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绿色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宠妹后一家人都成了大佬

宠妹后一家人都成了大佬

蒋禹川 著

其他类型连载

陆氏到底经历了亲爹和丈夫考上秀才以及亲哥哥考上举人的三重喜。这回虽也激动,反应过来就熟门熟路了。她请求激动的婆婆看着摇篮里的孩子,自己带着的高兴得乱了头绪的两位嫂嫂,搬桌子烧茶水拿点心,速度飞快。

主角:蒋禹川禹河   更新:2023-06-24 16:18: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蒋禹川禹河的其他类型小说《宠妹后一家人都成了大佬》,由网络作家“蒋禹川”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陆氏到底经历了亲爹和丈夫考上秀才以及亲哥哥考上举人的三重喜。这回虽也激动,反应过来就熟门熟路了。她请求激动的婆婆看着摇篮里的孩子,自己带着的高兴得乱了头绪的两位嫂嫂,搬桌子烧茶水拿点心,速度飞快。

《宠妹后一家人都成了大佬》精彩片段

陆氏到底经历了亲爹和丈夫考上秀才以及亲哥哥考上举人的三重喜。这回虽也激动,反应过来就熟门熟路了。她请求激动的婆婆看着摇篮里的孩子,自己带着的高兴得乱了头绪的两位嫂嫂,搬桌子烧茶水拿点心,速度飞快。


这厢刚刚准备好,蒋族的族长和几位族老就到了蒋家,蒋老头父子三人紧随其后。


因为回来的急,挽起的裤脚都没来得及放下来,蒋老头脚上的草鞋都跑掉了一只。父子三人匆匆跟族长和族老们打过招呼,又忙跑进屋里换了身衣服和鞋。刚收拾好,报子已经到了家门口。


来报喜的官差共两人,皆身披大红绸子,其中一人鸣锣后,另一人拿着文书宣高声宣唱:“喜报——零州府青州县蒋文渊蒋老爷荣获本次零州府乡试亚元。喜报——零州府青州县蒋文渊蒋老爷荣获本次零州府乡试亚元。特此报喜!诸位老爷夫人们恭喜了。”


“同喜同喜!”陆氏上前将一个鼓鼓囊囊的荷包塞进报子的手里:“多谢二位跑这一趟,还请进来喝杯粗茶。”


报子的接过来在手里一过,脸瞬间笑开了花。从善如流的进了蒋家的院子,见里头已经摆好了茶果点心,更是笑的合不拢嘴。好听话那是一句接一句,直把蒋家人夸出了一朵花。


男人们围着说话,老胡氏也回过神来了。同蒋老头及两个儿子商量了一下,掏了银子唤了几个蒋族的人帮忙,赶紧去买些肉菜,中午好安排人吃饭。


别的不说,至少报喜的官差、里正村长之类还有陆氏娘家人这些肯定得请。至于其他的,待三儿子回家时再统一请村里人吃酒。


陆氏的亲爹陆老秀才听说学生兼女婿考了本次乡试的亚元,激动的胡子都翘了起来。在学堂里宣布了这个好消息,并且宣布下午放假后,就带着两个孙儿跟着蒋家的七个小子马不停蹄的赶往女儿家。


到的时候,蒋家已经是人来人往,高朋满座。见他进来,众人忙起身请他上座。这位老爷子既是举人的岳父又是恩师,可得伺候好了。


整整一天,蒋家都热闹非凡。且蒋老头放话,等老三回家时,再请全村人吃酒。众人高兴的应下,方才散去。


晚上,待客人都走了,蒋家人个个疲累,那心里却是满满的喜悦。


蒋文渊考上了举人,这就意味着,蒋家从此彻底改换门庭,步入“士”之一族。士、农、工、商,士族最贵。


一连几天,蒋家都是人来人往。这种热闹,在九月初六蒋文渊踏进家门的这一刻达到了顶点。


蒋文渊一进家门,就亲自搬了两张凳子扶着爹娘上座。待爹娘坐稳后,衣袍一撩双膝跪地,结结实实的磕了三个响头:“爹、娘,儿子不负所望,中了本次零州乡式的第二名亚元。”


