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韩子安叶璃的女频言情小说《说好要杀我,女帝却躺进了我怀里韩子安叶璃最新章节列表》,由网络作家“极品花生酱”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这场来自齐国的动作,随着各国探子,将消息纷纷递出,很快传遍了九州。几乎所有人,在得知齐国皇帝,居然对韩子安动手的时候,都感觉有些难以置信。他们有些想不明白,齐国皇帝怎么能做出这种事情。九州之上,诸国林立。其中以齐国最强,秦国次之。除此之外还有诸如乾国、清国、明国、辽国、金国、魏国、赵国、楚国、宋国、鲁国、莒国......等等,国家数目多如牛毛。在这样的乱世之中,百姓命如草芥。尤其是各国之间连年征战,小国依附于大国,大国之间互相博弈。而齐国,作为这十年来刚刚兴起,风头正劲的国家,显然受到了不少国家的目光。可以说,齐国的一举一动,都时刻受到关注。现在,叶璃这种让人难以置信的动作,除了那些不理朝政,贪图享乐的皇帝之外,其他的皇帝心中,都产...
《说好要杀我,女帝却躺进了我怀里韩子安叶璃最新章节列表》精彩片段
这场来自齐国的动作,
随着各国探子,将消息纷纷递出,很快传遍了九州。
几乎所有人,在得知齐国皇帝,居然对韩子安动手的时候,都感觉有些难以置信。
他们有些想不明白,齐国皇帝怎么能做出这种事情。
九州之上,
诸国林立。
其中以齐国最强,秦国次之。
除此之外还有诸如乾国、清国、明国、辽国、金国、魏国、赵国、楚国、宋国、鲁国、莒国......等等,国家数目多如牛毛。
在这样的乱世之中,
百姓命如草芥。
尤其是各国之间连年征战,
小国依附于大国,大国之间互相博弈。
而齐国,作为这十年来刚刚兴起,风头正劲的国家,显然受到了不少国家的目光。
可以说,
齐国的一举一动,都时刻受到关注。
现在,
叶璃这种让人难以置信的动作,
除了那些不理朝政,贪图享乐的皇帝之外,其他的皇帝心中,都产生了同样的想法。
那就是不敢置信!
十年前,齐国仅仅是偏安一隅,垂落在九州东部的边陲小国。
虽然曾经也有辉煌的历史,
但是随着经历了几代昏君之后,
齐国的国力,几乎降到了历史冰点。
朝堂之上贪官污吏横行,百姓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百姓起义,显然也是十分正常。
但就在这个时候,
一个叫韩子安的人,横空出世。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平息了叛乱,收复临淄城后,推举叶璃为帝。
接着用短短十年的时间,
就帮助齐国,一跃成为了九州最强的国家。
而完成这一切的人,就是韩子安。
内政、民生上,韩子安进行的变法,不但促进齐国经济的繁荣,更是让齐国解决了粮食不足的问题,同时创办了科举,使得有才学的人拥有上升的渠道。
军事上,除了天策封神、白狼山斩蹋顿、封狼居胥等等封神战役外,
这十年间,韩林历经大小三十余战,无一败绩!
为此,
齐国民间出现了一首诗,赞颂韩子安超凡的军事能力。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
出将入相、文武双全,
这样的成就放眼古今数千年,也绝对称得上是傲视群雄。
可就是这样的一位千古奇才,现在却被扣上了谋反的帽子,更是被齐国下达了全国通缉?
看到这样的内容,
不少皇帝心中都产生了一个疑问,
这样的人,若是真想反,齐国怕不是早就改名换姓了,哪有你出手的机会?
这不禁让一些人感觉想笑,
因为实在想不到,齐国为什么能做出自毁长城的事。
虽然名义上,
齐国现在是九州最强国,
但为什么最强,难道齐国自己心里没数吗?
没了韩子安,你齐国还是那个齐国吗?
