦恼。这样一来,就有可能会埋没真正成功的机会。因此,父母只有在对孩子的个性、喜好有大致的了解以后,才能引导他向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去努力。只有适合孩子自身发展的机遇,才能让他最终取得成功。父母不要只看到某个机遇很好,而忽略了孩子的个性。若是这个机遇与孩子的个性相悖,那么他就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不仅不会有所收获,反而可能会错过寻找合适机遇的机会。建议二:鼓励孩子勇敢展示自己当机会出现的时候,要抓住时机展示自己,因为每一个机会都有可能转瞬即逝。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在适当的条件下,多给自己一些自信,勇敢地展示自身的才华。就像花朵,若是它一直都不肯将美丽绽放出来,又怎能被世人欣赏并称赞呢?一位电影导演想要寻找一名13岁的小演员,几经筛选,他最终挑到了一名中国孩子和一名美国孩子。导演问中国孩子:“你都会什么?”中国孩子腼腆地小声回答:“我会的不太多。”导演想了想,转头又问美国孩子:“那你呢?”美国孩子大声地炫耀道:“我会弹吉他,唱歌也不错,还会溜冰、游泳。哦,对了,我还会做木工活儿,我家的小木凳就是我做的。”最终,导演选择了美国孩子,拍出来的电影很卖座。一年后,导演无意间看了一场钢琴比赛,他发现那个中国孩子也参加了,而且弹得如此之好,旋律让人陶醉。导演很是愕然,为什么当初他不表现自己呢?有一些人很推崇“含蓄”的性格,当然在某些时候的确是要求人要含蓄。但是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要想取得成功,就要求人们不要那么含蓄。在面对机会的时候,必须要能勇敢地说“我可以”,而且,还要大胆地将自己优秀的方面展示出来。否则,就会错失良机。而在鼓励孩子方面,父母也可以为他创造机会让他尽情表现,使他得到锻炼。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与赞扬,当孩子通过自我表现得到赞美,体会到被肯定的喜悦的时候,他的自信心便会促使他更加勇敢地表现自己。这样,孩子在遇到合适机会的时候就会“尽情绽放”。建议三:教孩子学会适当地等待虽然机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还飘忽不定,但是它也不是完全无法捉摸和预料的。聪明的人总是在不放弃已经抓住的机遇同时,还注意捕捉可以使自己取得突破或更大成功的时机。当时机尚未成熟的时候,他会积蓄力量或者寻找其他出路,而一旦时机成熟他就会立刻顺应形势或潮流,努力取得成功。只要有积极的心态,不屈不挠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适合于自己的机会总会到来。因此,父母要教会孩子学会等待,既不要傻傻地等待,让各种各样的机会溜走;也不要急于求成地见一个追一个,抓住很多但却没有一个能真正做好,这等于一个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