“好!好!好!爹以你为荣!”蒋老头红着眼框扶起儿子。“我儿出息了,地上凉快起来!”老胡氏已是喜泪涟涟。


蒋文渊起身后又同两位兄嫂深深作了一揖:“小弟多谢两位兄长和嫂嫂十年如一日的扶持,没有兄长和嫂嫂们,也就没有我蒋文渊的今天!”这是他的心里话。


古代读书贵,蒋文渊这个举人是全家勒紧了裤腰带供出来的。今天蒋文渊这一揖,蒋老大夫妻和蒋老二夫妻觉得从前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他们家老三是个有良心的,出息了也不会忘了兄长。


蒋文康蒋文喜一边一个扶起弟弟,眼中满是欣慰:“快起来,都是亲兄弟。我们做兄长的帮扶弟弟,应该的!”


蒋文渊最后又对着陆氏长长一揖,深情道:“为夫多谢娘子这许多年来为我辛苦操持,生儿育女。我蒋文渊能有今天,娘子功不可没。”陆氏闻言又羞又喜,一时间喜泪如珠滚落,倒是惹得院中看热闹的村妇们好生羡慕。暗道陆氏命好,公婆慈善,妯娌和睦,儿女双全,丈夫爱重。女人这一辈子,图的不就是这个么?


蒋文渊又同岳父及村中长辈族老见了礼,方才坐来来说话。


这一日,蒋家席开三十多桌,高棚满座。除了亲戚朋友族人,还有县学的山长老师和同窗,及一些自行上门贺喜的乡绅大户。比之前蒋禹清满月还要热闹。


收到的各路亲的不亲的,见过的没见过的贺礼占了足足半间屋子,光礼银就有二百多两。就连秦县令都差人送了贺礼过来,给足了蒋家人面子。


当然,这些人情日后都是要还的。


此次乡试,清州县去了六个。虽说只考中了蒋文渊一个,好在名次不错,是第二名的亚元,比预计的要强,也算是意外之喜。


晚上,待客人散去。一家人围坐在堂屋里说话。问起那些天考试的事。


蒋文渊抿了一口茶水,颇为感慨说:“你们是不知道,那考棚漏雨,潮的很,有的地方还生了菌子。里面全是花脚蚊子,嗡嗡的,许多人都被叮得受不了。有些脸都抓烂了。幸好我有乖宝给驱虫香囊,这才免了蚊虫叮咬之苦。


吃饭时,别人吃的都是热水就干饼子硬糍粑,就我吃的面条。用开水一泡,又香又美味,连监考官都闻着味来了。


后来出了考场,考官偷偷问我,那面是哪买的。我说是家中的娘子偶然从一位游商手中买到的,后来再去寻就再也寻不到了。那位大人还颇为遗憾。”


只这几句话,蒋禹清便听得出来。方便面在这古代是极有市场的。想想这东西在后世食物充足的年代都能大行其道,没道里在这食物匮乏的古代,会生存不下去。


这东西制作并不难。或许,以后蒋家可以专门做方便面卖也不错。赶考的学子、行商、走镖的、甚至是军队都是刚需客户。……当然,现阶段也只能是想想而已,就她现在六个月的小身板儿,来日方长罢。