要知道,
但凡是有些精明的君王,
都是到一个道理。
那就是人才的重要性。
为此,
各国几乎每年,都会发布所谓的求贤令,就是为了招揽人才。
一些自认为有才学的人,如果在自己国家郁郁不得志,也可以前往邻国寻找机会。
在这样的环境下,
还出现了‘千金求马骨’的典故。
结果,
齐国还要反其道而行之。
我有人才,但我就是不用,就是任性。
-----------------
楚国。
位于九州中南部的江淮地区。
此地水路发达、交通便利、时气温和、土地肥沃,
因此也诞生了不少国家。
楚国就是其中之一。
而且,
去年刚刚完成皇位交替的楚国,如今跟齐国一样,同样是女帝临朝。
御花园中,百花争艳,香气袭人。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假山水池,相映成趣。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一位身穿龙袍的苏清浅漫步其中。
她的身姿高挑,步伐轻盈,龙袍上的金龙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与周围的美景相互映衬,更显她的尊贵与威严。
精致绝丽的容颜犹如仙女下凡,柳叶眉下,一双凤眸顾盼生辉,眼神中透着睿智与坚毅。
微风吹过,
苏清浅的发丝随风飘动,仿佛舞动的仙子,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
周围的宫女们都低着头,不敢直视她的风采。
苏清浅就这样漫步在御花园中,似乎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又似乎在思考着楚国的未来。
忽然,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打断了苏清浅的思绪。
“陛下,齐国有细作发来密报。”
来人恭敬的跪在地上,双手举过头顶,手中正是一封来自齐国的密报。
“齐国?”
苏清浅眉毛微颤,秋水般的双眸泛过一抹涟漪。
对于齐国,
苏清浅并没有什么好感,
这可能也跟她的童年有关。
因为在三年前,
楚国的上一位皇帝,也就是苏清浅的父亲,想要给她安排一门亲事。
而婚约的对象,
就是来自齐国的一位世子。
之所以这么做,
就是因为,老皇帝想要巴结如日中天的齐国。
本来按照老皇帝的意思,
他是想要将苏清浅,嫁给齐国韩王,也就是韩子安。
因为在当时来看,无论是在齐国的地位还是名望,韩子安都是天子之下第一人。
只不过,
得知消息的韩子安,直接一句话回绝了婚约。
“天下未定,何以家为!”
随后这个婚约,就转到了安陵王世子,叶几的头上。
如果说对韩子安,苏清浅还有几分向往的话,对于叶几这名纨绔子弟,苏清浅只有深深的厌恶。
-----------------
其实像这样联姻的事情,各国之间经常发生。
尤其是所谓的公主,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被一纸婚约,嫁给异国他乡的陌生人。
对此,
苏清浅也曾抗议过,但并没有改变老皇帝的态度。
不过幸运的是,
没等婚约完成,老皇帝便因病离世。
太子和另外一位皇子,斗了个两败俱伤,苏清浅也是因此而上位。
从太监手中拿过密信,
拆开后,
看到上面的内容,
苏清浅的表情从疑惑不解在到茫然,最后是匪夷所思。
韩子安通敌叛国、意图谋反,如今已经畏罪潜逃,齐国悬赏万两黄金,全国通缉韩子安?
“这......”
苏清浅脸上满是问号,更是感觉到难以置信。
堂堂大齐一字并肩王,缔造了九州第一强国的存在,居然会通敌叛国?
虽然说,
自古以来,谋权篡位的例子不在少数,
但不知道为什么,
从这封密信中,苏清浅总感觉,这是因为韩子安功高震主才引来的杀身之祸。
跟其他皇帝一样,
苏清浅并不认为,若是韩子安想要谋反,会给齐国皇帝出手的机会。
不过......
看着密信中,
这名差点成为自己未婚夫的韩子安,遭遇这种事情,苏清浅忽然想到了一个可能性。
既然齐国皇帝嫉贤妒能,没有容人之心,
那为什么,
不能将他带到楚国来?