蒋家热闹了几日后,逐渐归于平静。但蒋家的门庭与普通村民家终是不一样了。


首先便是田税。大夏律,举人可免一百五十亩田税。


虽秀才时也可免田税,倒底只有十五亩。到了举人,便足足翻了十倍。说句难听话,便是什么也不做,单把这一百五十亩税挂出去,便也可一辈子不愁吃喝。


难怪世人都说,穷秀才富举人。


蒋家原本有十七亩田,蒋老头同家人商量后便又买了三十多亩,现在总共五十一亩。


剩下的九十九亩,便打算给家里的亲家们分分。大房林氏的娘家,家里是开镖局的,没有田地。


二房朱氏的娘家倒是有田地,但那般狼心狗肺的兄嫂,自然不在蒋家人预算之内。最后在全家人的一致决定下,把朱氏大伯的那三亩养老田给挂了。


至于三房陆氏的娘家倒是有田地,只是她家即有举人又有秀才,压根就用不完,便不用给了。


这么一算,总共还剩下九十六亩的名额。后来大家一合计,干脆把这名额给族里。


西津渡的一脉相承的蒋氏族人总共四十七户,干脆一家给挂两亩,还剩下两亩便给了村里最困难的杨婆婆家。


因此,蒋氏族长在族里宣布这个好消息的时候,蒋氏族人快欢喜疯了。都说蒋文渊家是讲良心的,自家发达了,也没忘了提携族人。


大夏朝的田税是三十税一,与其他的朝代相比税收算是很低了。但这时代粮食产量不高,农民们一年忙到头再交了税也落不下几个粮食。


两亩田每年至少能省下二三十斤的稻谷。换成糙米杂粮省着点能吃一个月。落在荒年,可是能救命的,能不高兴吗。


杨婆婆并非蒋氏族人。她年轻时跟着父母逃难到此,后来嫁给了村里的杨猎户。


杨猎户早年间进山打猎,遭了老虎,只留下孤儿寡母。杨婆婆好不容易养大了儿子娶了媳妇,儿媳妇生第二个孩子时难产去了。不到半年,儿子服徭役的时候也出了意外没了。


只剩下杨婆婆带着六岁的孙子和三岁的小孙女,日子过得跟黄莲水似的。若不是村里人时常帮衬着,日子早过不下去了。


杨婆婆怎么也没想到,蒋举人把她家的仅两亩田给挂上了,简直喜极而泣。这一年可就多了好些粮食,她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们会饿死了。蒋家真是大好人啊!


杨家家徒四壁,实在没什么能拿出手的东西。想了想,便领了两个孩子走到蒋家院子里,给蒋老头和老胡氏恭恭敬敬结结实实的磕了几个头,此举可给蒋家人吓得够呛,忙给祖孙几个给扶了起来。


杨婆婆对蒋家人那是千成万谢,劝了好一会方才抹着泪回去了。


这事传扬开来,村里人个个竖大拇指,都道蒋家仁义。


定下税田的事,接下来该盖新房子了。


老蒋家现在的房子虽然勉强够住,却是泥砖屋茅草顶。说句难听的话,是年年翻修年年漏。


一到梅雨季,那是外头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时间一长,那墙角的灰菌子长的是一簇簇的。如今家中小有富余,儿子也考上了举人,来往的客人多了,着实有些不太体面。


蒋老头和儿子们商量了下,决定起座三进的大院子,三兄弟一人一进。正好,过不了几年,孙子们也都长起来,到时候娶媳妇生孩子,也有地方住。




蒋禹清听说要盖新房,漂亮的大眼睛弯成了小月牙。怕家中的银钱不够,赶忙从灵境中拽出朵碗口大小的灵芝塞给老胡氏。喜的老胡氏搂着她好一顿亲。


盖吧,盖吧,最好盖大点。我也想要一个单独的房间。


事情定下,蒋家马不停蹄的找工程队,买材料做家具。忙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当然这些都跟蒋禹清没多大的关系。奶团子该吃吃该睡睡。偶尔有外人见了她也会喊声“小小姐”。


自打中举后,蒋文渊回村只要出去,哪怕是里正见了都要恭恭敬敬的尊称一声“蒋老爷或是蒋举人”。


便是蒋老头和老胡氏在村里行走,也再没人敢随意喊“蒋老头”或是“胡婆子”。


恭敬些的称一声“老太爷”或是“老夫人”。最不济的也会喊一声“蒋家老哥哥”“蒋家老嫂子”。总而言之,只要是蒋家的人出去,便没有敢看低的。


村里嫁出去的姑娘,但凡说一声娘家西是津渡的,旁人都要高看一眼。


不过蒋文渊自己并没有因此就自满。


经过这次考试,他更加清楚的意识到自己与旁人的差距,只在心里告诉自己要加倍努力才行。因而在家里待了两天后,便又别了妻女回了县学,一心准备来年的春闱。


县学的山长见他如此努力,不骄不躁,十分欣慰。蒋家人怕他太过刻苦,熬坏了身子骨,商量过后,买了个机灵的十七岁大小伙子,唤作阿平的,送去给他当小厮,以便就近照顾他的起居。


蒋文渊虽有些无奈,却也知道是家里人的好意。而且很快他便体会到有小厮好处来。至少他每天不用再操心洗衣买饭这类的琐事,能省下很多时间。


天气越发的寒冷。


腊月初,蒋家的大宅子也正式完工入住。


青砖黛瓦,宽敞明亮的三进大宅成了西津渡的头一份,着实叫人眼热。然而也只能是眼热,谁让人家里出了个举人呢。


腊月快过半的时候,终于下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很可能只是今冬唯一的一场雪。虽只有溥溥的一层,却也着实让人欢喜坏了。南方的气候温润暖和,雪在南方着实是个稀罕物。


已经九个月大的蒋禹清小宝宝,越发的长得玉雪可爱。又因为穿的多,活像个胖乎乎的糯米团子。


这只胖团子还不会走路,爬得倒是利索。晚上脱了厚厚的衣服,在床上扶着床栏还能稳稳的站一阵子。


然而,每当她想挪动脚步,走上一走的时候,小短腿都极不给面子的让她跌一屁股。


她也不气妥,屡败屡战,屡战屡败,越挫越勇。


每当这时候,陆氏总会乐呵呵看着小女儿摔个四脚朝天,再爬起来,再走,再摔,再爬起来。


偶尔,还会在女儿摔得四脚朝天时,轻轻的戳戳她软乎乎的小肚子,或者是挠挠她的胖脚丫,并为此乐此不疲。甚至把这当作趣事,写进给丈夫的信里。


好在,糯米团子内里有着极成熟强大的灵魂。一面鄙视自家娘亲的恶趣味,一面继续为早日独立行走的大业努力不懈。


南方的年,从腊月二十四日开始。


灶年前一天,学堂便放了寒假。蒋文渊也从县学回来了。


腊月二十四,扫屋过灶年。


蒋家的房子和家具都是全新的,并不需如何打扫。即便如此,清洗床帐被褥以及过年的祭祀用物这些,也是个不小的工程。一时家里的女人们都忙得有些不可开交。


蒋文渊领了看宝贝女儿的好差使,顺带拘了一班小崽子们在书房里温书学习。


蒋家孙子辈的七个男孩,大哥蒋禹江是最稳重的,读书也好。再磨练两年,便可下场一试。


此外,行三的蒋禹湖,行七的蒋禹川都十分不错。


尤其是蒋禹川,许是遗传了他爹会读书的基因,别看年龄小,却是兄弟七个中最聪明的一个。


无论什么,夫子往往讲一遍他便记住了,还能举一反三,堪称过目不忘。这般天赋,自然十分得夫子喜欢。陆老秀才也对这个外孙非常关注,时常给他开小灶。


蒋文渊发现儿子颇有读书的天份时,也十分欣喜,每每回家总要带在身边悉心教导。


其余的几个,虽说在读书上天份不如前面几个,却也十分用功,还算不错。


唯有行二的蒋禹河。也不知生错了哪块反骨,一看书就头疼,唯喜舞刀弄棒。常梦想着要学话本子里的大侠,将来仗剑江湖,快意恩仇。


因此,在学堂里读了这许久,也就勉强能读通顺半本三字经,气得先生常常骂他朽木不可雕也。


至于小奶团子蒋禹清。哥哥们读书时,她便乖乖的坐在帅爹怀里,睁着溜圆的葡萄大眼睛,竖起小耳朵静静的看着,听着,不哭也不闹。


倘若哪个哥哥趁着爹爹读书时开小差,她便啊啊喊上几声,提醒他们认真些。


她的声音又奶又软,即便调子稍高了些,也不会让人觉得反感,反而觉得自家妹妹怎么这么可爱。


刚开始蒋文渊还以为女儿只是不耐烦了,乱嚷嚷几声,必竟小孩子都好动。


可时间一长,他便发现,每当小辈中有人开小差或是背错时,女儿才会喊。


他这才惊觉,宝贝女儿或许不止可爱,还有极高的智慧,最起码她能记得哥哥们读过的文章,否则无法解释每次哥哥们背错的时候,她都会准确的出声提醒。


他把女儿举到面前,跟小团子面对面,笑着逗她:“爹爹的乖宝是不是知道哥哥读错了,所以提醒他们?”