各地官员的俸禄,以及军队的军饷、武器装备的维护、马匹饲养、道路和堤坝的维护等等,
每年都要花费的事项加在一起,
零零总总,数额已经接近两亿两。
至于剩下一亿两的空缺,户部尚书杨忠国直接扣在了韩子安的头上。
“陛下。”
“叛贼韩子安虽然家中一贫如洗,实则这些全部都是伪装。”
“仗着自己权势滔天,韩子安每年都要从户部抽调走数千万万两的白银,包括三年前的粮仓失火,也是韩子安为了掩盖粮仓的空缺,故意派人放的火。”
听着杨忠国声泪俱下的控诉,
龙椅之上的叶璃,脸色已经阴沉到了极点,牙齿咬得咯咯作响,双眼之中更是贲发出无尽的杀意。
她没想到,
韩子安表面上看起来清正廉洁,背地里居然做的这么过分。
行迹恶劣,简直令人发指。
每年从国库贪污数千万两白银?
而且除了国库之外,还将手伸到了粮库之中。
要知道,
这些可都是大齐的命脉所在。
是一国之本的底蕴。
结果现在看下来,大齐外表好似风光无限,国力如日中天,实则内部早已被韩子安腐蚀殆尽。
可问题是,
如此巨大的数量,韩子安都花在了哪里?
数千万两的白银完全可以说是天文数字,像临边的魏国、赵国等等一流国家,一年的税收估计也就这么多。
至于那些二流、三流,乃至不入流的小国那就更不用说了。
但这么庞大的数目,却没人看见韩子安用在了哪里,这就有些蹊跷。
等等,
叶璃忽然想起了一件事。
就是在决定动手的前一天夜里,丞相蔡昆就曾对自己说过,有蛛丝马迹表明,韩子安在背地里,似乎在暗养军队。
难道说,
韩子安为了谋权篡位,甚至在私底下,还募养了大军?
想到这里叶璃就感觉到一阵后怕,
幸亏自己提前出手,
否则现在,
齐国恐怕已经姓韩了。
捂着额头,叶璃重新整理了一下思绪,“如此看来齐国的内部,还是有很多的问题。”
“外表看似风光无限,只不过是韩子安将这些问题,都压了下去。”
“而现在......这些问题,随着韩子安的离开,全部暴露了出来。”
“算了,不管如何,这些问题总是要去解决。”
重新抬起头,
看向户部尚书的目光中,显现出一丝不满。
居然能让韩子安明目张胆的贪墨,国库的资产。
不过细细想来,
这事也不能怪他,
毕竟韩子安在大齐可以说是权倾朝野,
连丞相都被压的抬不起头,更不要说区区一个户部尚书,估计也没能力阻拦对方。
“至于高唐地区水患的问题......”
叶璃看着奏折上,当地官员所描绘出的人间惨剧,只感觉无比的心痛。
无数百姓因为洪水流离失所,大量的农田被洪水淹没。
而且,
洪水之后,必有瘟疫。
叶璃实在不忍心自己的子民,遭到这种惨剧,
问题是,
现在的国库,连五百万两白银都拿不出来了。
而且现在距离税收,还要好几个月的时间,在过一个月,还是自己登基十周年的庆典,到时候肯定要大摆宴席,邀请文武百官以及天下各国,规模肯定不能寒酸,这一切都需要钱。
想到这里,
叶璃不由的感觉十分头疼。
一直以来,这些事情都是由韩子安一手操办,自己根本不需要费心。
不管齐国哪里出现灾情,韩子安都会第一时间安排妥当,这些年来,各地百姓安居乐业从来没有出现过起兵造反的事情。
倘若韩子安尚在.......
叶璃猛然一惊,急忙将这荒谬的想法,从脑海中抛出。
开什么玩笑,
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本就是韩子安,
如果不是他贪污敛财,国库怎么可能空虚,自己又怎么会因为钱财而发愁。
想到这里,
叶璃有些后悔。
她后悔的不是动手,
而是动手的太晚了。
如果早几年就动手,齐国根本不会糜烂至此,一切都会被自己扼杀在萌芽之中。
“罢了!”