“啊呀呀。”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我只是个连话都不会说的小宝宝,怎么会知道这个。奶团子小眼神儿飘飘乎乎的,就是不敢看帅爹的眼睛。


蒋文渊可不打算放过她“那以后,就由乖宝负责监督哥哥们读书好不好?”


“璞......”不要!爹你这是在压榨童工!这活儿是婴儿该干的吗?奶团子十分生气。但看到帅爹脸上,自己喷出来的那密密麻麻晶晶亮的唾沫星子,又莫名的有丢丢心虚。


咳,那什么,本宝宝也不是故意的,都是舌头不太听使唤,大不了我亲一下就当赔罪了。


于是奶团子照着帅爹脸上就是吧唧一口,于是口水印子更亮了,亮堂堂闪闪发光的那种。


奶团子更心虚了,心虚之下便装起了鸵鸟。把小肉脸往帅爹肩膀上一搁装睡,装着装着就真睡着了。


好一会,蒋文渊方才摸出帕子擦去脸上的唾沫星子,再摸了摸颈窝边没几根毛的小脑袋,笑的一脸的痴汉。


果然还是闺女香,就连喷年口水都带着奶香味。


众子侄们,看着亲爹(叔叔)一脸痴汉样,纷纷在心底鄙视他。当然,他们绝不承认自己是嫉妒了,嫉妒他可以抱着妹妹这么久。


平日里,只有几个大的被允许短暂的抱一抱妹妹,几个小的压根不让抱,怕他们力气小,把妹妹摔了。尤其是老七蒋禹川,着实委屈坏了。明明他才是一母同胞的亲哥哥,却不让抱,委实太过份了。


从蒋文渊回家那天开始,便陆续有村民们上门来,想要求一副对联。蒋文渊也好说话,村民们来求,他便写。每副对联按字数收20-30文钱不等。


从前他还是秀才的时候,便是这个价钱。如今他已经成了举人,仍是这个价钱,便是极大的全了乡邻们的面子了。


这事儿传开后,来求对联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还有许多外村的闻讯而来。


到了二十五、六这两天,人尤其多,蒋文渊压根忙不过来。


不得已只好抓了几个子侄打下手,忙到掌灯时分,才堪堪把乡邻们要的对联写出来。并放出消息去,明后天要出门送年礼,若是求对联,得下午晚些时候再来。


蒋文渊这边忙,蒋家其他人也忙。清洗用具还得买年货,做年糕和糍粑,以及米果子。


清州盛产稻米,其中有一种香稻,煮出来的饭格外香,甚至有“一家煮饭十家香”的说法。


这种香稻产量极低,一亩田所得毛谷不过百斤,相应的价格也高。通常只有大户人家过年时,才会买来,用黄栀子果染了色做成年糕,或自用或馈赠亲友。再就是用糯米蒸熟做成糍粑,或是米果子。


这年头,还得是风调雨顺的年景,寻常百姓家才能勉强填饱肚子,过年也只是象征性的买上两三斤肉,弄尾鱼,糊弄下嘴这便是极好了,哪里能削想这些东西。


只有家里娶媳妇下聘时,才会打几合糍粑,充作聘礼之一,这在乡下便是极有面子了。


再就是过年时,宗族里出钱,做那么两三合上供祖宗,多少也是个意思。至于米果子,那就更难得了,因为得用到大量的糖和油。


乡下人家,饭碗里难得见到油星子,更何况是用油炸的米果子,想都不敢想。


今年蒋家的日子好过了,老胡氏大手笔的买了二百斤香稻米和三百斤糯米来做年糕、糍粑和米果子。这样,除了上供宗祠及送人情外,还能留下一些自己吃。


做年糕、糍粑和米果子,这些都是力气活,光是自家几个人肯定是不够的。老胡氏便请了族里亲近的一些族人帮忙。


二十六做年糕。


香稻米泡上两天,洗净沥干水。把黄桅子果煮烂榨汁,将米均均的染成金黄色,再上锅蒸熟。


不过半个时辰,香米饭的香味,便飘得满村都是,馋得大人小孩直咽口水。就是蒋禹清也被这独特特而霸道的香味馋得小鼻子一耸一耸的。


陆氏好笑的点了点她的小鼻子逗她:“我家乖宝也想吃是不是?”