叶璃咬了咬牙道:“虽然国库空虚,但朕的百姓不能置之不理,杨国忠你拿着朕的手谕前往铸钱局,加紧铸造一些钱币出来。”
“此举虽然会让民间物价出现一些动荡,但现在也只能用这种方法,解决燃眉之急。”
“等秋收过后,国库充盈,市场自然会稳定起来。”
当杨忠国离去之后,
叶璃不由自主的握紧了拳头,心中对于韩子安的怨恨再次上升了一个台阶。
“该死!”
“贪墨国库银两,简直是无法无天, 朕早就应该清除掉你这毒瘤!”
“韩子安啊韩子安,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当初朕是那么的信任于你,可你却狼子野心,早就已经预谋想要谋反。”
“虽然不知道你把那些钱都花在了哪里,但是在齐国,朕一定会将你的亲信党羽,彻底的清除!”
......
另一边,
离开皇宫之后的户部尚书杨忠国,带着叶璃的手谕,并没有第一时间前往铸钱局。
而是在城中绕了几圈,
确认没有被人跟踪之后,
从后面,
悄悄的走进了丞相府。
“户部尚书杨忠国,见过蔡相。”
大厅中,见到蔡坤的杨忠国,一改虚伪本色,十分恭敬的弯腰行礼。
蔡坤神情凝重问道:“刚才陛下叫你过去,所为何事?”
杨忠国嘴角扬起,毫不掩饰自己的嘲讽之色:“还不是高唐水患的事情,问问我是如何赈灾的。”
高唐地区,
位于齐国东部,北临黄河,南接漯水,
由于被两条河夹在中间,所以经常就会发生水患。
这一次,
也是因为连续多日降下大雨,
致使水位漯水水位上涨,堤坝坍塌,因此发生了洪水。
韩子安在离开的前一夜,正是为了高唐地区的赈灾事情而发愁。
后来叶璃,虽然第一时间就下令,让杨忠国从户部调拨三百万两白银,前往高唐地区赈灾。
但是自古以来,
赈灾这种事情,
钱从户部出来之后,就指不定跑到谁的腰包了。
这不,
从丞相蔡昆到户部尚书杨忠国,再往下层层剥削,到了高唐地区的时候,三百万两白银只剩下三百两。
就这点钱,
在洪灾面前无异于杯水车薪。
至于说这样的举动,会导致死多少人?
没有几个官员会在意,
或者说,
在他们眼中,
那些百姓不过是一群贱民而已,
生来就只配在地里干活。
本来这样的事情,因为韩子安的存在,还能压得住其他官员,让他们不敢有异动,
但是现在,
随着韩子安的离开,
就像锁妖塔失去了镇妖剑,无数妖魔鬼怪失去了枷锁,再也没有能限制他们的人,他们的行为自然而然开始肆无忌惮。
区区赈灾款,才三百万两?
都不够塞牙缝的。
不如直接从户部贪。
反正到时候,把帽子都扣在韩子安的身上就完事了。
......
回头整理个时间线出来,为了写这本书,尽量的将设定弄完整
后来被韩子安击败后,
赵国不但俯首称臣,更是割让了大片领土。
其中,
也包括了云中。
后来这里也成为了,讨伐匈奴的前线枢纽。
每次讨伐前,都会向这里运送大量的粮草辎重。
然而此时的齐国还不知道,即将到来的危机。
整个国家都沉浸在,歌舞升平的安详里。
......
临淄城。
叶璃跟往常一样,正在批阅着奏折。
嘴角勾起的笑意,说明她现在的心情还算不错。
接连翻开了几封奏折,
都是在夸耀、颂扬皇帝的丰功伟绩,自己任职所在的当地百姓,都是如何安居乐业,如果光看奏折上的内容的话,整个齐国似乎都处在国安民安的景象。
然而对于这些拍马屁的夸耀,
叶璃还真就吃这一套。
尤其是其中有一封奏折,更是颂赞叶璃功盖三皇,德高五帝,不但可以称之为千古一帝,更是应该在临淄城的中央,修建一尊百米雕像,以此来纪念叶璃的丰功伟业。
别说,
当看到这封奏折的时候,
叶璃还真有点心动。
仔细想想,
自己这么做,似乎还真可以。
毕竟齐国现在,无论是从国力、疆土、军事实力还是经历,都远超历代先皇。
可以说,
除了开国皇帝外,
剩下的先皇先帝,哪个能跟自己比肩?
至于说这些,都是韩子安打下来的?
哼!
想到那个身影,叶璃便不免发出一声冷哼。
不过是朕养的一条狗而已,
那些所谓的丰功伟绩,还不是建立在朕的支持之上?
若不是朕的支持,哪里有他的功绩?
这一切,
本就应该是朕的功劳。
结果那些眼瞎的世人,居然全都认为是韩子安的功劳。
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这次讨伐匈奴,
就让世人看看,大齐能有今天,全都是因为有朕!
跟他姓韩的有什么关系?
正好,
等大军得胜而归,
自己就用这次的大胜,修建雕像,纪念自己的丰功伟业!
“陛下,不好了,出大事了!”
正当叶璃沉浸在,自己流芳百世、名垂千古的美梦之中时,一道身影慌慌张张的跑了进来。
“放肆!”
“谁让你进来的?”
看到对方灰头土脸,风尘仆仆的模样,身上的衣着更是破烂不堪,叶璃忍不住有些恼怒。
面对斥责,那人完全没心思去管,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喊道:“陛下,高将军轻敌冒进,遭到匈奴伏击,不但遭遇大败,匈奴更是集结二十万大军南下,前日就已经攻克了云中,如今正在朝着大齐腹地逼近!”
说完,
更是将揣在怀里,充满褶皱的信报,交到叶璃面前。
“你......你说什么?”
听完对方的汇报,
叶璃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齐军......居然败了?
而且现在,匈奴居然转守为攻,兵锋直指大齐腹地。
不敢置信的叶璃,急忙拆开信报,但是当她看到里面的内容之后,整个人差点气晕过去。
如果不是身旁的侍女及时搀扶,
估计叶璃都要晕倒在地了。
八百......
原本听到传信兵的汇报,她还单纯的认为,是高权贪功冒进遭遇了匈奴主力,这才惨遭战败。
结果她是万万没想到,
居然是被八百名匈奴斥候给打败的。
如果面对匈奴主力战败,虽然依旧无法接受,但至少也能理解。
毕竟匈奴人的战斗力,不少国家也都吃过亏。
结果这可倒好,
被区区八百人......
这事要是传出去,大齐的脸都要被丢光了。
“看来就凭我一个人,是没啥希望找到了。”
“不过本来就没抱太大的希望,更何况对方是不是在钟离国都是个问题。”
朝着原路返回,
李三元脸上挂着无奈的表情。
对于这件差事,这一个月来可以说是跑断了腿。
每天都要到处打探消息,完后还得到处跑,可以说相当折磨了。
但上面给出的任务,
他又没办法不做。
而且,
相较于去其他各国的人来说,这已经算好的了。
钟离国跟楚国,作为近邻关系向来不错。
所以他们在钟离国行事,也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
可是其他各国就不一样了,
尤其是距离齐国较近的几个国家,去打探消息的人都不敢走漏风声,做事必须要小心翼翼,生怕引起当地官员的注意。
一边哼着曲,
李三元朝着高平县走去,
随着天色愈加的昏暗,夕阳的余晖洒在地面。
只是走在路上的李三元,身子猛然僵住,刚刚抬起的脚直接停在了半空,他的目光死死的望着不远处的炊烟,“那边有人在做饭?”
......