“啊呀!”是啊,闻起来太香了。


“小馋猫!且等着,娘去给你拿。”


没一会,陆氏便捏着一个极小的饭团回来了。蒋禹清一见,大眼睛顿时亮晶晶的,张着嘴要吃。


饭粒子进了嘴,那种独特的,明亮清新秀雅的香气,一瞬间在口腔中炸开来,令人如在云中,简直好吃到哭上辈那吹得牛逼轰轰的某国香米,跟它比起来连个渣都算不上。


奶团子嗷呜嗷呜的吃掉了香稻米饭,张着嘴还要。


陆氏却是不肯再给了:“这东西虽香,却是不好克化,你还小吃多了容易积食。”


蒋禹清虽觉得遗憾,却也知道娘亲说的有道理,便也不再坚持。左右,以后还有机会吃到,不急于这一时。


吃过饭,她闹着要去院子里看打年糕。陆氏手上不得空,便把她裹严实了,让性格稳重的陶禹江抱着她去,并一再嘱咐侄儿站得离石臼远些,以免被打年糕的汉子们误伤了。




此时院子里已经围了一圈的人,大人孩子都有。小孩子们每人手里都抓着一个小饭团在啃,一边啃一边笑一边看。见蒋家大哥抱着妹妹出来,忙给他们让了一个最好的位置。


蒸好的香稻米饭黄灿灿的,粒粒分明。倒进专门的大石臼里,三个壮汉拿着木锤子,轮番对锤,一边锤一边翻一边“嘿哟嘿哟”的喊号子,十分有节奏。


这活儿是极需要经验和力气的。三个壮汉打了一会,便又换了另一组人上场,轮换着锤,前后打了约有二刻钟左右。石臼里的香米饭便被彻底打成了细腻的米面团子。


这时便有年长的婶子们,端着干净且刷了一层油的竹簸箕过来,将打好的米面团装进一个大漏斗一样的装置中,用一个梯形木锥子往下压。米团从漏斗下方的圆管里被挤压出来,就成了规则光滑的圆柱型。再用干净且沾了水的剪刀,按一定的长度一段一段剪下来,摆放在专门的木板上晾起来,这年糕就算是成了。


刚打出来的年糕是最好吃的,又香又糯,q弹有嚼劲。但因为这东西金贵,即便是围观的人群再馋,也做不出主动讨要的事情来。倒是老胡氏,主动让人剪了些短棒儿给孩子们分了些。


糍粑和年糕差不多的做法。上好的糯米蒸熟,在石臼里舂成细腻的米面团子,之后掐成小孩拳头大小的剂子,再按压成形即可。


米果子的做法,要复杂的多。


糯米泡过之后,洗净,沥干水舂成粉沫。分五分之一出来,加水和成米面团子,按压成饼,再放到熬煮好的红糖浆煮熟。


煮好的面团连同糖浆一起倒入剩下的米粉堆里,和成数个十多斤重的大米面团子,放置两刻钟发酵。


接着用擀面锤擀成一厘米左右厚度的大面饼子,用专门的比尺比量着切成五到七公分左右的面条,再用剪刀剪或是用刀切成一厘米左右宽度的小条,酒在案板上晾干水汽,最后下油锅炸。


整整一天,蒋家的院子里都是异香扑鼻。做好的年糕糍粑和米果子摆满了蒋家的三间厢房。


晚饭后,蒋老头和老胡氏喊了三个儿子儿媳坐在一起,开了个家庭会议,商量着送年礼的事情。大家你言我一语,在喝光了两壶茶水之后,总算拿出个合理的章程来。


第一个是族人的年礼。


蒋氏族人47户。加上里正,赵六指、齐豆腐和杨婆婆家一共是49户。这些人家,每家送五根年糕五个糍粑,这加起来就是一合。另外,每家再给一斤米果子,二斤肉。这些年,蒋家没少受亲朋和族人的帮衬,如今自家也算是起来了,自然也不能忘了大家伙,否则就是忘本。就比如赵家。