三日后,
齐国北境,
一支十万人组成的大军,正在疾行。
军阵前方,身穿一身金甲的高权策马疾奔,意气风发。
此番领命出征,讨伐匈奴,高权可谓是相当兴奋。
高家,
虽然不似蔡家一样,四世三公。
但地位同样显赫无比。
传承千年时间,在齐国的前身,北齐时期便已经活跃于朝堂之上。
后来哪怕是改朝换代,
高家依旧屹立不倒。
而且在这千年的时间里,高家出现的王侯将相,可谓是数不胜数。
距离最近的一代,便是高权的父亲高天歌。
作为军事世家出身的高权,从小便喜欢舞枪弄棒,更是跟随高长歌学习兵法。
只可惜高长歌英年早逝,
当时年幼的高权,没有继承衣钵。
但是,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被韩子安压在头上整整十年,让年轻气盛的高权怎么忍得了。
大军正疾行间,一名斥候从远处飞奔而来,停在高权的面前:“启禀将军,前方不远处便有一处水源,此处距离匈奴王庭所在,大约还有八百里。”
“很好。”
高权沉声道:“那就在水源处稍微修整一番,一个时辰后继续前行,务必要在五天之内赶到匈奴王庭所在。”
听到高权的命令,
身在一旁的副将徐成,顿时脸色一变,“将军,万万不可。”
“怎么,你有问题?”
刚发布命令就被打断,高权的神色明显有些不悦。
徐成沉声道:“将军,我军自出征以来,日夜兼并早已经是人困马乏,如今已经深入匈奴腹地,若是继续疾行,一旦遭遇匈奴大军,恐怕我军将士也无力抵抗。”
高权眉头微皱,冷冷瞥了对方一眼,傲然道:“兵法有云,兵贵神速!”
“我军千里奔袭,打的就是一个出其不意,你休要提。”
见高权完全不听自己的建议,
徐成有些急了:“将军,万万不可啊!”
“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此乃兵家大忌,若是我军继续奔袭,一道遭遇匈奴,后果不堪设想。”
三番两次被怼,
高权的脸色已然完全阴沉下来,尤其是对方居然还敢拿兵书来教育自己,“如此粗浅的道理,难道本帅不知道吗?还是说,你认为本帅不知兵法?”
“本帅早已经派遣大量斥候打探消息,方圆百里之内,但凡有任何风吹草动都瞒不过本帅的眼睛,更不要说匈奴大军了。”
“那便依丞相之意,任命高权为征北大将军,即刻前往北境整军备战,讨伐匈奴!”
北境边军,
乃是大齐最精锐的部队。
这些年来南征北战,可谓是战功赫赫。
军中每一位将士,都是从各个军中挑选,人人骁勇善战,悍不畏死!
至于匈奴,不过是曾经的手下败将。
当年匈奴极盛之时,坐拥数十万铁骑,尚且不是大齐的对手,
更不要说现如今,大齐如日中天,反观匈奴却是日落西山。
叶璃站起身,神色之中流露着藐视天下的傲然:“此番讨伐匈奴,朕就是要明明白白的告诉世人和匈奴人,大齐国威不可辱!”
“不管是谁,日后若是想挑战大齐的权威,最好先掂量掂量自己有几斤几两。”
......
随着叶璃的一声令下,
整个大齐的战争机器开始运转起来,
大量的军粮以及武器辎重,开始源源不断的运往北境边关。
如今的大齐,国力上可谓是傲视群雄,
坐拥百万大军,
除却镇守地方的二线守备部队之外,大齐的一线正规军就接近六十万人。
其中有十万人负责拱卫京师, 也就是四大营。
剩下的五十万人,分别驻扎在大齐的边境,震慑四方。
其中,
北境边军更是最为精锐的存在。
因为这支军队,就是由韩子安一手创立。
十年来南征北战,由无数白骨成就了这支军队的赫赫威名。
三年前,
漠北一战,
韩子安正是率领这支军队,
正面击溃匈奴主力,随后北上奔袭两千里封狼居胥。
至此,周边各国再也没有敢叫板齐国的存在。
纷纷纳贡称臣,从此依附于齐国。
-----------------
“喂,你听说了没,陛下好像要对匈奴动手啊。”
“早就听说了,据说是因为匈奴想要脱离齐国的掌控,陛下才决定动手。”
“这匈奴人是不是头铁,三年前就被大齐杀的屁滚尿流,现在居然还有胆子做这种事情,老老实实跪在脚下不好么。”
“哼,这帮人说好听点叫匈奴,说不好听就是一群蛮夷,你指望他们懂什么?不听话那就该打!”
“我觉得吧,估计这些人,是看到韩王不在了,所以才蠢蠢欲动,看看以前,这群跳梁小丑敢跳出来吗?”
“行了吧,一个乱臣贼子就别给他洗了。”
“不是,你说明白,什么叫乱臣贼子?分明就是陛下妒贤嫉能,才给韩王扣上谋反的帽子。”
“你这种人说话最没意思了,朝廷都说是谋反了,你在这里硬洗有什么用?难不成你比朝廷还明白?”
“行了,你们少吵几句,不管究竟因为什么,毕竟人都已经走了,现在讨论这些有什么意义?”
“怎么没意义,难道我说的不是试试吗?以前韩王在的时候,万国来朝!现在走了才多久,已经有人忍不住跳出来了。”
“大齐威服四海,睥睨天下,区区一个乱臣贼子,走了就走了,真以为没了他,大齐就转不了了?”
“没错,不可否认韩子安对齐国功高志伟,但不管怎么说,也不能做出通敌叛国这种事。”
“......”
对于这次讨伐匈奴一事,
自然而然就成为了,百姓们茶余饭后唠嗑的话题。
只不过,
这种事情,
总是会不由自主的跟韩子安挂钩在一起。
毕竟这十年,韩子安几乎成为了齐国的军事符号,而且这人刚走一个月,就有匈奴跳出来,也很难让人不联系到韩子安。
只是经过了齐国朝廷这一个月的宣传,
现在认为韩子安是谋反的人,已经越来越多。
起初的时候,
还有很大一部分人,
认为韩子安不可能做出谋反的事情来。
但是,
架不住朝廷一直宣传,韩子安就是通敌叛国,如今已经畏罪潜逃。
为此更是多次上调了悬赏金额,
这就使得很多百姓,慢慢也转变了观念,
开始相信谋反这件事。
至于说这次北伐匈奴,是否会战败?
开什么玩笑,
这种事情在齐国人的潜意识中,根本就没有战败的选项。
或许这是长久以来的习惯,
毕竟这些年,齐国百姓每天听到的消息,不是今天攻破了这座城池,就是明天灭掉了哪个国家,再不就是某个国家宣布对齐国纳贡称臣。
总之,
在他们的潜意识中,
似乎胜利就像山坡上的蒲公英一样,可以唾手可得。
长久以来的优越感,甚至都让他们忘了,战败这两个字该怎么写。
至于这次讨伐匈奴?
三年前就是手下败将,难不成这次还能有其他结果?
一群蛮夷,还能翻天了不成?
-----------------
这次齐国这么大的动作,
很快,就随着各国的探子,将消息传遍了九州各国。
作为当今九州第一强国,齐国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许多目光的注意,更不要说这次北伐匈奴。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
齐国这么做,就是想立威。
杀鸡儆猴!
省的其他各国因为韩子安的事件,从而产生异心。
因此,
包括赵国、魏国、莒国在内,目前名义上还依附于齐国的诸多国家,都将视角锁定在了漠北地区。
其中不少人,可是早就蠢蠢欲动了,
他们现在,就想看看齐国失去了韩子安之后,军事实力还能否有以前的威势。
如果说,
此战齐国打的很胶着,甚至说战败,那么这些国家立马就会撕破脸皮,齐国也将会遭受反噬。
......
PS:三万字验证的选项又出来了。
上次就是点了这玩意,验证期间就一直没量,这次说什么也不点了,就老老实实的更新到八万字在验证。
最新评论