赵六指同蒋文渊是发小,比蒋文渊大两岁。


小时候村里一帮熊孩子同外村的约架,他那会是孩子头,帮蒋文渊扛了不少揍。后来也多有帮衬。


他家田地少,农忙时看到蒋家忙不过来,也会时常过来帮把手。每每有好事,也不忘给蒋文渊留一份。因此,蒋文渊很是记他的情。如今自己日子过好了,自然也不会忘了帮他扛过揍的兄弟。


比如齐豆腐家。


齐家虽是外来户,但因为有一手做豆腐的好手艺,日子过的并不差。十多年前,蒋老头得了重病,需要一味极其昂贵的药材救命。


老胡氏带着三个儿子借遍了族人,仍然没有凑够药费。齐豆腐听说后,主动上门借了一笔银子给蒋家,这才凑够了药费。因着这份恩情。蒋家对齐豆腐家也格外礼遇。


至于杨婆婆家,纯粹是顺手的事。孤儿寡母的,实在不易,能拉一把是一把吧。


第二个,是三位亲家,和蒋文喜的师傅家。这四家,每家两合年糕两盒糍粑并五斤米果子,五斤红糖,并一整匹细棉布,一坛子十斤装的酒,并十斤猪肉和二斤上好的茶叶。


陆氏娘家因为既是姻亲,又是七个孩子的先生,便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了一倍,这些蒋家大房和二房都没有半点意见。


至于老胡氏的娘家。兄嫂去逝后没两年,唯一的侄儿也病死了。侄媳妇带着才三岁的侄孙改嫁,从此了无音讯。不提也罢。


第三个,便是县令大人,县学的先生、山长、学政和几位上了礼的乡绅府里。这几家年礼要更重一些。


蒋家虽说出了个举人,但到底根基浅薄,无论怎么拼凑,都是些寻常土仪。蒋家也没觉着有什么不好,大大方方的有什么送什么。一来符合蒋家的身份,二来免了蓄意攀附之嫌,反倒两下心安。


次日腊月二十七。


天刚亮,蒋文康带着长子蒋禹江,蒋文渊带着儿子蒋禹川套了月前新买的大螺车,赶往县城。骡车上除了送往各家的年礼,还有蒋家的三妯娌及蒋禹清这个奶团子。


至于蒋文喜则带着家里其余的几个小子,挨家挨户的给族人送年礼。


螺车的速度很快,到达城里的时候,将将辰初。虽则时间还早,但因为将近年关,城里已经十分热闹了。


三妯娌带着蒋禹清在城门口下了车,打此去买年货。其余两对父子则分头去送年礼。其他的乡绅那儿由蒋文康父子去送,县令和县学山长老师那里必得是蒋文渊亲自去才成。一家人约定了在此处汇合时间,便分头行动。


蒋禹清自打来到这个世界,还是第一出门。因此对这热闹的古代市集十分好奇。


青石板或者是鹅卵石铺成的街道,将将能并行两辆马车。街道两边的店铺大多是二三层的小楼,鳞次栉比。店铺的门头上是用原木雕刻、或用整副书法装裱而成的各色招牌,再不济也会用杆子挑一面旗幡。再加上拉着长长的调子,满街吆喝叫卖的小商贩,端的是满满的古香古韵,人间烟火。


蒋家的日子好过,老胡氏也大气。早早就买了布匹棉花,给一家人都换上了新衣。尤其是家中的宝贝疙瘩蒋禹清,那是从头新到脚。


大红的虎头帽,帽子的虎耳朵上一边缀着一个小银银铛,稍稍一动就叮当作响。大红色绣百蝶戏花图案的小裙子,外罩厚实的同色系镶嵌兔毛的小披风。脚上是同样可爱的小虎头棉鞋。脖子上套着缀百蝙图案长命锁的项圈,小胖手小胖脚上戴着银手镯脚镯,更衬得额头的红莲胎记鲜艳欲滴,如玉娃娃一般。


因此,无论走到哪,都有许多人盯着蒋禹清看,都夸这娃娃长的好,看着就是个有福气的。


蒋家三妯娌逛了一上午,买了不少东西,背后的背篓里都塞满了。就连陆氏的背篓里都放了不少东西。路过绣庄时,几人忍不住又走了进去。此时年关,店里买衣料的人很多,十分火爆。


掌柜的一见陆氏便欢喜的迎了上来:“哟,师妹,可有些日子没见你了。”


这掌柜的夫家姓陈,人唤陈大娘子或是掌柜娘子,是个泼辣爽利的性子。她的亡夫曾蒙陆老秀才教过几年,因着这层关系,见了陈氏也是要唤一声师妹的。


从前日子不好过时,陆氏每月都要来店里卖绣品,得了陈大娘子不少照顾。自打陆氏生了女儿后,倒是来的少了。一来没那么多功夫,二来家里境况好了,也不需她再没日没夜的赶绣活了。


“这些日子家里事多,实在忙不过来。趁着今日有空,来看看陈家姐姐。”


“这感情好。我听说你家夫君考上了举人,您现在可是举人夫人了。这么些年,也算是熬出头了。”


陆氏心中欢喜,道:“借陈家姐姐吉言,我如今过得挺好。”


陈大娘子看见她怀里的胖娃娃,欢喜道:“这便是我那小侄女吧。瞧瞧这小模样,长得跟观前座前的玉女似的。真教人希罕!”


当娘的都喜欢别人夸自个儿的孩子,陆氏也不例外。固然这话有客套的成份在,但每次听到别人夸女儿,她还是会高兴不已。


“乖宝,叫姨姨!”陆氏让她叫人。但该有的礼貌还是得有。


蒋禹清也十分给面子的呀呀几声。


“哎哟哟,真乖。”


三妯娌各自挑了几身衣料,预备着初二回娘家时作礼。结账时,陈大娘子不仅给了最优惠的价格,还送给蒋禹清两双缀着米粒珍珠顶美的小虎头鞋子。


陆氏推辞不过,只好收下了。


三人别人陈大娘子,出了绣庄继续逛。


眼瞅着过了饭点,大家都有些饿了。林氏便提议找先找个地方垫垫肚子,吃饱后再去城门口等自家螺车。


最重要的是孩子饿了。


在外边也不方便喂奶,孩子已经大半天没吃过东西了,小肚子饿得咕咕叫,陆氏都已经听过两回声响了。这孩子也懂事,想必是知道娘亲不方便,哪怕饿狠了,也不哭不闹,着实让人心疼坏了。


妯娌几个走了一会,见路边有家生意极好的馄饨摊子,看着也干净,便过去拣了张干净的桌子坐下,要了三碗肉馅馄饨。


趁着摊主煮馄饨时候,大嫂林氏把蒋禹清接了过去放在膝盖上抱着,逗她玩。


九个月娃娃,因为营养充足,长的肉呼呼的。短时间抱抱还行,时间长了抱着着实累。


林氏抱着蒋禹清掂了掂,笑呵呵道:“咱们家乖宝长的可真好,压手着呢!得亏了你抱了这么久。”


陆氏羞赧道:“我只抱着她,也没拿什么。这么多东西,都靠着你和二嫂背,你们才是最累的。”


没一会,馄饨送上来了。皮溥馅大,鲜香可口。陆氏想要抱回女儿,好让嫂子吃东西。林氏不肯,乐呵呵道:“你先吃,我来喂她!这活计,平素里我还抢不着呢。”


朱氏也不甘落后道:“我同你一起!”继而又故作凶狠的瞪了陆氏一眼:“吃你的,这可没你的事哈。”


未尝不是实话。


自打蒋禹清能吃辅食后,给孩子喂饭的活老胡氏基本包圆了。就连陆氏这个亲娘都要靠边站。


蒋禹清是个极好养活的宝宝,从不挑食,基本是给啥吃啥。大口大口的干饭,吃的香极了。


高兴了,胖胳膊还会不由自主的晃悠晃悠。一晃悠,套在手腕上的银花生也会跟着发出清脆的响声。


这时一个蛮横的声音响起:“奶,我要那个会响的镯子!”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